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32381800000040

第40章 大秦帝国建立

确立皇帝名号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各代秦王都礼贤下士、励精图治。由此,秦国渐渐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其他六国彼此倾轧,不能一心抗秦,更加速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他运筹帷幄,很快平定内乱、铲除了异己势力吕不韦,总揽大权。后经数年的部署和征战,公元前221年,他终于尽灭六国、统一天下,自春秋以来持续了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局面终于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建立。而秦之所以能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原因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天下统一了,秦始皇让丞相、御史发布命令,说明他扫荡六国、统一天下的理由,其实是为秦国的武力征服做一个总结,让天下人相信,秦国发动那场持续16年之久的战争,是迫不得已,责任在六国,而不在秦国。其内容大致如下:

韩国,韩王本来已经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却与赵国、魏国合纵叛秦,所以兴兵讨伐之。

赵国,赵王派丞相李牧来与秦国结盟,于是秦国归还赵国人质。但赵国转过身来就撕毁盟约,反攻太原郡,不得不兴兵诛灭之。赵公子嘉不奉秦命,自立为代王,也举兵消灭之。

魏国,魏王也答应臣服秦国,竟悄悄与韩国、赵国谋划,企图偷袭秦国,所以兴兵破大梁。

楚国,荆王本来已经献地入秦,转而背叛盟约,出兵攻我南郡,所以也发兵征讨之,攻灭其国。

燕国,燕王昏乱,竟敢让太子丹派荆轲来刺秦王,也兴兵诛灭之。

齐国,齐王采纳后胜的计谋,与秦国绝交,意图作乱,不能不兴兵消灭之,收平其地。

这道命令还有一个内容,秦始皇说:“寡人以渺渺微小的身躯,兴兵诛暴乱,天下大定,若不变更名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各位爱卿,我该用什么名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这三个官职在汉朝演变成为三公)说:“过去三皇五帝,地方不过千里,外夷不相宾服,诸侯不受节制。现在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统一,此等盛事自古没有,三皇五帝不及。臣等与众博士官商量,一致认为,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是人最尊贵的名号,大王就称‘泰皇’。大王发布的口头命令叫‘制’,大王发布的书面文告叫‘诏’,大王自称朕。”

秦始皇以极度的信心说:“去掉泰字,保留皇字,采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其他按你们说的办。”秦庄襄王被追尊为太上皇。

这就是秦始皇高明的地方,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亲自确定皇帝名号,站得高,看得远,所以结论不同。他的创造性是符合数学逻辑的。

用人者自己不够高明,如何能够统帅天下人才?齐桓公用管仲成就霸业,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概因为他们博大的胸襟和高明的见识,所以能发现大才,任用大才。

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朕听说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了才为谥。子议父,臣议君,朕可不想这样。从今往后,废除谥法。朕是第一个皇帝,就称始皇帝,后世累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二世胡亥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秦始皇反对“子议父,臣议君”,显然跟儒家思想有关系。

就这样,秦始皇迈出了帝制谋略的第一步,中国从此走入帝制时代,延续了2132年,对中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他确立皇帝这个名号,表明自己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也显示出他对自己的极度自信,为后面的极度自负画出一条轨迹来。

确立皇帝名号的谋略意义在于:1.先从称谓上把皇帝神圣化,他不是凡人,所以拥有无上权力,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命曰制,令曰诏,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确定皇帝的独裁地位不可动摇,也不容侵犯,连神权都不能约束;2.废除谥法,不准臣议君、子议父,加强皇帝的神圣性与权威性,也就加强了皇帝的独裁统治;3.皇帝这个位子,只能在皇帝家族中传承,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这个谋略后来被刘邦进一步细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齐国人邹衍曾创建了一套阴阳五行相始终的哲学观。秦始皇以周朝为火德,水能灭火,所以秦为水德,以十月作为每年的开始(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冬天水旺,十月为亥月,水之首。大自然的规律则是冬天为枯水季节,两者并不相同),衣服旌旗都用黑色,黄河改名叫德水。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加载到朝代更替上面,构成一个循环状态,黄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秦朝为水德,汉朝又为土德,一个克一个,代代更替,循环无穷。

水在北方,属于黑色,在数字上为六,所以秦帝国以六为数,符和冠都为六寸长(符和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车辆六尺宽,皇帝乘六马,六尺为一步(长度单位)。收天下兵器,铸为12金人,分天下为36郡(后来增加为44郡),徙天下豪富12万家居咸阳,似乎都跟六相关联。写成于周代的书籍就对数字六和十二有丰富的哲学认识,而甲骨文则完整记载了六十天干地支表,这表明中国人对数字六和十二的认识,其实远远早于秦王朝。

水属阴,主刑杀,于是秦始皇急法刻削,也不大赦天下,搞得人民怨声载道,指责他刚毅暴戾,刻薄寡恩。

这些跟阴阳五行相关的治政思想,在200余年的时间里,经过一系列演变,加入别的元素,综合成为皇帝、天子、龙种等神学思想,证明皇帝的权力得自于天,臣民只能服从,不能反对。这成为帝王统治谋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深入人心。

