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理人财务读本
32359200000002

第2章 经理人应掌握

会计与经理人

★经理人的目标:(1)使企业稳步健康地存在并发展。(2)为企业赚取更丰厚的利润。

★经理人需要随时掌握本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某种意义上,会计信息比现金更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利益。正如《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经理人需要懂得会计中的专业词汇、判断方法和倾向。因为这些是形成、理解会计程序和会计报表的条件。

★经理人需要懂得如何向会计人员索取他们所需要的会计资料与信息,而且他们应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战略工具。

★经理人需要懂得如何利用会计人员的行为来更好地管理企业,如何有效地使用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和会计报表。

★经理人作为企业的负责人,必须明确《会计法》规定其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这些责任的履行。

★信息时代,经理人应当了解会计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

★有能力的经理人很明了会计的潜能,了解会计将有助于您成为一名更高明的管理者,但您不必把自己造就成会计人员。

的会计基础知识

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经理人,您一定明白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您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现代会计?会计有哪些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前提与基本原则都有哪些?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前提与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是怎么一回事?……本章将告诉经理人应当具备哪些会计基础知识。

目标

本章结束时,你应该能够:

※正确理解会计的含义

※熟悉会计的职能

※理解会计前提与会计基本原则

※理解最新《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全新解释

※理解会计等式及其动态平衡特点第一节会计的现代含义与基本职能

△内容提要

1.您应摆脱脑海中的旧印象,从本节中了解会计的真正含义。

2.会计能给您的企业和您提供哪些帮助?

△关键词语

会计记账算账报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计前提会计原则

一、会计的现代含义会计是什么?

绝对不要理解为我们通常所称的王会计、李会计,那只是对会计人员的简称。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不是单指某个人,会计也不是简单地把经济业务记录在流水账上。那么会计是什么呢?

会计是一个商业信息提供系统,它把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的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

简单地说,会计是把企业杂乱无章的会计数据归纳整理,加工编制成有用的财务信息系统,并将会计信息有效及时地反馈给各种会计信息使用人,当然包括经理人。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具体地说,会计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核算(也叫反映),另一个是监督。

(一)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根本的职能,也是会计为您的企业提供的最大帮助。那么什么是核算?通俗地说,会计核算就是把企业一定时间内买了多少材料,花了多少钱,生产了多少产品,卖了多少钱,到底赚了多少钱等情况都清楚地计算出来,并记录在特定的载体(账簿)上。

核算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记账、算账、报账。

记账,是指对特定的某一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登记。

算账,是指在记账的基础上,对企业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进行计算。

报账,是指在算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

这一程序可用来显示:

(经济业务)

原始凭证

记账记账凭证算账

账簿报账(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会计信息)

使用者

(二)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又一大职能,它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您可能发现企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采购员拿伪造单据来报销,办公人员把自己的生活开支列入办公费,原材料浪费严重,工人生产效率低下……。作为经理,您应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企业的发展决策上,不能在这些小事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现象会导致企业的资产流失,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这也确实是一个让经理们头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请您重视会计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使用负责的会计人员,形成科学严谨的会计核算体系,由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各种票证进行层层审核、检验、把关,杜绝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行为,把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

记住:任用称职的会计人员,他们会帮您守好企业金库的大门。

小结

1.会计:是一个商业信息提供系统,它把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会计核算过程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核算过程:记账――算账――报账

3.会计的职能:核算――监督

思考题

1.会计的含义是什么?

2.会计对企业有哪些作用?

3.会计对经理人管理好企业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会计基本前提与会计基本原则

△内容提要

1.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什么?

2.会计核算每一个基本前提的含义是什么?

