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
32356300000010

第10章 反腐败的基本要求(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并在原有部署的基础上,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措施。

作为公务员,必须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既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把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一、跳出反腐败的误区

关于反腐败,我们往往有许多不科学的想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自觉走出误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反腐败进行下去。

(一)克服腐败没治论

目前对腐败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愤慨,腐败问题不解决,就会失去民心,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但许多人对反腐败信心却不足,认为腐败问题没治了。我们要教育群众以对历史的责任感同腐败现象做坚决的斗争。斗则存,不斗则亡,除此,别无选择。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认识,腐败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逆流和曲折是暂时的、没有生命力的没落力量,必然被人民的强大力量所击溃。得人心者得天下。腐败问题毕竟是少数人得利,伤害的是国家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极大愤慨。人心的向背决定其兴衰存亡,人民反对的东西,必然是短命的,党一定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坚决把腐败问题清除干净。

(二)克服反腐败的错误出发点

反腐败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如果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别人搞腐败捞到好处,自己想捞而没捞上,由羡慕到产生愤恨,也会起劲地骂腐败。这种反腐败,只能是别人的腐败清除了,自己的腐败产生了,旧的腐败克服了,新的腐败又冒出来。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种现象,一些对腐败骂得咬牙切齿的人,他们搞起腐败来比谁都内行,很会利用腐败的手段在腐败的潮水中捞到更多的不该得的个人好处。这些人,反别人的腐败很积极,一旦自己有了条件,同样成为腐败分子。

在反腐败的队伍中,不乏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者,这是腐败问题久反不绝、屡禁不止的深厚社会基础。因此,只有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克服极端个人主义的恶劣影响,用共产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武装头脑,从思想上筑起抵制腐败毒菌侵袭的钢铁长城,人人反腐败,人人防腐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三)克服赚点钱找后路的思想

有的人反腐败,反而被搞腐败的人打击报复,便产生了灰心泄气的思想:“大腐败分子早让小腐败分子收买了,你前门向上检举,他后门早知消息,上边还没查他,他却早治了你。腐败问题积重难返,还是早找门路自己多赚点钱,留条后路吧!”许多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金钱世界,有了钱什么事也能办,国家变了,自己也有饭吃。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国家变色,社会动乱,人们流离失所,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你赚那点钱又有何用?因此,那种丧失继续与腐败斗争的勇气,去找赚点钱的后路,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决和腐败分子做不懈的斗争,早一天消除腐败,人民才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克服急躁病

想在一天早上把所有的腐败现象消灭干净,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良好愿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问题是多年形成的,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并非一日之功,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应首先看到现在党中央坚决清除腐败,人民拥护反腐败,社会舆论针砭腐败,有了良好的反腐败的政治环境。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腐败问题由量的积累到逐步严重,反腐败也要由小到大,集一个个小的阶段性胜利,为大的全局性胜利。

急躁病往往会在不达时,走向另一个极端,悲观失望,丧失信心,从思想上解除武装,放弃斗争。因此,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地同腐败做坚决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下去,必见成效。

(五)克服偏激情绪

处在下边的群众和基层公务员,仰视各级政府和上级公务员,在腐政问题上容易见木不见林,看到几个腐败分子,加上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的夸张宣传,似乎我们的干部都腐败了。

在群众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县、区、乡干部,站一排挨个枪毙有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有漏网的。”这种说法反映了腐败分子的普遍性和人们的强烈不满,但也存在看问题的片面性。对公务员必须有个科学公平的估价,才能于事有补,于国有利。

腐败分子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观上他们必须是思想上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丧失了公务员的责任心和人格的人;二是客观上他们必须是掌权、管物、管钱的。二者都具备了,才有发生腐败的可能。然而我们的公务员掌权、管物、管钱的思想上未必堕落,堕落的只是极少数,而思想变了质的未必都能掌权、管物、管钱,这样形成腐败现实的只能是极少数。

当然,这种腐败分子即使是极少数,也能产生一块臭肉臭满锅的“臭肉效应”,极其严重地损害党的整体形象。但思维清醒者,决不会因为政府机关出现少数腐败分子,就把整个公务员队伍看成漆黑一片。

事实上,政府机关许许多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在兢兢业业、艰苦拼搏、呕心沥血地实践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像孔繁森、吴天祥、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公务员,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灿若繁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公务员的主流,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误把个别当普遍。

二、反腐败要从自身做起

腐败问题发生在公务员身上,波及影响到全社会各个层面。彻底解决腐败问题,除了使广大群众走出认识误区、同仇敌忾反腐败外,关键是解决公务员自身如何不搞腐败的问题。

(一)防患于未然

腐败案件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公务员要廉洁自律、防患未然。现在的腐败现象让人深忧、腐败案件发人深省、腐败教训令人深思。腐败分子走上不归路、沦为阶下囚,其教训是惨痛的,其警示是深刻的。一个公务员腐化变质,和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类似一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

