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32375100000015

第15章 重整河山,刘知远建后汉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的亲生父亲石敬儒,是石敬瑭的兄长,早年在唐庄宗部下为将。其父早死,所以他被石敬瑭收养为子。由于石敬瑭的五个儿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贵为帝,史称晋出帝。

石重贵虽为皇帝,朝中大权却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掌控。景延广无勇无谋,却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自掌权以来,改变了石敬瑭对契丹的一贯政策,拘禁其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其货物。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引起契丹的不满,战争一触即发。景延广不做好战争准备,却口出狂言,声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孙子,则取天下笑,当成后悔矣!”契丹主闻言大怒,连年进兵侵扰中原。而后晋王朝内部却有不少野心家也想乘乱夺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乱,如石敬瑭的儿女亲家杨光远,原后晋大将赵延寿、北面都招讨使杜重威、李守贞等,无不是此类人物。在契丹与后晋的战争中,幸赖广大军民的拼死奋战,才使契丹军屡次受挫而退,有时还败得很惨。但是由于后晋内部有这些只图皇位,而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人的存在,最后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发动对后晋的战争。他指示降将赵延寿与瀛洲刺史诈降,送假情报给后晋。出帝不辨真假,急于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为统帅,统领大军北上抗击。杜重威此次出征是有个人打算的,他想仿效石敬瑭,卖国求荣,当儿皇帝。所以借口此次出战深入敌境,必然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石重贵只好给他增兵,致使禁军皆归其麾下,京师空虚。杜重威到前线后,每日置酒作乐,不议军事,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晋军兵多将广,实力强于对方,由于主帅没有任何作为,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形势极为不利。杜重威正要使晋军处于危险境地,以便受其裹胁投降契丹。他与副帅李守贞商议,派人与契丹联系请降。耶律德光虽然包围了晋军,但晋军毕竟人多势众,且战斗力较强,欲想获得全胜,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他得知杜重威率军投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马上许愿事成后立他为帝。于是杜重威招集诸将,伏甲于营中,宣布投降契丹,诸将中虽有不愿意者,但在刀剑的威胁下,也只好连署降表。当杜重威向全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全军恸哭,震天动地。

由于晋军主力已经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便进入了汴梁,俘获了石重贵及其全家,将他们迁往契丹境内的建州(今辽宁朝阳境内)居住。耶律德光于次年,即公元947年,在汴梁后晋宫中即位。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们聚集起来,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到处打击契丹军队,杀戮契丹派来的官吏。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途中一病而亡。

石敬瑭死后,刘知远预感到天下将要大乱,所以着意经营太原。刘知远,本也是西突厥沙陀部人,不知何时其祖先迁居太原,改姓刘氏。史书上说他“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后唐时,与石敬瑭俱事李嗣源。梁、晋争战于德胜时,刘知远舍身救护石敬瑭。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后,石敬瑭把刘知远招在自己麾下,任为牙门都校。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以刘知远为都押牙,视为心腹。石敬瑭在太原策划造反,刘知远和桑维翰是他的左右臂。后唐张敬达大军进攻太原,刘知远以五千之众抵抗住了十倍于己的敌兵。石敬瑭攻占汴梁,当上后晋的皇帝,以刘知远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统率禁军。天福三年(938年),刘知远与石敬瑭的妹夫杜重威同加同平章事,他因有佐命大功,耻与庸劣无功的外戚杜重威同列,故愤然不乐,拒不受命。石敬瑭大怒,欲罢其兵权,后经群臣劝说,石、刘二人达成妥协,但从此刘知远与石敬瑭离心离德。天福五年(940年),石敬瑭任刘知远为邺都留守,把他调出朝廷,但仍让他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天福六年(941年),又改任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完全免除其统率禁军的权力。