3.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会计核算的各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关键词语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

一、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也叫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合理判断总结后形成的最一般的假定。或者说会计前提是一些科学合理的人为假设,有了这些假设,会计核算才会有意义。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四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单位或组织。即会计为谁算账,会计服务的范围是什么。

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范围。对企业来说,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自身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始终要以本企业为核心。

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您的公司和公司共同投资购买股票,双方各出资1000万元,总投资为2000万元,后来股票升值,售出后您的公司和公司共同获利1000万元,这时您的公司作为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可反映这一经济业务:支出:1000万元,收回:1500万元,利润:500万元。您以自我为中心,不必考虑如何反映总投资、总收益,只需按自身承担的份额来分享利益,分担成本。

区别某个组织是否是一个会计主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辨别:

1.拥有独立资金;

2.进行独立经营活动;

3.编制独立会计报告。

符合以上三条的企业,即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又叫继续营业。它是会计核算前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是指会计主体能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存在破产清算的情况。它是财务会计某些原则和会计程序得以顺利建立的前提条件,如企业的财产分类、计价、费用分配和收益确定等,均是以假设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因为一个企业是继续经营,还是停止营业、破产清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为了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情况及其结果,需要将一个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均等的期间,这就叫会计分期。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考察,从材料采购到生产投入,再到产品销售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的过程。为了及时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是及时的、定期的。所以需要对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进行定期的会计反映、分析和监督,这就要求对经营活动期间按会计计量、报告的原则划分会计期间。

具体地说,一个人投资办厂,到底是赚是赔,就必须等到整个经营期结束后才知道,即在经营截止之日才能确定经营的结果。但为了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为了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经济信息,我们就需要划分会计期间,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企业自身现状,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发展。

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每一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月份。

会计期间对会计核算的意义在于: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这一概念在后面章节中介绍),才使会计主体有了记账基准。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来记账,算账,报账。

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各种各样。比如今天买电脑,明天买钢材,后天买办公用品,各种物品都有它们自己的计量单位,但如果照实际发生的时间记录在账簿里,企业的财务状况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经理人没有办法也不可能记住企业有多少间厂房,多少台机器,多少吨原材料。但是,企业的物资都具有价值,这样,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就可以把这些物资的价值放在一起相加减,便于计算出经营成果,而经理人仅需了解或记住一些数字,就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然于胸。

二、会计基本原则

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制度》,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3项,这些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它们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原则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核算方法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则是不同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与要求不同的企业尽可能使用统一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比性原则不同,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

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所谓的一贯性也是相对的,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强调的一个会计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中将其表达为: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业务或其他事项的经济实质不一定与其法律形式一致。如果财务报表信息要真实地反映业务或其他事项,就要根据它们的经济实质,而非仅凭它们的法律形式,来记录、反映,此即实质重于形式。例如,甲企业将把一笔资产出售给乙企业,然而,交易双方达成的合约规定,甲企业将继续享受资产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此时,将此业务作为销货处理可能不能达到真实反映其经济实质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最终必须为其使用者所使用。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须使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相关联。如果会计核算的信息不符合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即使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也毫无价值。例如,经理人需要经常评价企业各业务单位的业绩,这时会计人员就应当提供各业务单位的分部报告,企业总的会计报告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经理人这方面的要求。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求讲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任何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要求其真实可靠,而且必须保证时效,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原则越发显得重要。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出会计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将编制出的会计报表传递给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都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向外公布该年度的财务报告,这实际上就是及时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否则,就谈不上信息的使用。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简明、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先举个例子,本月公司卖出一批产品,客户说下月付款。本公司不能因为这个月没收到货款,下个月才能收到,而将这笔销售确认为下个月的收入。正确的做法就是将它确认为本月的收入。同理,对于费用,不论是否有现金支付,都要按其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情况,而确认其归属。权责发生制的通俗解释就是本期的收入,不管是否收到货款,都应该作为本期收入;凡是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管这笔钱付没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已收到货款而未发出货物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钱已支出去了,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权责发生制又叫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是按收入带来现金流入的时间,费用导致现金流出的时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发生的时间。如上面的例子中,该公司的收入应该到下个月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时才能确认。通常,对于营利企业而言,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原则

