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32341700000050

第50章 常见病证

小儿的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因特点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等。病理特点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如小儿感受外邪,或郁闭肺络,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或内伤乳食,停聚不化等可引起的许多病证,临床常见病证有小儿感冒、肺炎喘嗽、疳积等。

一、护理概要

“护理评估”

1.病因病机儿科常见病的发生与外感、食伤和先天因素有关,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外邪袭表,热痰邪毒闭肺,脾失建运,胃阴不足,乳食伤脾及脾虚夹积为主要发病原因。

2.四诊资料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风寒感冒;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咯痰黏稠,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为风热感冒;发于夏季,以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为暑邪感冒;如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为时邪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促、喉中痰鸣,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为风寒闭肺肺炎喘嗽;壮热烦渴,喘嗽多痰,甚则痰声辘辘,舌红,苔薄或黄,脉浮数为风热闭肺肺炎喘嗽;如高热、烦渴、喉鸣痰涌、呼吸气促,甚至神昏、狂乱、抽搐等变证为痰热毒闭肺肺炎喘嗽;低热盗汗,干咳无痰,或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咳嗽无力为正虚邪恋肺炎喘嗽。如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形体尚可,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者为脾失健运厌食;病程长,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者为脾胃气虚厌食;若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胃阴不足厌食。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红。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青紫。

“护理问题”

1.外邪袭表感受风寒,束于肌表,致使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咳嗽。风热之邪侵犯肺咽卫,则发热较重、鼻塞流涕、咽痛、咽喉肿痛等。

暑邪湿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头痛、头晕、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则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或呕吐、泄泻。外感时疫之邪,犯于肺胃二经,则起病急,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

2.虚证感冒先天不足或营卫虚弱,腠理不固,以致低热不退,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热痰邪毒闭肺脾虚湿盛,郁久化热,痰热互结,阻塞气道,出现高热、烦渴、喉鸣痰涌、呼吸气促,甚则痰火相煽,内陷心肝,可伴见神昏、狂乱、抽搐等变证。

4.正虚邪恋正气不足,邪气内陷,肺气闭塞,心血瘀阻,可致低热盗汗,面色午后潮红,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5.脾失健运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脾虚湿困,运化失职,而见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脉细弱,指纹青紫。

6.脾胃气虚素体虚弱或病程较长,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而见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细弱,指纹青。

7.胃阴不足素体阴虚或病程较长,胃阴亏损,濡养失职,而致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红。

8.乳食伤脾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或过食膏粱厚味生冷坚硬之物,致使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不思乳食,呕吐酸馊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舌红,苔白厚或黄厚腻,指纹紫红。

9.脾虚夹积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病后失调,脾气亏虚,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青紫。

二、病证举要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又称伤风,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肺系疾病。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为多。本病有轻重不同,轻者称伤风,重者称重伤风或时行感冒。婴幼儿、体弱儿多见。西医学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以疏风解表为主。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感受暑邪宜清暑解表,时邪感冒宜清热解毒,虚证感冒宜扶正解肌。

“辨证施护”

1.风寒感冒

(1)主症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柴胡饮冲剂或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午时茶、抗病毒口服液等。亦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天;或贯众10g,板蓝根(或大青叶)12g,生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外治法:喷咽(贯众、射干、大青叶等浓煎)、雾化吸入(双黄连粉针)、滴鼻(柴胡注射液)。

针灸方法: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头痛加印堂、太阳;背痛酸楚加肺俞,拔火罐。或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炷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min,以表面皮肤潮热为宜,每日1~2次。

饮食方法:①姜糖茶。生姜5片,煮水,加红糖10g化入。1日3次。用于轻症及感受风寒后预防服药。②姜枣饮。鲜姜20g,大枣4枚,红糖20g。将大枣去核,与姜共为细末,加红糖,沸水冲泡饮服。日2次。③连须葱白头3~5个,生姜4~5片,浓煎后加红糖适量饮服。④糯米50g,葱白(带须)3根,生姜5片,先煮糯米到将熟时放入已经捣烂的葱白、生姜同煮片刻,趁热食之。

