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受某些传统观念的陈腐约束,金钱的地位极其低下,商人被称为满身“铜臭”的“奸商”,被视为唯利是图的小人,谋求财富是可耻的,“图财”常常与“害命”相提并论。而在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史中,金钱也一样被斥责、被唾弃。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作品《雅典的泰门》中这样形容金钱:“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哟!……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它能把祭司诱离神坛,从将要康复的病人头下撤去枕头。这金光闪闪的奴才可以束紧和松解神圣的纽带;给该诅咒的东西祝福;使癫病变得可爱,使偷窃变成光彩,让盗贼高踞元老院,声势煊赫,受人跪拜。它给人老珠黄的寡妇领来求婚者,使那创口流着毒脓、被人厌恶地赶出病院的女人,恢复五月香花一般的青春。万恶的金钱,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妓,你这在各国人民之间挑起纷争的祸根。”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金钱被认为“性本恶”。
而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得到金钱,背弃道德,违背良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一些人在得到金钱后,挥霍无度、行为不检,最终给家人、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更有一些人,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仗着手中的金钱,胡作非为、为非作歹,甚至伤天害理。于是,人们不得不相信,金钱:性本恶。
事实上,金钱本身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原始社会物物交换时期,不存在金钱,原始人类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发展到扩大的物物交换,然后,以某一种物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后来,交换双方都能够认可的,可以用来作为交换媒介的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后来,人们逐渐把铜币、金币、银币等贵重而耐磨的稀有金属作为货币,才出现了金钱的概念。再后来,金属货币因为重量、体积和磨损等问题,逐渐被纸币代替,人类才真正进入了货币时代,并且发明了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以及电子货币等货币形式。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金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商品的社会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逐渐成为购买力乃至财富的象征。所以,在经济社会中,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金钱性本善,它是满足基础生活的物质保障,它是提升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没有钱,寸步难行,有了钱,诸事皆安。因此,把追求财务自由作为人生的目标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当今社会,谁都离不开钱,做什么事都需要钱,钱是维持生活的保障,是实现梦想的基石。试问,有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哪个穷人不希望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又有谁不希望自己乃至自己的家人都衣食无忧?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愿望,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人生的目标。所以,金钱性本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那么,老祖宗的话是不是就错了?莎士比亚对金钱的诅咒是不是无稽之谈?
其实,所有关于金钱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的争辩,不过是人类关于金钱的使用方式的争辩而已。
金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它作为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诞生,作为购买力的象征而被囤积。金钱本身既不能行善也不能行恶,更不会让人变善或者变恶。真正让人变善或者变恶的,是人们使用金钱的方式。
一句话,金钱: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取决于你如何利用它。将金钱运用得恰到好处,物有所值,就是善;反之,拿着金钱去做坏事,错误利用它,挥霍它,便是恶。金钱的善恶取决于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
举个例子:垒球拍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毫无意义。可如果你把垒球拍送给穷邻居的孩子,那它就是善的;然而如果你在无聊时,用球拍砸瘪了邻居的汽车,那它无疑就是恶的。
再举一个例子:100美元是善还是恶?如果你用这笔钱带家人一起出去,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它无疑就是善的。可如果你用这笔钱去行贿或者参加了一场赌博,这笔钱显然就是恶的。
曾经有一篇报道说,比尔·盖茨捐出了10亿美元用于医学研究。这笔钱是善还是恶?当然是善的。设想一下,如果比尔·盖茨把这10亿美元给你的话,这笔钱是善还是恶?那就看你把这笔钱用来干什么了?资助全球的穷困失学儿童?救济战乱地区的难民?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笔钱就是善的,因为你用这笔钱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改善这个世界。
金钱本无性,明镜亦非台,本来无善恶,何处惹尘埃。所以,只要你合理用好金钱,便能实现“钱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