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32375100000039

第39章 壮志未酬,后周英主柴荣

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当中,一般只有父传子、叔传侄、爷传孙,最不济的也是同姓家族中的堂兄弟或养子等,绝不可能传给外姓。只有后周时的周太祖郭威传给内侄柴荣,是唯一的例外。

不过这柴荣确实给郭威争气,他当上皇帝后,把后周国力发展得蒸蒸日上,给后来的北宋留下了大好的基业,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不然就不可能有唐宗宋祖里面这一“祖”。不过他不死,也许赵匡胤也能篡位称帝,毕竟柴荣把军权都交给了这个居心叵测的小人,如果柴荣泉下有灵,也只能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用赵匡胤了。

柴荣的父亲是郭威皇后的哥哥柴守礼。柴荣自幼就随姑母在郭威家,郭威对这个内侄很是喜欢,视同己出,后来就收他为养子。柴荣小时聪明伶俐,且为人谨慎。他曾跟随大商人远走江陵,做茶叶生意。由于从小跟从原本贫寒的姑父郭威,行商走贩跑过许多地方,接触到下层社会各色人物,所以柴荣既懂得民间疾苦,也看到官吏的腐败与残暴,深知当时社会的积弊。

后来郭威担任军职,柴荣也跟随姑父逐步逐步地培养起军事和政治才能。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周,柴荣则以“皇子”身份担任澶州节度使,受封为太原郡侯。在澶州,柴荣得以初步地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使他在地方上赢得了好名声。柴荣的政治才能和声誉,深得郭威的欢喜,并在自己百年后,将后周的皇位传给了他。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柴荣就烧在北汉身上。公元954年,北汉皇帝刘崇趁后周国丧,领兵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在高平一仗,击溃北汉。高平大胜的第二天,柴荣烧了第二把火,即整肃军纪,将临阵逃跑的樊爱能,何徽以及偏将七十余人统统按军法处置,临阵投敌的士兵亦皆就戮,使得军队风气大变,军威更加振奋。随后,柴荣便率大军北上,将北汉的太原城团团包围,但因粮饷发生问题,又加上连日大雨,柴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通过这次出征,柴荣认识到整顿军纪的重要,回都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军队的工作。对于作战有功的人,皆加官行赏,如赵匡胤因作战得力,升为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对于怯敌逃阵的人,则予以惩罚。他严明军纪,凡有犯法,不论何人,一概处罚。

通过整顿军队,后周的军事实力得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为以后的征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柴荣在郭威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全面改革。

柴荣求贤若渴,他学唐太宗,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只要有所见,都可以写成表章呈上,并从中发现和选拔经国之才。只要有才能,不管名位资历,柴荣都设法搜罗来,加以录用。柴荣还对科举作了整顿。公元955年考进士时,礼部侍郎主考因循苟且,不作选择,柴荣命令重考,结果原取进士16人只有4人及第。柴荣还恢复久不举行的制科考试,广泛搜罗有用的人才。

柴荣在搜罗了大批人才的同时,还大力整顿吏治,反对贪污腐化。他自己自小艰苦朴素,称帝后依然保持了俭朴的作风,生活上力戒奢华。他禁止地方官进贡甘鲜食品,并要求各级政府中不急事务也一律停办,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由于柴荣严格法制,力求做到刑戮不滥,狱讼无冤,使他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了。

进行政治改革的同时,柴荣也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柴荣刚即位,就下令让军队中老弱伤痛自愿回家种田,还招抚各地流民,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他还下诏减免租税,实行新税法。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人手,柴荣把手伸向了佛教寺院。公元955年,柴荣下令毁佛,凡后周境内佛教寺庙,除有皇帝赦免的得以保留外,其余一律拆毁,每县只留寺庙一所,官僚贵族自后不得奏请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公元958年,柴荣推行均定田租的改革,下令进行大规模的查田,实行均租。柴荣还注意兴修水利,对京城开封进行了扩建。

柴荣的政绩还表现在文化事业方面,在整理历法、刑律、音乐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工作。他曾请精通历数的王朴修订历法,制成《显德钦天历》,并加以使用,取代了以前各种混乱不堪的历法。柴荣还命群臣编订《大周刑统》的新法律,颁布施行。柴荣又请窦俨考正雅乐,王朴也通音乐,柴荣时常亲自和王朴讨论有关问题,使失传多年的唐代音乐得以恢复,并流传到宋代。柴荣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之际,尚能注意文化事业,这在五代皇帝中是极为罕见的。

经过几年大力改革,后周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历史的发展让柴荣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征程。

柴荣采纳先攻江淮以及江左南唐的主张。

公元955年,柴荣任命李谷为淮南道行军都部署,王彦超为副部署,统率禁军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随后又于公元956年亲自指挥这一重大战役。后周的军队一路高奏凯歌,占有了江淮大量土地,但还是没有攻陷寿州。柴荣于是回到开封,开始编练水军。并于公元957年再次奔赴前线,亲自督战。经过一场血战,后周军队全歼南唐援助寿州的军队,共消灭和俘虏了四万多人,缴获战船、兵器不计其数,随后又逼迫寿州守军投降,终于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柴荣又在同年第三次亲征南唐,柴荣水陆大军进抵长江,直接威胁到南唐的江南地区,南唐政权几乎无力抵抗,已面临崩溃了。李璟不得不再次派使臣向柴荣请和,尽献江北之地,表示愿将庐、舒、新、黄四州送给后周,划长江为界。周军已在江淮作战经年,若再下江南,恐契丹在后方乘虚来攻,于是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和南唐签订了城下之盟。

公元959年,柴荣在取得江南大片土地,并逼迫南唐称臣后,又亲自统军北伐。后周大军沿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契丹的地方官吏纷纷投降或弃城逃跑,后周大军先后夺取了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个重要关隘,以及莫州、瀛州、易州和固安县等城市和地区。正当攻势凌厉、进军顺利的关头,柴荣突然患病,攻势不得不停下来,北伐就此停止了。

公元959年,回到开封的柴荣病势越来越重,口里念叨着出师北伐死去,年仅39岁。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柴宗训即位。柴宗训即位后,百官均得以加官晋爵,赵匡胤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进封开国侯,掌握禁军兵权。

公元960年,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入侵,赵匡胤率军出战,部队刚到陈桥,将士们就将黄袍批到了赵匡胤身上。于是,当了皇帝的赵匡胤率军开回开封,逼迫柴宗训禅位,后周遂亡。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将7岁的柴宗训封为郑王,并于公元962年,命柴宗训离开开封,出居房州。到了公元973年,年满20岁的柴宗训就去世了,死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