腐败分子为什么守不住小节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看重小节,对小节缺乏清醒的认识,往往认为收点小礼、拿点小钱不是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腐蚀剂!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小病不医,大病难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我们一些公务员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甚至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得点小实惠,于自己无伤于大雅,于纪律有空子可钻。凡此种种,由于心存侥幸而滋生的“小节无事论”、心存攀比而滋生的“小节无害论”、心存邪念而滋生的“小节无法论”,都是极其危险、极其有害、极其可怕的错误认识。

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小节不小,小节可见精神,小节体现品性,小节关乎成败。搞一次特殊,就丢掉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牟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一个公务员如果在小事小节上失守,就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轻与重、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决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决不能以小节失守“就只这一次”来开脱自己,决不能以小节毛病“多少有一点”来放纵自己,把小事放到大业、小节放到大局之中加以把握,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

(二)加强自我约束

廉洁不廉洁,关键在于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律就是自我控制,控制住人性中贪婪、自私的一面。自律也包括自我调适,就是不管外在的客观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外面的世界怎样灯红酒绿,五彩斑斓,都应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应该有“望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的超脱境界。在自我约束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戒贪婪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好贪的人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财产被罚没查抄,差不多一贫如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极端严重,罪大恶极的则是杀头,就是自焚。还有一句话,叫“万恶贪为首”。贪是人类最坏的品行,贪字沾不得。

古话说:“弱水三江,取一瓢足饮,多则无益;米粟万种,仅三餐裹腹,无欲为高”。实际上,有些东西,多则不但无益,反而害人,多一点满足感,知足常乐,对于我们做人做事有益无害。所以,人的一生不能贪,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东西不吃。管住了自己的嘴与手,人的一生就平安了一大半。

第二,戒酒色

这儿的戒酒要做更加宽泛的理解,主要指的是要适量。过量饮酒不仅有害健康,而且往往伴随着胆大妄为、胡言乱语。有的人酒喝多后,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字都敢签,最后当然难保不出事情。

包二奶、找情人是人类社会的丑恶行为,是正常两性关系中的毒瘤,是正常家庭关系中的罪魁祸首。喜好包二奶、找情人之流要他廉洁自律则是痴人说梦,比登天还难,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又害人又害己还害家庭。

第三,约束好自己的家庭及其亲戚

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公务员光约束好自我还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平安渡过廉洁关,还必须约束好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亲戚。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还得防止家人和亲戚朋友打着你的旗号干一些不廉洁的事情,最后由你来被黑锅,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第四,永葆一颗平常心

浮躁已经成为全世界通行的现代病,尤其是当今,浮躁已经成为普遍的国民心态。公务员羡慕商人,认为商人手里有钱,经商轻易就能致富;商人羡慕公务员,认为权能办大事,公务员手中的一个章子不盖能教你什么事也办不成;老百姓则既羡慕有权的又羡慕有钱的,认为钱能通权,权能通钱。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过的比别人差,自己应该生活得更好,而不问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机遇,合不合适。殊不知这世界每种职业、每种岗位都是有利有弊,是干好了行行出状元,干不好则条条蛇咬人。

如果我们的心态调适好了,不是盲目地羡慕别人,而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认真过好每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生活的并不糟糕,我们也活得有滋有味有健康。反之,你就会自觉凄凄惨惨戚戚,整天不如意,看见别人坐好车你就眼红,看见别人出入酒楼你就骂别人又在搞腐败,看见别人事业红红火火你就骂别人是趁火打劫致富的,看见同伴得到提拔就是拍马屁上去的。其结果很可能是你在大骂别人不干好事的同时,你也在偷偷摸摸地干见不得阳光的事。

第五,常常慎独与自省

孔子特别强调人应该“一日三省吾身”,也就是一天反省三次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便改进,这样,人才能进步。

自省就是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经常反省自己每天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律法规与规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闯红线避免走入歧途。慎独和自省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心理调适活动,通过慎独与自省活动,找出自己平常工作和做人中的不足,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不容易忘本,知道自己是哪儿来的,要到哪里去,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只有朝省、夕省、朝夕自省,我们才能上廉、下廉、上下齐廉。

(三)慎重交友

公务员出问题,往往都与交友不慎有关,因此强调公务员慎重交友非常重要。各级公务员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实践证明,公务员交友问题绝不仅仅是关系个人生活的小节问题,而是关系政府廉政建设和公务员形象的政治问题。因此,务必十分慎重。