所谓历史成本,就是企业取得或生产某物时实际支付的钱。比如说企业购买一辆汽车,购买日当天实际支付的价款就是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之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一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具有客观性;二是历史成本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历史成本是目前世界上各国通行的会计计量模式的基础。

3.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计量。也就是说,配比原则要求企业根据一定期间收入与费用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与计量。因为有所得必有所费,费用的发生总是为了取得一定收入;收入的取得一般是要发生耗费。配比性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的各项支出;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了以后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举个例子,企业购买一台设备,这台设备不会在本会计期间就报废,会继续使用较长时间。

这项

支出,是为本期和以后赚钱而花的,就叫资本性支出。又如,购买原材料,是为取得本期收入而花的钱,就叫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应列入资产负债表,记做资产。而收益性支出直接记入利润表里,以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到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在整个会计核算与报告过程中都被广泛运用。例如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上,当市场上物价处于上涨形势时,企业选择后进先出法以多计本期销售成本,从而降低会计利润。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举个例子,企业在年初预订了一份报纸《经济观察报》,预付款项360元。按权责发生制要求,应将此项预付费用平均分摊到未来十二个月,每月30元,但是,这样会计人员对该事项的会计处理将拖延12个月,而按照重要性原则,该项预付费用金额较小,可以直接在支付时确认为管理费用,一次性处理完毕。

小结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一贯性原则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5)相关性原则

(6)及时性原则

(7)明晰性原则

(8)权责发生制原则

(9)历史成本原则

(10)配比原则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2)谨慎性原则

(13)重要性原则

思考题

1.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原则?请举出一个例子。

3.什么是资本性支出?请举出一个例子。

4.什么是收益性支出?请举出一个例子。

5.什么是历史成本?请举出一个例子,并评价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计价孰优孰劣。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内容提要

1.会计六大要素的构成

2.每一具体会计要素的经济含义

3.会计基本等式

4.会计综合等式

△关键词语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基本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是展开核算的基础。具体包括: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收入;5.费用;6.利润。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构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收入、费用及利润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因而这六项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报表要素。对经理人来说,了解和掌握了六大会计要素,就了解了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与构成,其意义深刻而重大。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

1.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企业的资产应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首先,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的,而不是预计未来将可以获得或建造的。这是由前面介绍的会计原则中的客观性原则决定的。未来的事项总有不确定性,将未来可能形成的资产进行会计确认将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其次,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例如,现金,银行存款这些“活钱”;还包括物品,如厂房,设备,产成品,原材料;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这些都是企业拥有的;还有如融资租入的设备,企业虽然没有所有权,但该设备受企业控制,因此也确认为企业资产,并进行入账核算,提取折旧。

再次,资产能以货币计量。资产应是可以给它估价的,比如说,企业拥有一座矿山,但我们无法为其估价,所以这座矿山就不叫资产。但如探明含有黄金5吨,价值500万元,则可将其称为资产。

最后,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是资产定义中最关键的要求,是资产的实质属性所在。是资产就要能为企业赚钱,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企业的负债应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首先,要强调的是目前和过去的业务才会形成当前的债务。也就是说,企业预计在将来要发生的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债务。比如说签订供货合同,这当中就没有实质的业务发生,而只不过是一个意向。企业就不能将其作为负债。