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刘知远处死了吐谷浑首领白承福,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及数千匹良马。契丹军进犯汴梁时,刘知远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击契丹,而是采取了冷眼旁观、静待其变的态度。契丹攻占汴梁、灭亡后晋后,他也曾派人奉表于契丹主,耶律德光呼其为儿,并赐予木拐,相当于中原王朝赐给重要大臣的几杖。在中原人民纷纷起来打击契丹时,诸将劝其发兵攻取汴梁,他却不愿与契丹硬碰,以免削弱自己的实力。待到契丹军队无法在中原立足而北撤时,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时在公元947年,为了掩人耳目,他仍用天福年号而不改元,称这一年为天福十二年。当晋帝石重贵一行被押北上时,他假装悲愤,率亲兵以迎晋帝,实际上走到寿阳便又转回太原。然后他亲率大军乘中原空虚之际,渡过黄河,进入洛阳,便迫不及待地杀死了李从益母子,以绝人望。

刘知远是个有心计,也很毒辣的武将。当初,桑维翰向石敬瑭献计,提出向契丹王耶律德光称儿称臣,割让土地,刘知远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贿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从后来历史的发展看,反对割让幽云十六州土地确实是刘知远远见卓识之处。

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攻陷后晋都城汴梁。刘知远分兵河东四境,防备契丹。天福十二年(947年)正月,刘知远派客将王峻奉三表拜见耶律德光,一祝贺耶律德光攻占汴梁;二说明自己不来朝见的理由:太原夷夏杂居,几万大军驻守在境,因而不敢离镇,以免发生意外;三说明自己没有向耶律德光进贡的原因:本来应该进贡,但契丹将刘九一自土门(即井陉口,在今河北获鹿西南)西入境,现正驻扎在南川,对太原造成威胁,等这股军队被召还之后,道路畅通了,必定进贡。刘知远的做法显然与众不同,既上表称臣,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上述后两条理由虽然不过是借口,但也合情合理。所以,耶律德光不仅没有生他的气,反而赐诏褒美,称呼刘知远为“儿”,赐给他木拐一根。赐木拐是契丹的习俗,以示优礼大臣,如同汉族皇帝赐给大臣手杖一样。在契丹,只有伟王一人因叔父之尊才得到过木拐,可见刘知远是荣耀至极。本来,耶律德光早就青睐刘知远,当年耶律德光护送石敬瑭南下时,曾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这位将军非常勇猛,无大故不要舍弃他。”刘知远不仅勇猛,而且很有谋略,他的做法既未得罪耶律德光,又争取了人心,人们可以这样认为:刘知远同那帮对耶律德光俯首帖耳的文武百官、藩镇将领不一样,是一位能忍辱负重的大丈夫。不久,刘知远又派北都副留守白文珂向耶律德光贡献奇缯、名马,而他自己仍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然明白刘知远在徘徊观望,就让白文珂转问刘知远:“你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在等什么呢?”蕃汉孔目官郭威说:“胡人很怨恨我们。”王峻认为契丹贪婪、残暴,会丧失人心,肯定不能在中原长期待下去。有人劝刘知远立即发兵夺取中原,刘知远胸有成竹地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军十万,虎踞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哉!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以后形势的发展正如刘知远所言。耶律德光灭亡了后晋,当上了中原的皇帝,十分得意扬扬,广受四方贡献,纵酒作乐,对后晋文武大臣说:“你们国家的事情,我都知道。我国的事情,你们就不知道了。”赵延寿请耶律德光发放粮饷,耶律德光说:“我国没有这种做法。”于是,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因此,自汴梁、洛阳及郑州、滑州、曹州、濮州数百里之内,财畜殆尽。又搜刮汴梁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还分遣使者数十人到各州搜刮钱财,蓄之内库,准备运送国内。契丹的残暴与贪婪终于激起中原军民的愤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先是反抗后晋暴政,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奋起抗击契丹兵。