长期以来,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不断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市绝大多数公务员重视加强党性修养,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严谨,交友健康、慎重,但也有少数公务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生活作风不检点,社会交往不健康,给党的事业和公务员个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各级党组织和公务员要高度重视公务员的交友问题,深刻认识公务员慎重交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公务员慎重交友,是正确行使权力的需要。每个公务员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正确行使权力是对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经济活动相应增多,公务员手中权力的“含金量”也在提高,因此也更受关注。

如果公务员交友不慎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打着交友的旗号,千方百计地靠近你,甚至用金钱、美色拉拢你、腐蚀你,其目的就是想利用你手中的权力牟取非法利益。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少数人、少数“朋友”谋私利。

公务员只有慎重交友,才能有效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少数人牟取利益的工具,真正把权力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公务员慎重交友,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一条政治优势。公务员的交友状况,是衡量一个公务员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价一个公务员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

如果公务员把交友的重点放在跟自己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少数人身上,搞功利性交友,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为少数人谋利益上,对少数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热情有加,对大多数基层百姓冷漠无常,就必然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自己的服务对象,就会使我们的干部和工作陷入孤立、被动,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立足本职、扎根群众,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事业之中,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和形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各项工作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公务员慎重交友,是拒腐防变的需要。公务员身份特殊,交什么样的朋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而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其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慎重交友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而不慎交友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助推剂。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看,不少公务员就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走上违纪违法的犯罪道路。这些以交友为手段、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的“朋友”,不仅会在“交友”的过程中把公务员拉下水,而且会在关键时候把公务员推出来。

公务员一旦在交友上不慎重、不严格,就很难清正廉洁,就有可能走向腐败堕落。公务员只有慎重交友,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为了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推动工作或者个人的正常交往需要,公务员广交朋友是积极而有益的,但必须慎重对待,健康交友。具体来说,需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交友有数。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这个数就是指对所交往的人要有判断力,谁是真正的朋友,谁不是真正的朋友,心里应该有杆秤。“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公务员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正直善良、顾全大局的人;是有利于公务员更好地履行职责的人;是有利于公务员身心健康的人。那些敢于直言、善于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往往是值得交往、可以信赖的朋友;那些想方设法巴结你、讨好你、满足你,不断用恩惠拉拢、腐蚀你的人,根本就不是你的朋友。在交友问题上,公务员要有警惕性,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为各种诱惑所动摇;要防微杜渐,对那些所谓的“感情投资”、“形形色色的公关”和不速之客,要当机立断,拒之千里,谨防交友不慎带来不良后果。

二是择善而交。公务员交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有所选择,择善而交。不能不分对象,不辨良莠,什么人都交,什么人都敢交。少数公务员滥交朋友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深度反思和高度重视:有的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吹捧,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有的贪图享乐,与大款交朋友;有的喜欢所谓的“江湖义气”,与混混交朋友;有的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与风尘女子交朋友。从一些大案要案来看,为什么窝案串案多?为什么背后总有几位企业老板或情妇?这固然与不法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有关,与公务员自身的党性修养、道德素养不高、抵御风险和诱惑的能力不强有关,同时也跟这些公务员对社交圈和生活圈把关不严、交了不该交的朋友有重要关系。

正如有的公务员入狱后做的深刻反省:“原来以为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哥们儿,现在看都在利用我。”可见,交错一个朋友有多大的危害。《论语》中讲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公务员要善于交益友,不交损友,真正按照胡锦涛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所讲的那样,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公务员的政治本色。

三是交友有度。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朋友交往要注意把握分寸,公务员交友必须讲原则。不要把个人交往与行使公权混在一起,感情用事。不该办的事情坚决不能办,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能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能去。少数公务员在交友中不善于把握分寸,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交情、不讲纪律,甚至在“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义气面前,丧失党性原则,突破应当坚守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是极其有害的。在权力与友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逾越了这条鸿沟,不但会毁了友情,而且会害了自己。各级公务员应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准确把握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的尺度,切实做到健康交友。

解决好公务员交友问题,公务员自警自律、慎重交友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公务员日常交友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一是加强教育。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教育引导公务员提高党性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爱好,增强择善交友意识,纯洁交友动机,自觉抵制不良的交友思想和行为。

教育引导公务员家属当好“廉内助”,多关心、多过问公务员的交友情况。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促使公务员深刻认识不慎交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加强管理。要努力抓好公务员廉洁自律工作,着力解决公务员利用职权和职务的影响以各种形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牟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

针对公务员在交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结合中央纪委的有关规定,建立规范和约束公务员交友行为的制度。在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中,要把考察的触角延伸到公务员的交际圈,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真实情况,全方位地考核干部。对处在重要位置的公务员,交友不慎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交流。对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案件,要严肃查处。