全面推行郡县制

丞相王绾又建议说:“今天下初定,燕、齐、楚太远,若不分置诸侯王,难以管理。请立诸子为王,管辖边地。”

秦始皇让大臣讨论,都表示赞同。唯独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姓为诸侯,他们的后人却与周王越来越疏远,代代攻伐,相互诛灭,形同仇人,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全靠陛下英明神武,海内才实现统一。王子和功臣有税收做赏赐,而无独立地盘做根基,这才是天下的安宁之术。若分封诸侯,各自独立,就很难控制了。”

秦始皇说:“天下战斗不休,就是因为诸侯。靠了祖先神灵保佑,我们才平定天下。若再立诸侯,埋下隐患,要想天下宁息,岂不困难!廷尉说得对。”群臣暂无异议。

于是天下分为36郡,郡守乃地方最高长官。周朝的制度是,天子辖区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县比郡地位高,所以《左传》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到了秦始皇这里,正式确定国、郡、县三级行政制度,沿袭至今。

八年之后,群臣百官又为是否分封诸侯展开讨论。

那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中,70名博士官前来给秦始皇祝寿。博士官首领、仆射周青臣拍马屁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靠陛下神明英武,平定海内,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取消诸侯王,设立郡县制,天下太平,人人安乐,也没有战争隐患,这样的政治功绩,完全可以传之万世。自上古以来,三皇五帝,都不及陛下啊。”听到这话,秦始皇乐了。

博士是战国就有的官职,掌通古今。秦汉之际,博士的级别跟后来的从七品相当,各级官职都有仆射为其首长。周青臣是博士仆射,有学问,通晓古今,也是一个马屁精,缺少名臣气量。叔孙通也是博士,可能当时还归他管,却比他高明得多,所以才有机会活到汉朝,为刘邦制定汉家天子的威严。

博士官淳于越站出来驳斥说:“我听说商王、周王的天下都延续了千年,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作为王朝的枝辅。现在陛下有海内,但子弟都是普通人,朝廷郡县有大臣,而无骨肉血亲,一旦有事,谁来相救?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这种事还不曾听过。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过错,非忠臣所为。”

秦始皇让百官讨论。

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政策各有不同,因为时代变了。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功勋,这不是迂腐儒者所能懂的。淳于越说的是三代旧事,哪里值得相仿!”

李斯这一通话,由反对分封而起,本来不过是一个政见分歧,结果竟引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大灾难——“焚书”,后一年又发生“坑儒”事件。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曰:“可。”书被焚了,从此群臣再不敢提分封这事。

李斯坚持郡县制,正好迎合了秦始皇的独裁口味。分封与独裁不相并立,又为动乱之本源,所以秦始皇不喜欢。春秋、战国几百年混战,根源就在分封,现实的经验迫使秦始皇寻找新的国家模式。周青臣表面赞扬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未必真的看懂了秦始皇的谋略意图。李斯深刻洞察了时代变化,也懂得秦始皇的想法,因此能大胆探索新的国家制度。正是因为他与秦始皇的国家谋略高度同步,所以才能从一个小小郎官,平步青云至丞相宝座。他靠的不是巴结,而是以真本事为基石的衷心迎合。秦始皇需要这样的人才。从商鞅、司马错、韩非到李斯,法家人物似乎最具务实态度和变革精神。

分封导致分裂,所以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秦国建朝15年而亡,最突出的政治遗产,就是为古代中国奠定了以郡县制为主,而允许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国家模式。

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僚制

秦始皇设置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其谋略目的在于,既强化皇帝的绝对独裁地位,又保证国家的行政效率。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丞相权力很大,几乎包揽了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大权,魏冉、吕不韦都是这样。

《韩非子》仔细讨论过大臣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安全的道理,秦始皇读了他的书,肯定受到启发,所以他把相权一分为三,丞相管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三者独立,互不统属。虽然名义上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但权力很大,负责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和百姓,地位基本上与丞相平等。后世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

三公以下,有所谓的九卿。他们分别是:

奉常,掌祭祀与礼仪。

宗正,掌皇室成员的各种事务。

太仆,掌皇帝车马及交通。

廷尉,掌国家司法工作。

少府,掌皇室收支与皇家用品制造。

郎中令,掌皇帝侍从及宫殿门户。

卫尉,掌宫门警卫。

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与税收。

此外还设博士官,多达70人,便于皇帝随时咨询。

皇帝在第一层,三公在第二层,九卿在第三层,构成一个权力金字塔。

郡县也各有主事官吏。官吏的俸禄分别为万石、2000石、800石、600石、400石、200石、100石不等。万石、二千石是高级官品,与三公九卿及郡守相应,仿佛今日的省部级以上。县令一般600石。

整个社会可分为皇帝、官僚、百姓(黔首)三个等级。由于官吏掌握着各种特权,做官就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