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位皇后天命不长,刚到37岁,就在随同乾隆帝南巡回銮到德州时,病死在舟中。乾隆帝十分伤心。在办完皇后丧事之后,他命人将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按皇后在时的原样陈设不变,自己经常来到这里徘徊留连,怀念与妻子度过的美好时光。
每次乾隆从长春宫回到养心殿,就做起梦来,见到死去的妻子。于是这位精通文墨的皇帝写了这么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就这样,从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到乾隆六十年乾隆让位,长春宫一直保持着原样。直到乾隆当上了太上皇之后,才告诉子孙,说以后后妃们住不下了,可以搬到长春宫;在他死后,长春宫也不必再保持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样了。晚清时的太后慈禧,溥仪的妃子文绣,都曾在这里住过。
琼华岛上太湖石,历数人间沧桑事
耸立在紫禁城西畔三海之中的白塔山,是昔日御苑太液池景致的中心,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琼岛春荫”,是清朝“燕京八景”的第一个。千百年来,它那传奇般的故事,成为紫禁城历史的生动见证。
有一个故事说,当金朝强盛的时候,蒙古族首领臣服于金。当时在蒙古境内有一座小山,玲珑秀峭,气势不凡。有一天,金朝负责望气的官员发现那座山有帝王之气,就奏请皇帝把这座山运到金中都,以铲除蒙古人的王气。于是金人派遣了大批兵卒去掘凿此山,把它运到中都,堆在琼华岛上,就是今日的白塔山。但“可惜”的是,这一大规模劳民伤财的举措并没有能够阻止蒙古人的发展壮大,反而加速了蒙古人的南下中原。
在更遥远的辽代,北京作为“南京”,在今天的白塔山之下,就是萧太后的梳妆台遗址。金代改辽南京为中都,对离宫别苑大加增置,建造了大宁宫等,形成庞大的宫殿区。据说金章宗和他的爱妃李宸妃常在这里游玩。
有一个夜晚,皓月当空,万籁俱寂,金章宗与李宸妃携手坐在月光下,以对句为乐。章宗说道:“二人土上坐。”李宸妃随即应声对道:“一月日边明”。他们各隐含一字,道出了当时“坐”“明”的情景,真是千古妙对。尤其是李宸妃用日比喻君王,以月自比,一语双关,妙若天成,千古之下,仍传为佳话。
白塔山上原有很多太湖石,只是在乾隆年间增饰南海瀛台,把白塔山上的太湖石移到瀛台,白塔山才成为今日的样子。在570年前的永乐时期,明成祖迁都北京。有一天他带领他的孙子,即后来的宣德皇帝游览白塔山时,曾告诉孙子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勤政爱民。
原来,在北宋末年,金人攻破宋朝都城汴京之后,将汴京城里宋徽宗修筑的艮岳运到了金中都,琼华岛上的太湖石,就是宋朝艮岳的遗物。宋徽宗耽于淫乐,致使亡国。金代皇帝不引以为戒,反而变本加厉,把太湖石从千里之外移来,结果在位不久,便走向灭亡的深渊;元代仍不引以为戒,而且更加铺张豪华,结果入主中原不过一百年,就寿终正寝而留下历史的笑柄。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皇帝。他在这里睹物思人,教育孙子不要再蹈历史覆辙。宣德皇帝在他亲自写作的《艮岳记》和《广寒殿记》中,就详细地记录了此事。
但是,明成祖的后裔们,并没有遵守祖宗的遗训。明成祖死后才20多年,到了宣德皇帝的儿子明英宗,就因生活腐烂,不理朝纲而在土木堡与瓦剌军作战时,被敌人俘虏到漠北,重演了宋代徽、钦二帝的悲剧。
大名鼎鼎姚广孝,奉顶白帽给大王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按照古代嫡立长的制度,在洪武元年,大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但朱标身体不好,在洪武二十五年即病死。按礼制,朱元璋又立太子的儿子为太孙,这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性厚仁爱,文弱。有一次朱元璋让诸皇子们以新月为主题作诗。朱允火文吟道:
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时,鱼龙不敢吞。
不知为什么,这首诗总给人一种凄清哀婉的情调。诗是诗人气质、命运的无意识的体现,这首诗仿佛预示着作者不幸的命运。朱元璋听后愀然不乐,深为他的未来担忧。
还有一次,朱元璋随口吟了一句诗:“风吹马尾千条线”,让太孙对句。朱允火文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同样是冷落萧瑟。而在一旁侍立的燕王朱棣却随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气象恢宏,出语大为不凡。
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为王,目的是为了屏藩皇室,但实际上造成了对王室的威胁。诸王中尤以燕王朱棣最有谋略和实力,成为将来争夺朱允火文皇位的主要对手。