三是加强监督。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把公务员的交友情况纳入监督视野,并作为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谈话和诫勉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注意观察公务员“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重视核查群众的相关反映。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对公务员特别是主要公务员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推进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防止暗箱操作,防止权力为少数“朋友”所用。

各级机关应充分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公务员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对有不良交友倾向的公务员,要及时提醒,及时教育,及时挽救;对因不良交友而触犯党纪政纪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广大公务员一定要在交友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做到慎独、慎欲、慎微,注意净化社交圈、纯洁生活圈,为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公务员作风建设、圆满完成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总之,廉洁问题关乎我们一生的气节与节操;廉洁自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生去维护,一生去追求。

三、公务员要管住吃喝的嘴

近年来,经媒体报道的干部吃喝腐化堕落的案例很多。一些干部热衷于出入星级饭店,一餐动辄成千上万。有的干部对各个饭店的菜品如数家珍,甚至哪道菜怎么烹调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俨然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还有一些干部专爱吃“特色”,对开在乡下的小饭馆情有独钟,说是既可以尝尝鲜、解解腻,又可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以免不小心被媒体曝了光或者被纠风办录了像。

不管是在饭店吃大餐,还是在乡下“烹小鲜”,都是要花钱的。那么,他们吃喝的费用从哪里来?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不会自掏腰包,而是要由他人买单。那么,“他人”又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讲“民以食为天”,可并不讲“官以食为天”。无论多大的官,都要管住自己的嘴,要多吃家常饭。否则,因吃喝而荒芜正业、而败坏党纪国法,最终都要拿自己的前程去“清账”。

(一)公款吃喝的现状

“屁股坐着一幢楼,吃饭吃掉一头牛”;“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些一时流行的段子,既包含了老百姓对政府公务员公务消费大吃大喝的不满,同时也夹杂着干部的自嘲。

应酬、吃喝看似小事,却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多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禁令,相关部门对于公款消费尤其是吃喝消费的规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如今,官场吃喝的风气仍有日趋泛滥、蔓延之势。在一项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84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社会上94.3%的人痛恨浪费,而被问到其中哪些方面最为浪费,竟然有高达92.6%的人首选“公款吃喝”。

有人认为,吃喝是小事,无伤大雅,但在吃吃喝喝的潜规则下,制度难免被酒精泡软,规则也会被人情所扭曲,甚至一些腐败行为就是起源于公款吃喝玩乐。那么,是谁在纵容公款吃喝,如何才能堵上“嘴上腐败”?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治理公款吃喝不仅要用重典,还需要有严格执行的法治环境。

浙江省温州某地居民廖辉军有位开餐馆朋友,他的遭遇令人叹息。几年前,这位餐馆老板凭着精湛的厨艺和热络的人脉,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可奇怪的是,虽然上门的食客越来越多,但是餐馆账面上的赤字却越来越大。

原来,随着餐馆的名声越来越响,当地政府将这里作为招待客人的固定处所,平时遇到诸如领导检查工作或公务往来,都将客人引来至此。各部门公务员各显神通,公款吃喝的排场越来越大,很多部门的旧账还没结,新账又是一大摞,渐渐地,大家就开始赊账“打白条”。到了年终,餐馆老板一对账目,公款吃喝的开销几乎成了天文数字。就这样,餐馆老板一边债台高筑,一边还得硬撑下去,既不能硬着头皮讨债得罪公务员,又不敢曝光“吃喝白条”对簿公堂,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得关门大吉。“至今朋友手中还有一大把难以追讨的餐费‘白条’。”

一张张吃喝“白条”拖垮红火餐馆,可这实在是公款吃喝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款吃喝开支1989年为37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2000亿元,2005年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

(二)公款吃喝的原因分析

一是公款吃喝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公务招待消费一直由财政大包大揽,许多支出公私不分,鱼目混珠所致。按照国家规定,公款招待实行招待费开支单列、定点接待、招待费审批三项制度。但事实上,有一些地方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三项规定的来执行,没有完全遏制公款吃喝中的开支乱、地点乱、标准乱的现象,反而公款吃喝有扩大化的趋势。

二是什么人用公款吃喝。我国的公款吃喝历来就是少数特权人物的专利,小老百姓、甚至低级公务员是不可能或很难问津的。当然,例外情况也是有的。比如那些权势人物前后左右并为他们服务的小人物,也会沾点光。我认识一个县级领导的司机,一个月至少有二十天陪伴去大吃大喝。

三是为什么敢用公款吃喝。这些年来,常有政府因为赊账而把酒店、饭店吃垮的事,尽管店主多次上门讨债,政府不是不认账,就是没钱还账。

分析起来,吃者之所以敢于吃,除了打着公事、因公而吃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吃的人,不一定是还钱的人。”这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有目共睹的现象。一些人吃下来,并不需要自己负责结账,更不需要自己拿钱买单。因而,吃者只需要负责吃,甚至赊欠着吃,尽管放心大胆地吃。

(三)公款吃喝主要危害

饭桌上的吃吃喝喝看似小事,可再大的蛋糕也经不住悠悠众口的蚕食。一位市委书记曾感慨:“现在的大酒店,凭我这收入,一顿饭都请不起。如果不是公款消费,绝不会有那个价!”的确,这上千亿的公款吃喝开支,有多少是属于正常的投入,又有多少是属于额外的铺张浪费?有多少真正吃进胃里,又有多少被倒进了垃圾堆?