2.风热感冒

(1)主症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咯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银翘解毒片或桑菊感冒片,感冒清热颗粒、柴胡饮冲剂等。

针灸方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2次。

饮食方法:①绿豆汤、西瓜汁、水果、清凉饮料等凉润之品。②青果芦根茶。青果10g,芦根30g。将青果砸碎,与芦根加水共煎30min,过滤取液。每日一剂,分2次饮服。③菊花10g,茶叶少许煎水当茶饮。④大白菜50g,白萝卜(或胡萝卜)50g,切细丝煮汤饮。⑤乌梅100g去核,加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后加入白糖25g,冷却后饮服。⑥西瓜一个,去皮和瓜子,将瓜瓤绞汁,每次服数勺,一日数次,频服。

3.暑邪感冒

(1)主症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口服液、金银花露、香苏正胃丸。外洗可用香薷、柴胡、扁豆花各30g,二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煎水,沐浴,每日1~2次。

饮食方法:①绿豆汤、西瓜汁、水果、清凉饮料②藿香、佩兰各5g,薄荷2g,煎水代茶饮。③薄荷粥。鲜薄荷10g,白扁豆30g,大米50g。将大米、白扁豆加水煮熟,出锅前加入鲜薄荷稍煮即成,一次饮服。④香薷饮。香薷10g,厚朴5g,炒白扁豆5g,白糖10g。将香薷、厚朴切碎,炒白扁豆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浸泡30min。1次饮服。

4.时邪感冒

(1)主症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风通圣丸、重感灵片、重感片。亦可用青蒿6g(后下),银柴胡12g,桔梗12g,黄芩12g,连翘12g,银花12g,板蓝根12g。水煎服。

其他方法:关闭门窗,用食醋50mL,加水适量,煮沸,让蒸汽熏蒸室内20~30min,每日1次。重症时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5.虚证感冒

(1)主症低热不退,无汗或少汗,面色晄白,微恶风寒,鼻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丸。亦可用黄芪60g,水煎代茶饮。或板蓝根50g,生地50g,寸冬20g,知母20g,桑叶20g,桔梗15g,蝉蜕15g,水煎服,日一剂。

针灸方法:灸足三里穴,每次30min。

其他方法: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知识链接:

感冒预防小知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对流风直吹小儿。

2.小儿衣被要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

3.保证足够的睡眠,婴幼儿每天需要12小时,学龄儿童要有10小时的睡眠。

4.早睡早起,加强室外活动、锻炼,多晒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提高抗病能力。

5.饮食不宜过饱,多吃青菜、蛋类和豆制品类食物,不宜吃过多冷饮,少吃油腻甜食。

6.流感期间,用板蓝根15g,野菊花10g,贯众10g,水煎汤加糖少许,当茶饮。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等为其临床主症的肺系病证,一般发病较急。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二季常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等病。本病的预后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受邪轻重及护理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

“护理原则”清热化痰,肃肺定喘。风寒闭肺宜辛温开肺;风热闭肺宜宣肺化痰平喘;气滞血瘀宜活血化瘀;气阴耗伤宜补气养阴。

“辨证施护”

1.风寒闭肺

(1)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华盖散或三拗汤、小青龙合剂、风寒咳嗽丸。或用白芥子、细辛、半夏各3g,肉桂、麻黄各5g,丁香0.5g,共研为末,先将肚脐消毒,将药粉置于肚脐中,胶布固定,日1次,用于咳嗽重者。

针灸方法:针刺定喘、丰隆、平喘、肺俞,可控制呼吸急促。

饮食方法:姜杏汤。苦杏仁500g,生姜180g,甘草180g,盐180g。将苦杏仁泡洗去皮尖,捣碎,甘草为末炒黄,姜去皮与盐共捣为末。四药混匀,每次8g,沸水冲饮,日3次。

其他疗法:居室要清洁,通风好,但避免直接风吹;经常户外活动,增加抗病能力;冬春季节,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传染病。

2.风热闭肺

(1)主症初起症候稍轻,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或黄,脉浮数。重症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红。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炎热清胶囊、小儿肺热咳喘冲剂。高热烦躁时可用小儿金丹片等退热镇惊。亦可用银杏9g,青黛3g,地骨皮9g,车前子、车前草各9g,陈皮6g。水煎,日1剂,分3次服。

