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认为是秦桧害死了岳飞,而秦桧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秦桧主张求和,但求和的条件就是要杀掉岳飞;二是岳飞屡建奇功,秦桧十分忌妒。于是,为了铲除岳飞,秦桧便怂恿宋高宗赵构下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而后诬陷岳飞谋反,将其杀害。但近年来,一些观点认为真正杀害岳飞的凶手不是秦桧,既然不是秦桧,那么又是谁想杀岳飞呢?
历史追踪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幼年家贫,由其母亲亲自授学。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应募敢战士,参加守边。其后在抗金战斗中屡建功勋。历任武安军承宣使,南、鄂岳州制置使。检校少保、后进封公。拜太尉,授少保,任枢密副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战略家、军事家。
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一生坚决抵抗金人入侵。“敌未灭,何以家为?”他要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在壮志难酬之时,他还期待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实现“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雄心壮志。《宋史·岳飞传》称赞岳飞道:“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然而,就在收复中原即将实现的大好形势之下,宋高宗赵构却连发12道金牌,下令收兵。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将其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
解读真相
宋高宗是个性格软弱、贪图安逸的人,面对金国气势汹汹的进攻,早已被吓破了胆,偏安江南小朝廷,倒也清闲自在,决定与金国议和,而岳飞则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以“靖康之耻”为大宋之耻,为的是彻底打败金兵,而金国议和的条件是“必杀岳飞”,所以构成了岳飞冤死的悲剧。
文徵明有首词,原词是这样的: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难言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证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此词的上半阕指出宋高宗赵构当初是如何倚重岳飞,然而,在功成之后,对岳飞又是进行了何等残酷的迫害。下半阕分析了赵构所以采取乞和路线,是由于“中原蹙”、“徽钦二帝北虏”,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秦桧与宋高宗赵构比起来,他的本事可谓小之又小,然而他之所以会使得赵构同意其求和的主张,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思想迎合了赵构的想法。
此外,明代文衡山在《满江红》一词中也指出,杀害岳飞的凶手并不是秦桧,而赵构才是真正的元凶,文衡山说,尽管史书上没有写明赵构对于杀害岳飞的态度,但对于与金国讲和的态度则记得明白:“帝愀然宰相曰:‘先帝梓宫,果还有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唯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赵构已经下定决心要“议和”,并且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议和”之事。而作为赵构手下臣子的秦桧,面对统治者的命令,只有言听计从,抓紧时间解决,进而帮助统治者完成此事。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议和”这件事上,岳飞是极力反对的,但统治者的决定岂能让他人所阻止?所以,对于极力反对的臣子,在那个时代,统治者对其所采取的策略将是杀之,而且这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但是,事实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历代的修书者都将这个罪名归结在秦桧身上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某报刊曾这样说过: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譬如宋高宗和秦桧的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而且赵构自己也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不仅如此,在秦桧死后,赵构为秦桧制造的许多冤假错案平了反,但唯独对岳飞的这个错案没有平反昭雪,即使许多大臣多次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昭雪,但赵构依旧不予平反,这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杀害岳飞的凶手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