14道菜,60元一包的苏烟两包,白酒5瓶……这是安徽某县粮食局一次普通的公款宴请菜单。而根据该县审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该县仅5个县直机关和3个乡镇公务接待,用于餐饮、烟酒食品和字画的支出就高达953万余元。事实上,该县当年政府的相关债务约7亿元。

我国历来有“酒桌文化”的传统,在当下官场,公务饭局更成了家常便饭。领导视察要吃喝,上级检查要吃喝,庆典节日要吃喝,招商引资要吃喝,工程项目要吃喝,提拔升官更要吃喝……广东汕尾市烟草局仅一年,10000元以上的“大额招待”至少有400次;江苏省海门市审计局一年接待费用要1000多万元。

公务吃喝耗费了纳税人巨额钱财,而且招待上的奢侈浪费之风越演越烈。2011年媒体曝光的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花费百万购买茅台的发票照片更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在一般级别的接待中,类似海参、鱼翅、茅台等都很常见,因为是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菜贵点不心疼,而且,这样才能显示规格高和主人家的热情。”一位经常陪单位领导出席各种活动公务员说,真正开会、参观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挪到了酒桌上进行,“公众整天都在声讨公款吃喝,国家也三令五申限制三公消费,可是现实中,好像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公款吃喝的盛行与蔓延,给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它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财,更为严重的是吃坏了党风、喝痛了民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此风非坚决制止不可。

(四)遏制吃喝风的困难

显然,公款吃喝已经成为社会顽症,对此,上至中央,下至百姓,一片鞭挞之声,相关部门的反腐利剑也频频亮出。

据统计,多年来,我国出台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相关部门对于公款吃喝消费的规定越来越细,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预算管理制度,相继出台的招待费限额控制、定点招待、发票管理等约束性规定也是一再完善。

可如今看来,“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吃喝之风仍有日趋泛滥、蔓延之势。在搜狐论坛上,一位即将毕业的网友晒出他爸爸用心良苦的“育儿经”,引起网友热议。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老总,眼看着儿子即将步入社会,就频繁带儿子进出酒店应酬,期间包括喝酒、唱歌、洗澡。父亲表示,这是为儿子提前进行“社会实践”。

“喝着好酒,说着奉承话,这是爸爸这段时间教我的社会经验。可从前,他总是告诉我要做一个说实话、办实事的好孩子。”截然不同的观念让儿子困惑不已,“爸爸给我的解释是,如今争项目、要资金,必须宴请实权人物才能‘酒’到渠成,需要在酒桌上下工夫。”

如此“教坏”孩子,自然是引来一片质疑声,可一位网友却说出了其中原因:“身为父亲岂不知不能这样教小孩,可身为企业老总,更明白当下社会场面应酬的重要性,如今不少行业视吃喝玩乐为工作之需,甚至得出‘喝酒就是工作’、‘喝酒出生产力’的结论。每年数额巨大的公款招待费也是一个佐证。”

“我本身既是这种风气的受害者,同时又无奈地成为这种风气的助长者——经常请吃和接受吃请。”一位特别关注公款吃喝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说,适度的公务接待是开展工作的需要,但超过了一个“度”,就会导致巨大的负面效果,当前公款吃喝应酬已慢慢变成“灰色腐败”。

一位机关干部也坦言,工作中的“酒精考验”让他颇感无奈。“在吃喝大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如果坚持‘上级来人四菜一汤’,那么结果就是‘资金项目全都跑光’,虽然知道喝酒伤身体,但为了工作也没办法。”

然而,用公家的钱吃喝只是一个表象,更为严重的是,现实中,公款接待成了个“筐”,有人虚开发票中饱私囊,有人假公济私满足私欲,有人借此大肆行贿,有人吃喝玩乐洗浴嫖赌全报销……领导干部生活作风蜕变的拐点,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已成顽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款吃喝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文化中的一部分,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行政文化,想靠几个文件就把它清除掉几乎不可能。

(五)国家的相关规定

各级公务员在国内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包括上级到下级检查指导工作、调查研究,同级之间、地区之间公务往来、参观学习以及干部工作调动等,严禁用公款搞任何形式的宴请。公务员到外地进行上述公务活动,在住所需要就餐时,应由就餐个人自购餐券就餐,自行交纳伙食费,回单位后按规定报销出差伙食补助费。

