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32349200000036

第36章 退避三舍是一场高明的大陷阱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自古以来,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一直以来被后人视为重信守诺的典型。有的人认为,晋文公“退避三舍”是重信用。有的人又认为,晋文公想称霸诸侯,而“退避三舍”仅仅是做表面功夫,目的在于笼络民心。又有人认为,晋文公是以此来激发晋军士气,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主动。诸多说法,可谓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退避三舍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历史追踪

春秋时期,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而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坐上太子的宝座,她用计害死原被立为太子的申生,然后,又鼓动晋献公派兵去捉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两人为了躲避抓捕,先后逃往国外。后来晋献公去世,然而奚齐却被臣子们杀死,结果,重耳的弟弟夷吾则回晋国继任王位,称为晋惠公。但惠公非常害怕重耳会回国夺取王位,就派人去行刺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不得已流亡国外,最后到楚国。这时楚成王在位,用对待诸侯王的隆重仪式接待他,重耳十分感激。成王曾问他:“您将来回国做了君王,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说:“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两国交兵动武,我的军队与您的兵马相遇于平原大泽时,我一定退避您三舍。如果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就只好左手执鞭、右手拿箭与您周旋一番了。”

楚国的将军子玉在一旁听到这话,顿时大怒,对成王说:“您待他真是再好不过了,可他出言不逊,张口就说打仗,请您杀了他!”而楚成王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重耳仁贤,跟随他的都是些治国人才,况且说这话也没什么要紧,就留他住了几个月,隆重地送他走了。

4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解读真相

城濮之战使楚国北上方针遭受到第一次严重打击,此后就只好转而经营南方。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就在这一仗后确立起来。然而,为什么说退避三舍是一场高明之极的大阴谋呢?

1.表面的退却,其实是为了争取更大程度的前进据史书记载,当时晋文公要求部下撤退的举动,激起了将领的强烈不满,觉得这样做有辱一国之君的尊严。但晋文公却将事实真相晓之以理地说给众将领,告诉大家“要信守诺言”,这样才能称得上理直气壮,但是,如果他们退却之后,楚国军队继续穷追猛打,那么,这样他们就可以与楚国军队交战了,而且这也达到了信守承诺的目的。此种做法不得不说是一种在表面之下而掩盖的更大层次上的阴谋。这就如同老子所说的辩证法,有时候看似退却让步,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退却的背后其实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前进。

2.先礼后兵,后发制人

晋文公退避三舍,在军事斗争上讲,是先礼后兵,后发制人。

史书上记载,晋军一口气后撤了90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而城濮是非常适合排兵布阵的地方。当楚军追上来的时候,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最终晋文公果然杀得楚军大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晋文公“退避三舍”并不完全是为了信守诺言,而是从政治、军事上两方面采取此举的。试看,退避三舍打着“信守诺言”的旗号,一方面可以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军事上后发制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试看,如果排除政治和军事目的,那么,晋文公会采取这种举动吗?显然,这是一个高明至极的大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