朱元璋笃信佛教,对每位王子都指派一名高僧辅佐。辅佐燕王的高僧叫作道衍,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广孝。他对朱棣说:“大王若让我侍奉,我奉一白帽与大王戴。”这是一句隐语。“王”字之上加一顶“白帽”,就是皇帝的皇。朱棣听后心领神会,不禁大喜过望,遂把道衍收在身边。道衍又向朱棣推荐了一名术士叫袁珙。朱棣曾身穿卫士服,与9名卫士一起到酒店买酒,让袁珙辨认。结果袁珙一眼就认出来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火文继承了王位,朱棣的夺权行动也在加紧进行。他表面上称病不出,暗地里却利用燕王府高庭深院的便利条件,日夜练兵。他还在地里挖了个大洞,在里面秘密地打造兵器。另外,为了蒙骗朝廷,朱棣还装疯卖傻,满街乱跑,见了人家的酒夺过来就喝,见了人家吃东西抢来就吃,甚至有时候卧在土中,整日也不起来。
建文元年六月,朱允火文密令逮捕朱棣,朱棣用计擒杀了执行此任务的北平左布政使,起兵反抗中央,即是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的五月,朱棣攻到南京城外。建文帝见大事不好,仰天长叹,想要自杀,这时少监于铖走上前来,向建文帝跪进一只箱子,说是高皇帝朱元璋临终时留下的,高皇帝吩咐如临大敌才可以打开。建文帝一看是祖父留下的东西便放声痛哭。这只大红箱子四周用铁围固得很牢,连锁内也灌了铁。翰林院编修程济砸碎了铁箱,只见里面放着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另外还有袈裟、僧帽、剃刀等物以及10锭白金。“应文”“应能”“应贤”指建文帝以及跟随他的两个近臣杨应能及叶希贤。这三人一看,自是天数难违,遂剃发从后宫密道逃走。
据《明史》记载,正统五年时,有僧从云南来到广西,自称是建文皇帝年老倦游而归,请求归葬祖坟。这时他已年愈90,真假一时难以分辨。明人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还有很多,但不可尽信。其中有一说认为建文帝蹈海而去,所以成祖时有郑和下西洋之行。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从自己侄子手里夺取了天下,终于在王字上加上白帽,住进南京皇宫。但是,朱棣总觉得住在南京很不自在。同时,自从他离开北京,北方边疆空虚,对国家安全不利。于是,朱棣便力排众议,下决心迁都到北京,并且以南京和凤阳的紫禁城为模型,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北京紫禁城。
午门斩首血漂杵,血雨腥风紫禁城
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有一段关于永乐皇帝朱棣死后令妃嫔殉葬的情形的描写,催人泪下。在永乐时,朝鲜女子韩氏、崔氏被选入明宫为妃。永乐帝死后,朝廷命令她们和另外14人一起殉葬。在殉葬的当天,先让这些要死了的女子吃饱,然后把她们领到指定的房间内准备就死。这时,继位的皇太子朱高炽还假惺惺地前来与为他父亲殉葬的妃嫔们诀别。韩氏苦苦地请求新皇帝饶她一命,放她回国侍奉老母,但遭到拒绝。在房间里安着一个小小的坐床,妃嫔们站在床上,把头套在悬在梁上的绳扣里,活活吊死。韩氏临死,眼望着陪她入宫的乳母金黑哭道:“娘,吾去了!娘,吾去……”话还没有说完,太监就将脚下的坐床撤掉,韩氏顿时气绝身亡。
在明初的紫禁城宫殿里,几乎没有供奉先朝皇帝遗孀的宫院,这显然与妃嫔的殉葬制度有关。后来英宗之后的成化期间,太后、太妃的宫院才在外东路、外西路陆续出现,并渐渐多起来,人们戏称其为“寡妇院”。
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好大喜功,“御驾亲征”来侵犯边界的蒙古瓦剌部,结果兵败被俘,在蒙古草原上过了一年的阶下囚生活。据说他每夜在草原上仰望苍天,痛哭流涕,然后才昏昏睡去。因为受到草地上的风寒湿气,致使他一条手臂麻痹伤残。有过这段痛苦的经历以后,英宗开始认识到人生的艰难,比较懂得宽厚待人的道理。所以在他临终前的“遗诏”里,命令从此以后废止宫妃殉葬制度。
明宫里处置大臣也非常残酷。永乐皇帝朱棣在攻下南京以后,曾让人把著名文人方孝孺找来,帮助起草即位诏书,以借助方孝孺的影响,收服天下读书人。可是方孝孺宁死也不屈从。朱棣大怒,令人用刀把方孝孺的嘴剖开,一直拉到耳根。
朱棣在北京建都以后,对于不服从他的大臣,一律采取残酷的刑罚。兵部尚书铁铉在朱棣挥师南下时,曾在济南孤城死守。朱棣捉拿到铁铉后,先命人割下铁铉的耳鼻,又割下铁铉身上的肉,放在火上烧了,强行塞到铁铉的嘴里,并且邪恶地问:“香甜吗?”铁铉愤怒地回答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甜!”凛然之气,震惊了在场的所有文武官员。
永乐帝还经常采取阴谋手段秘密杀人。明初文人解缙曾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是名闻朝野的人物。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皇帝,被关到监牢,百般拷打。过了几年,皇帝偶尔兴起,要来囚犯的登记簿翻看,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他怎么还活着?”于是指使人请解缙喝酒,等他喝醉后,把他埋在雪中冻死。