公务员进行公务活动,在本埠不能回家或回单位,在外埠不能回住所吃饭的,可在职工食堂就餐或由接待单位供应工作餐。工作餐采用分餐制,一般不得陪餐。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工作餐的金额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备案。用工作餐的人员需按当地规定标准交纳伙食费。

简化各级公务员外出活动接待工作。具体包括:公务员外出活动,不得安排住接待外宾、侨胞的豪华宾馆,禁止举行迎送宴会,进餐时不备酒。就餐人员要按标准交伙食费。服务人员的工作餐和误餐费也要严格按规定办。会议室、会客室和卧室,一律不备香烟、水果或其他食品。

在国内公务活动中,用餐由各接待部门按当地接待标准安排,确因工作需要陪餐的,要严格控制人数,减少次数。用餐和陪餐要坚决杜绝浪费,不准上名贵菜肴,更不准上当地不出产的名贵菜肴和酒水。

四、公务员要自觉防止公车腐败

公车改革呼声一度声浪四起,改革声、咒骂声此起彼伏。然而,纵观周围,真的车轮腐败就些刹住了吗?君不见,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者有之、送家人上下班者有之、将公车开回家者有之,至于上坟扫墓、走亲访友,揩公车之油者比比皆是。

(一)触目惊心的公车腐败

在我国公车消费是一团乱麻、一本糊涂账,谁也说不清全国到底有多少辆公务车、有多少人配备了公车、一年支出了多少费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直陈“三公”问题,指出“三公”每年耗费各级财力“三个3000万”。

还有一个专题研究报告结果公布,称我国每年用于公车的费用高达5600亿元,这些数据,谁是真谁是假?恐怕真假难辩,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公车开支的确很厉害,全国财政收入的6%左右被“冒了烟”,差不多相当于国家财政用于教育和科技的投资。随着公车开支费用的居高不下,潜伏在四个轮子下面的各种腐败也渐渐浮出水面。

一是豪华采购没商量。2010年1月中旬,安徽省宣城市民政局超标采购40万元公车。江苏省泰州市一次采购17辆校务公车趴窝几个月。这些采购不是严重超“标准”,就是程序不规范。

二是攀比配车显派头。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配给制”体制和沿袭多年的“等级制”,已经给了掌有实权或职能部门的公务人员们相应的待遇,其中就包括配专车或公务用车,但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人日益膨胀的欲望。现在县一级人民政府一般都有10个左右副县长,每人都有一辆专车,一些科级机关单位也开始了配车攀比,某城建部门正副科级干部21人,每人配有专车,有的确实不是工作需要,而是为了派头,车子越买越豪华,公款花费越来越多,难怪有些人也发出感叹:“公务车太多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有的股长屁股后面都‘冒烟’。”许多“天价”采购的公车究竟坐在哪些人的屁股下面。

三是公车私用寻常事。按约定俗成的惯例说,在我国现有体制下,科级以上公务员们基本都配有专车、专职司机,即使小的建制单位里也有公用专车,出门行车自有他人效劳,不用大小公务员们亲自驾车?但现实情况是,公车私驾现象非常严重,因为私用公车有人陪驾公务员办点儿私事有点不方便,不如自驾爽快。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国经媒体公开披露的公务人员“公车私驾”涉嫌交通事故的多达310多起,死伤500多人。四川省岳池县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卿某,驾驶一辆牌号为“川0145”警车,造成一死3伤重大交通事故。

四是司机成排倒下来。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湖南省郴州市国土资源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杨秀善利用职务之便单独或伙同另一被告人司机吴军共同收受他人155.4万元、美元1.56万元、港币18万元、澳元8000元,而吴军利用特殊身份收受人民币36.8万元,并为杨秀善窝藏赃款10万元。“秘书办不了的事,我能搞定”。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司机的“潜规则”。有的司机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有时感觉跟做领导差不多。”部分领导干部将司机当作桥梁,进行权力寻租,司机也将领导权力转为自己的权力,从中牟取利益。

五是公车维修黑洞深。2009年9月底,浙江省审计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公车维修审计情况汇报,称审计抽查了39家公车维修企业,2009年度使用的137种投标零件,其中结算价高于投标价的有108种,占比79%;抽查3家定点维修企业,所用3523种公车维修材料中,进销差价率超过100%的有594种。据广东省深圳市2009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公车维修材料中标的管理费率15%,实际却按大约30%计收,有的甚至高达55%。湖北省统计局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有一部公车一年的维修花费10万元,有一部车子一年换了40个轮胎。2007年,浙江省财政拨付到每辆公车的费用为每年35000元,包括维修、保险和油料等,但是实际每年每辆公车的费用少则50000元,多的80000元,现在由于燃油价格上涨,有的已突破10万元了。