眼看契丹在中原大地上声名狼藉,行将崩溃,刘知远就盘算着怎样实现其称帝中原的计划。当初雄武节度使何重建斩契丹使者,以秦州、成州、阶州投降后蜀的时候,刘知远就故作姿态地叹息说:“胡虏践踏中原,中原无主,藩镇将领叛降别国,我身为一方诸侯,不能拯民于水火,感到惭愧呀!”刘知远手下的将佐、幕僚深知他的弦外之音,都劝他称帝建国,以号令四方。刘知远认为时机未到,没有答应。耶律德光派兵押送晋少帝北上去契丹国内,刘知远又假惺惺地击腕表示愤慨,声言要出兵井陉(即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井陉山上,为太行山区进入华北平原的要隘),迎归少帝。二月十一日,刘知远下令武节都指挥使史弘肇集合各军,通告将士们出师迎帝的日期。士兵们都说:“今契丹陷京城,执天子,天下无主。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谁?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于是,高呼“万岁”。刘知远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当且建功业,士卒何知!”下令诸将加以制止。五代时期,士兵哗变,拥立将帅称帝的事情司空见惯。士兵们谁不梦想着跟随自己的主将享受荣华富贵呢?十三日,行军司马张彦威等部属三次上笺劝说刘知远建号称帝,刘知远还是迟迟不决。心腹郭威与都押牙杨郐说:“今远近之心不谋而合,此乃天意。王不乘此机会而取天下,一再谦让,恐怕反而会失去人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知远听罢,下定了决心。十五日,刘知远于太原称帝,为遮人耳目,收买人心,仍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天福”,这一年为天福十二年。

三月三日,耶律德光召集后晋百官,说:“天气就要热起来了,我不能久留此地,想暂时回国省视太后。”百官提议把太后接来,耶律德光说:“太后族大,如古柏根,迁移不便。”十五日,耶律德光从汴梁启程回国,随从者有后晋百官几千人,诸军吏卒几千人,宫女、宦官几千人,尽载府库珍宝。十九日,自白马(即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耶律德光对宣徽使高勋说:“我在国内,以射猎为乐,到这里却闷得慌。如能回到国内,我死也无憾。”契丹败退之际,更加残暴嗜杀。四月四日,契丹攻陷相州,兽性大发,见男子即杀,见妇女即抢,又掷婴孩于空中,举刀接之以为乐。高唐英留守相州,搜寻城中,得城中残活居民才七百余人,后来,节度使王继弘收集城中尸骨埋葬,统计有十万余具。

耶律德光得知武行德发动河阳兵变,更加恐惧,哀叹说:“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当初,耶律德光为防范后晋藩镇将领起兵反抗,就将他们征调到汴梁,留而不遣;又下令“自今节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战马”。

可他哪里料到社会下层很快掀起一场汹涌澎湃的反抗斗争,他不得不急急忙忙把藩将派回各镇,可为时已晚。惊悸忧郁的耶律德光至临城,生了病;至栾城,病情恶化,高烧不止,聚冰于胸腹四肢,又嚼食冰块,体温还是降不下来,二十一日,死去。契丹人剖其腹,倒进几斗食盐,以防腐烂,载之北去。

契丹节节败退,又遇国丧,刘知远决定用兵进取中原。关于从何处出兵,将佐、幕僚与刘知远意见各一。将领们主张出师井陉,奔袭镇州(今河北正定)、魏州(今河北大名)。他们认为先定河北,河南则拱手自服。刘知远本人主张自石会出师,经上党(今山西长治)而南下。蕃汉兵马孔目官、副枢密使郭威认为:“契丹主虽死,然其兵力仍然强盛,各据城而守。我军兵出河北,兵少路远,又无接应。如敌兵联合行动,我军必定进退两难。一旦粮尽路绝,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兵出井陉一线是危险的。师出上党一线,山路险峻,沿途粮少民凶,后勤给养无法跟上,这条路线也不可取。近邻陕州、晋州两镇相继归附,师出两镇,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阳、汴梁可定。”刘知远说:“爱卿说得好!”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苏逢吉等人说:“史弘肇大军已屯上党,胡虏继续北逃,不如出师天井(即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上),奔孟津为好。”司天官奏:“太岁星在午座,不利南行,宜由晋州、绛州(今山西新绛)抵陕州。”刘知远终于决定走晋州、陕州一线。

刘知远从太原举兵南下,一路攻克泽州,抵达霍邑(今山西霍县),至晋州,绛州等到达洛阳后,汴州后晋百官奉表来迎。刘知远入汴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和王淑妃建立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