针灸方法:高热者,可针刺大椎、风池等穴或点刺放血。

饮食方法:①鲜芦根粥。鲜芦根120g,大米100g,白糖20g。鲜芦根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粥,粥熟时加入白糖服食。②桑菊杏仁饮。桑叶10g,菊花10g,苦杏仁10g,白糖20g。将桑叶等三味药放入沙锅中,加水300mL,煮沸20min后取汁,加入白糖代茶饮。③梨汁、藕汁、萝卜汁。④地骨皮粥:地骨皮30g(鲜者50g),粳米50g。将地骨皮煎水去渣,取汁500mL,加粳米煮成稀粥,加入适量冰糖,温热服食,每日1~2次。

3.痰热毒闭肺

(1)主症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脉弦滑。或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儿童清肺丸、小儿止咳丸、牛黄清肺散。或用生大黄、黄柏各100g,黄芩30g,天花粉、赤芍、甘草、姜黄、白芥子各100g,樟脑、冰片各30g,薄荷水、乳香、没药各15g,共研为细末,放于密封的瓷瓶中,用时清水调膏,敷药于肺部体表部位,每日一次,用于肺炎高热不退喘急着。

针灸方法:针刺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饮食方法:①鱼腥草金银花饮。鱼腥草15g,金银花7g,白茅根15g,连翘7g,白糖15g。将鱼腥草等四味药同煎取汁,加入白糖。每日一剂,分3次饮服。②桑白皮粥。桑白皮10g,大米50g,冰糖10g。将桑白皮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煮化即可服食。每日一次,分2次。③竹茹粥:竹茹15g,粳米50g,生姜2片。用竹茹煎服浓汁约100mL,将粳米、生姜加水400mL煮成稀粥,起锅时加入竹茹汁,再煮沸,稍温服食,每日2次。

其他疗法:随时观察体温、呼吸、脉搏变化,及早预防和发现变证出现。

4.正虚邪恋

(1)主症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午后潮红,舌红少津,苔花剥,少或无苔,脉细数。或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沙参麦冬汤加减或人参五味子汤、小儿止嗽金丸、陈夏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丸、胶囊)等。干咳者,可用川贝母粉蒸梨,或百部、杏仁、麦冬煎水频服。盗汗可用五倍子醋调贴神阙。咳甚者,用黄芪、紫菀煎水频服。自汗者,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煎水代茶。

饮食方法:①太子参天冬粥。太子参15g,天冬15g,冰糖5g,大米50g。将太子参、天冬水煎,去渣取汁,与大米煮粥,粥熟时加冰糖,稍煮至冰糖溶化。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②山药粥。生山药25g,冰糖5g,大米25g。生山药切片与大米共煮成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至冰糖溶化。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③党参黄芪粥:党参15g,黄芪15g,橘皮2g,粳米50g,红糖适量。将前3味药煎水去渣,取汁500mL,加入粳米煮成稀粥,起锅时加入红糖,稍温服用,每日服2~3次。适用于肺脾气虚动则气喘汗出。④贝母麦冬粥:川贝母10g,麦冬20g,冰糖适量。将贝母去心研末,另将粳米、麦冬、冰糖加水500mL煮成稀粥,临起锅时加入贝母末,稍煮片刻,每日早晚温服。适用于肺阴虚久喘。

疳积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临床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特征的儿科病证,多见于1~5岁儿童。疳积多因饮食不节,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营养不足,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或因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等病,经久不愈,损伤脾胃等引起。西医学中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消乳化食,和中导滞;健脾助运,消食化滞;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辨证施护”

1.乳食壅滞

(1)主症精神烦躁,夜寐不安,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或化积口服液。化热者,可选用枳实导滞丸或清热化滞颗粒。亦可使用:①鸡内金30g,瓦片焙黄研细末,每日1~2g,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②牵牛子、鸡内金(炒)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0.5~1g,每日2次。用于乳食内积较重者。③牵牛子、大黄各等份,共研细末。6个月以内每次0.3~0.4g,1岁以内每次0.5~0.7g,1~3岁以内每次1g,4~7岁以内每次2g,7~12岁以内每次3g,每日3次。糖开水送服。用于疳积化热者,中病即止。