朱棣的姐夫梅殷,曾说过反对他的话,他便记恨在心。几年后,他旧恨重提,悄悄地指使人在上朝时把梅殷挤到桥下淹死。朱棣的姐姐查出凶手。凶手供认说是受皇上指使。朱棣当即恼羞成怒,一掌打掉了凶手的两颗牙,又命力士当场把凶手杀害,鲜血染红了地面,好几天都洗不掉。
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明世宗朱厚!明崇祯帝朱由检等都是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崇祯帝在位17年,所杀的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著名的抗清英雄袁崇焕就是被皇帝冤杀的。史学家们称这为“明人自坏长城”,残暴的统治终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南宫复辟漆黑夜,皇权颠倒人间事
发生在明宫里的皇权斗争,既有诸王兄弟骨肉相残的传统节目,有叔侄相攘酿成全国内战的创新节目,还有父子相互猜忌请大臣来断家务事的滑稽节目。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明宫里皇帝对皇帝的厮杀。这就是发生在景泰年间的“南宫复辟”。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明英宗在与瓦剌军的交战中失败被俘,被掠到漠北。明廷为了粉粹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企图挟持英宗以讨价还价的幻想,当即宣布由留守北平的御弟朱祁钰为“监国”,不久又即皇帝位,取代了英宗。同时,朱祁钰采纳了著名将领于谦的建议,向敌人展开反击,解除了瓦剌军的威胁,并使也先被迫撤退。
朱祁钰登基后,改年号为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这位空有崇高头衔的太上皇,在也先手里也就变得毫无价值。于是也先便派人传话给明廷,表示愿意送英宗回朝。景泰帝并不愿意让他哥哥回来,以免刚刚坐热的皇帝宝座又要拱手让给别人。但是迫于群臣的压力,景泰帝只好同意接英宗回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由德胜(得胜)门入城,二是不能回紫禁城当皇帝。
明英宗回到北京后,被送到他父亲宣宗从小使用的南宫。在他见过群臣之后,南宫的大门就被紧紧地关上了,等待英宗的,是漫长的幽禁生活。景泰帝为了预防有人翻墙进去与英宗联系,下令把南宫院中所有的高树统统砍掉。据说英宗的饭食每天都是由专人从墙洞里递进去的,并不经过大门。由于饭菜很差,英宗吃不惯,他的妻子钱皇后便天天绣花,请人拿出去卖了换点好吃的给英宗解解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年他当皇帝时也曾大力修缮过南宫,没想到如今却变成了自己的囚牢!英宗在南宫一呆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正月,经过一番周折,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车兀等终于派人到南宫向英宗通报了一个消息:景泰帝病重,他们准备拥立太上皇复辟。“辟”,就是皇帝的宝座,所以复辟就是回到皇帝的宝座上。在南宫里过了七年囚禁生活的明英宗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夜都睡不着觉。
正月十七日,刚过四更天,关闭了七年的南宫崇质殿的大门被撞开了。石亨、徐有贞等“看清形势”的大臣一拥而入,跪倒在英宗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英宗又惊又喜,竟全身发抖不能行走。众人搀扶着他登上车辇,前后簇拥着朝东华门走去。
到了东华门,守门卫士不让入内。英宗在辇上高喊:“朕太上皇帝也!”这朕字一出口,卫士不敢拒绝,紧闭的大门徐徐开启。
步辇踏着黎明前的黑暗,转过两道弯,来到奉天门外。入了奉天门,接下来就是奉天殿了。就在此时,这伙人遭到了卫兵的袭击。英宗眼看金銮宝殿就近在眼前,心中忽然来了力量,大声把卫士喝退,迅速闯进了奉天殿。这时的奉天殿还是昏黑一片,金銮宝座在混乱中也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众人点上蜡烛,将宝座肩扛手推,安放在大殿正中。英宗迫不急待地一屁股坐上去,众人急忙去鸣钟鼓召集百官。
正月十七日这天正好赶上早朝。按照惯例文武百官在五更前就排队等候在午门外广场。忽然,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午门徐徐打开。徐有贞站在宫门前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大家立即入宫朝贺。
目瞪口呆的大臣们还没有搞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徐有贞等人带到奉天殿丹陛下。在徐有贞的逼迫下,大家一齐跪倒,山呼万岁。在晨曦中,英宗端坐在金銮宝座上,俯视着殿外三拜九叩的群臣,心中充满着说不出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