六是公务员高升司机沾光。据《半月谈》披露:一位曾为领导开过3年车的司机称,开车辛苦不必说,但隐性收入确实不少,更关键的是,感觉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了许多。平时跟领导出差、开会,领导总会让他多开点发票回去报销,久而久之,即使没有领导的意思,自己也会开一些发票回去报,领导对此是睁一眼闭一眼,照批不误,因为,领导许多事情和不必外传的人和事,司机都一目了然,所以,领导干部对司机也是高抬贵手。领导干部一旦晋升,都会在临走之前给司机安排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江苏省某县领导在调市里之前把跟随自己的司机安排进了财政局,某镇党委书记调任县局任职时,竟然带着自己原来的司机一起赴任。因此,人们都称替领导干部开车的司机为“二书记”、“二局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公车腐败的根源

公车腐败的问题,是个被社会长期关注的老话题,和公款消费一样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而且在多个地区和领域呈现出越演越烈状况,尽管人们对此腐败现象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但导致公车腐败的根源,还是有必要进行深挖和剖析,以警世人。

一是某些公务员视配车标准于不顾。中办、国办制定配车标准,无论这个标准是高是低,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各地各级各部门买车还是各行其是,基本上是想怎么买就怎么买,只要领导有想法,具体办事或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部门总有办法,“怕就怕领导没想法”。

二是公务员等级特权思想作怪。一任领导一方天下,在各自地盘上呼风唤雨,私驾公车不仅可以横冲直撞,而且肇事后,所在单位和部门往往快速反应,撑开各种保护伞为其开脱或做工作,利用手中权力和密织的“关系网”,就能够轻易摆平,公车私驾和公车腐败与特权思想是对“孪生姐妹”。豪华公车给百姓留下的是特权印象,并且容易形成变相腐败。现在一些公务人员不是比工作、比贡献、比解决问题,而是比待遇、比车子、比票子。有许多领导人从岗位退下来或者转到二线后,仍然“退职”不退车,某地领导之间为配车子还大打出手,把官司一直闹到纪委,可见等级特权思想在一些公务员脑海里有多深。

三是公务员传统的思想习惯在作祟。一些领导总认为,自己当个领导,就应该享受这种待遇,尽管一些地区搞了车改,拿了车辆出行补贴,但总觉得应该有个公车跟着。不然,自己出门开车有些不像领导,一些一把手领导甚至连公文包和茶杯也要部下替他拿着。然而,由于信息的发达,百姓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国外一些要人,经常自己在风雨中自己撑着伞,开会时自己拎着包。而当他们看到这些自诩为人民群众公仆的公务员如此消费公车时,对照这些外国要人行为,心中总有别样滋味。这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是官老爷做派,他们完全忘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以为当官就是享受,而不是责任和服务。于是,公车自然也就不能如愿地改革或取消。

四是某些公务员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思想。有些领导以为经济发展了,尽管自己拿了车辆出行补贴,但单位集体也不在乎这几个钱。再说由于经济发展了,经济活动增多了,自己要喝酒、要陪客商,有众多接待等,况且公车反正是在搞接待,空着也是空着,不坐白不坐,而且搭乘公车还有利于环保呢,他们总能为自己找出借口。尽管车辆购买控制严格,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一些单位以接待或发展经济为名,购买的车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豪华。这完全是以找擦边球方式与政策做猫捉老鼠的游戏。

五是某些公务员“好面子”的思想。有些公务员思想不端正,总以为经济发展靠排场,靠脸面,因而,尽管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但他们还是挤出宝贵资金购买豪华车辆。这样,他们以为出去与客商会谈就能挣来面子,就能带动地方经济。岂不知,这是与经济规律严重不相符的,与百姓的意愿不相符的。如果不发动群众的心智,不提高服务质量,不提升发展经济的驱动力和能力,而靠几辆豪华公车这个脸面,恐怕是不能实现目标的。

六是资金使用失去监督。我国现行的预决算制度,充其量仅是个数字游戏而已,根本不具备法律的约束性。按理说,行政部门的公务买车当属于预算审查、监督的范畴,人大常委会有权力进行调整,但由于目前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审查属于“授权性”的,只要通过了政府总体预算,下面政府部门具体怎么花钱、花那些钱就无法知晓,这种例行公事式的监督给一些部门大手大脚花钱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即便有警觉的公众或有良知的专家发现公车采购中有不正常现象,也只能限于发发牢骚或者一声叹息。

七是单位车辆管理不严。据了解,凡是“公车私驾”情况严重的机关单位,对公车管理都是不太严的,虽有各种规章制度,但都成纸上谈兵。有的机关单位的办公室或行政科的同志也有难处,单位一把手或其他负责人开口要车子,单位管车子的人谁敢不给?如果你今天不给车子,明天就能穿上小鞋子,后天就要换位子,因此,管车子的人左右为难,他们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反正车子又不是自家的,费用又不要管车人掏,随他去吧!