其次,负债是将来要支付的现时的经济责任。即使现在没有货币支出也要作为负债。例如,借款的利息一般半年支付一次,但每月都要记账,把应付利息作为一项负债处理。

第三,负债是在以后要用现金或其它资产或劳务来偿付的不能解除的债务。也就是要有凭有据的债务,既不是口头的,更不是我们所说的“人情债”。另一方面,企业要偿债,就需要向债权人支付现金,或从银行转账,或用货物抵充,或以提供劳务服务折价,总之,偿付债务就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别人欠我们的是我们的资产,我们欠别人的就是负债。”而流动负债一般指时间较短的,一般需在一年内或者比一年长但是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如该发给工人的工资,期限短,这是流动负债;再有短期借款属于流动负债。像期限为几年的银行贷款就为长期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资产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借来的钱,被称为债权人权益,一部分是所有者投入的钱,就是所有者权益。对于借来的钱,企业早晚要还,而投资人投入的钱,企业却不用还。此外,企业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利润,这部分利润也是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即也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所以,所有者权益会随着资产、负债的变动而变动,随企业经营好坏而增减。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三项。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为客户代收的款项。

企业应当根据收入的性质,按照收入确认的原则,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收入。

收入有以下特征:

①只有当企业卖出产品和提供劳务时产生的收益才是收入。比如接受捐赠也引起资产增加,但这就不是收入。

②收入一般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扣除相应费用后的净额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费用及成本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期间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成本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劳务。

企业应将当期已销产品或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当期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应将当期已销商品的进价转入当期的费用。

费用一般包括料、工、费。料,指材料;工,指人工,可以理解为为人工花的工资;费,指各项管理费用(可理解为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用(例如支付利息等)、销售费用(例如广告费)。一般情况下,费用与收入要匹配,也可以说凡取得收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若是费用增长而收入不变,那所有者权益就会减少。

费用有下列特征:

①费用一般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②与销售、提供劳务或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无关的支出,如营业外支出,则不属于本要素内容。

3.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三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有些补贴收入也计入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有关期间费用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的差额;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中,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

二、会计等式

(一)基本会计等式

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其资金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1.投资人投入;2.借债。这些资财形成了企业的资产,来源于债权人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负债,来源于投资人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这些表明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在哪些方面,资金从哪些方面取得。这一关系我们可用公式表明:

公司的资财=债权人借债 投资人投资↓

资产=负债 所

有者权益↓

资金占用=资金的来源

以上公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精髓部分。

所以,由此产生了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二)会计等式

企业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销因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赚钱了。也就是这样,我们推出了另一重要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

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

(三)综合等式

企业是在经营着,或盈利,或亏损,表现为企业钱多了还是钱少了,企业是为股东赚了还是赔了。在某个时候,“收入-费用=利润”,这个利润就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大于经济利益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了是股东的,赔了也是股东的。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 利润

旧的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而,新资产=负债 新所有者权益

负债 旧的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说白了,会计等式综合式即为: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例1”××公司经营开始时的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情况:

××公司资产负债表

2001年1月1日金额单位:元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1000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800所有者权益。

存货。

固定资产。

资产总额10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10000从中可看出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符合会计等式: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例2”××公司用现金买入一批货物计600元。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一方面公司“存货”(资产项目)增加了600元;另一方面“现金”(资产项目)减少了600元,公司资产总额没变,平衡关系没破坏。

“例3”××公司用现金200元偿还以前欠的应付账款。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

一方面公司“现金”(资产项目)减少了200元;另一方面公司的“应付账款”(负债项目)

减少了200元,资产与负债两方同时减少了200元,两方总额相等,平衡没破坏。

“例4”××公司赊购货物一批计800元。

这项业务发生,一方面公司“存货”(资产项目)增加了800元;另一方面公司的“应付账款”(负债项目)也增加了800元。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两方同时增加了800元,两方总额相等,平衡没有破坏。

假设××公司1月份没有发生其他业务活动,考虑例2、例3、例4的业务后该公司1月末的资产负债表:

××公司资产负债表

2001年1月31日金额单位:元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200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800所有者权益

8000

存货。

固定资产。

资产总额106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

10600

小结

1.会计核算六大要素:

(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收入(5)费用(6)利润2.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重要结论: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思考题

1.在会计核算的六大要素中,每一要素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各要素的某一项目(如资产有现金项目)。

2.如何理解“资金占用=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