外治:①玄明粉3g,胡椒粉0.5g。研细粉拌匀。置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疳积伴便秘者。②神曲,麦芽,山楂各30g,槟榔、生大黄各10g,芒硝20g。共研细末。以麻油调上药,敷于中脘、神阙穴,先热敷5min后继续保留24小时。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用于食积腹胀痛者。

针灸方法:①足三里、中脘、梁门。乳食内积配内庭、天枢;腹胀配章门、气海穴;恶心、呕吐配内关穴;疳积化热配曲池、大椎;烦躁配神门,毫针刺用中等刺激,不留针,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②针刺四缝穴:三棱针快速点刺四缝穴,挤出黄色黏液。隔日1次。③耳穴:取胃、大肠、神门、交感、脾。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左右交替,每日按压3~4次。

推拿疗法: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各200次,推四横纹、揉按中脘、推下七节骨100次。用于乳食内积证,可配合捏脊。食积化热者,加清天河水、清大肠各100次。烦躁不安加清心平肝,揉曲池。

饮食方法:①二丑消积饼。黑丑、白丑各60g,白面500g。将二丑炒香脆,研成细粉状,与面粉调和,加适量白糖,焙制成每块3g重的饼干食用。每服1~2块,日3次。②鸡内金粥鸡内金6g,干橘皮3g,砂仁13g,粳米30g,白糖少许。先将前一味共研成细末,然后与粳米同煮粥,温熟时调入白糖、温服,早晚各1碗。③莱菔子散。莱菔子6g,焙干研末。用温开水调服。

2.脾虚失荣

(1)主症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发稀,厌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腻,脉濡。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健脾丸或小儿香橘丸。亦可用太子参10g,山药10g,神曲10g,红枣5个,水煎服。外治: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次2~3小时,日1次。

针灸方法:取足三里、中脘、梁门等穴。脾虚夹积配四缝、脾俞、胃俞、气海。每次取3~5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不留针,以补法为主,辅以泻法。

推拿疗法: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各200次,揉中脘、揉足三里、清补大肠各100次。可配合捏脊(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3~5次,捏到第3次后,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6日为1疗程)。

饮食方法:①健脾粥。莲子肉、山药、芡实、神曲、炒麦芽、扁豆、焦山楂各15g,粳米200g,白糖适量。前七味药煎30min,去渣,再放粳米熬煮成粥,服食时加白糖适量即可。②香姜牛奶。丁香2粒,姜汁1茶匙,牛奶250mL,白糖少许。将丁香、姜汁、牛奶同锅煮沸,去丁香,加白糖,温饮。③鹌鹑大米粥。鹌鹑1只,大米适量,调味料少许。将鹌鹑处理干净,切成小块,与大米同煮作粥,调好味。空腹温热食,每日2~3次。

3.气血两亏

(1)主症精神萎靡,睡时露睛,食欲不振,便秘或泄泻完谷不化,面色苍白,形瘦羸弱,四肢不温,啼哭无力,口唇干燥,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十全大补丸、资生健脾丸或小儿疳积散、人参养荣汤等。

针灸方法:针刺四缝穴,三棱针快速点刺四缝穴,挤出黄色黏液,隔日1次。

推拿疗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饮食方法:①山楂蜜膏。山楂、蜂蜜各500g。将山楂洗净去核,切薄片,加水适量煮烂成糊,再加蜂蜜炼成膏。每服十匙,日3服。②小米山药粥。山药45g,小米50g,白糖适量。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共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适量调匀,空腹温热服食。③参芪归枣汤。党参10g,茯苓20g,百合10g,当归6g,红枣20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加适量白糖。日1剂,分2次服。④兔肉补虚汤。兔肉60g,党参12g,山药20g,大枣15g,枸杞子12g。将上药加水适量,武火烧开,文火煮熟。饮汤食肉。日1剂,分2次服食。

知识链接: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