八是违规购用车查处不力。对于违规购车、超标配车,至今没有看到媒体公开曝光过,也没有见到纪委查处或公开拍卖违规和超标车辆。有的事出有因,查无下文,有的情有可原,大事化小,还有的干脆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还有人戏言称买豪华为“拉动内需”。由此可见人们对此公车腐败的麻木心态。

(三)公车腐败的危害

第一,耗费大量公共资金,加剧了社会不公矛盾。公车消费成了一些公务员的一种待遇。在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公务员利用公车办私事、干私活,甚至交通肇事后,所产生费用有公款买单,成为部分公务员与一般社会公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公车消费使公私界限变得模糊,法律禁区被跨越。近些年来,公务员甚至一些公务员,由公车腐败或被牵出或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也时有出现。

第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人以公车消费为奢华作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相互攀比,争先恐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成为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甚至“仇官”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败坏社会风气。封建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和官本位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现行的“公车制度”就反映了这一特征,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旦当上领导就必须无偿配专车,这似乎成为一种现代官场的思维定式。

同时,现行的公车也已成为干部等级高低的象征,是其职务大小的标志,更是一些人显示身份的名片,甚至连车牌号码都要按职务大小分配。因此,一些正享用专车的领导对现在的公车使用制度推崇备至,一往情深。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社会起到了反向激励作用。

(四)防治公车腐败的办法

一是严禁公车私用。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不准外借参与社会婚丧嫁娶等红白喜庆活动。本单位工作人员确有特殊需要动用公车的,必须经单位主管车辆的领导批准并报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备案。经批准动用的公车,一律不准遮挡号牌、躲避监督,并且要严格实行用车缴费制度。领导干部个人学习车辆驾驶技术,一律不准动用公车。领导干部因工作异动,一律不准带走原单位的公车。

二是严禁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车。单位公车必须安排取得汽车驾驶证照的专业技术人员驾驶。领导干部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擅自驾驶本单位公车,一律不准利用职权影响向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借用车辆擅自驾驶。因特殊公务确需领导干部驾驶公车的,必须有本人通过专门机构培训后取得的汽车驾驶证照,经所在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由单位签署意见并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办公室备案。

三是严禁领导干部固定使用特殊公车。经批准作为特殊用途的公车必须严格按批准范围使用,严禁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相对固定用车。非特殊用途公车的使用,也要从执行公务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出发,防止单位公车个人化。

四是严禁套挂军车号牌。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党政机关车辆一律不准套挂军车号牌。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国家税费流失,强化交通管理,维护军队尊严。

五是严禁私车公养、私费公报。任何单位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承担私家车保险、维修等应由个人负责的任何费用。不准办理公车私户、私车公户或异地公车注册登记手续,杜绝公、私混淆不清的问题。一律不准用公款报销或变相报销领导干部个人学习驾驶技术和驾驶证照年检等费用。任何人驾驶公车时,违反交通和道路管理法规所受到的罚款处罚或依法应由个人承担的经济赔偿损失,一律由肇事者个人负责,不准用公款报销或变相报销。公车的维修和保养,要严格按规定到指定的维修点进行,不得自行选点维修和保养。

六是严禁随意违反交通和道路管理法规。领导干部使用公车时,要特别注意形象,自觉遵守交通和道路管理法规,自觉接受监督与检查,不得阻碍公安交警、交通、城管执法等部门依法执行公务,不得为违规司机开脱说情、拒绝处罚。并将违规车辆即时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七是严禁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车。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务用小汽车,实行编制管理的规定;严格各级公务员公车配备使用标准的规定。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国家安全、外事等部门,因特殊公务确需配备超过上述标准的小汽车,以及接受捐赠、抵债和配备的超标准小轿车,必须经市廉洁自律工作办公室审核,报省廉洁自律工作办公室审批。凡是拖欠公务员、教师工资的县市、区,一律不准新购小汽车。

八是加大监管力度。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车辆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司机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使其时刻保持遵守交通和道路管理法规的自觉性,确保行车安全,维护党政机关形象;加强对车辆使用的管理,降低使用耗费,延长车辆寿命;加强对车辆经费的管理,堵塞漏洞,减少开支。公安交警、交通、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党政机关公车行驶和停放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特别是对各级公务员违纪违法驾驶公车的行为要从严处罚,并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有关情况。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本《通知》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支持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对造成不良后果、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形象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党纪、政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