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宫廷春深
32383000000012

第12章 后代争光

在沈阳后宫里那位聪明干练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永远地消失了,但她的生命依然在延续,阿济格继承了母亲的果断,多尔衮继承了母亲的睿智,多铎却继承了母亲的豁达。

在激烈争夺中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很快就兑现了拨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承诺,但并不是努尔哈赤生前统领的那个旗,而是阿济格的正白旗。皇太极以阿济格为多铎擅自主婚为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真可谓一箭双雕,既兑现了努尔哈赤的许诺,又在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结下了疙瘩,多尔衮的发迹毕竟是建立在阿济格的失势的基础上。对皇太极来说笼络多尔衮、多铎这两个年幼的弟弟,总比驾驭已经成年的阿济格要容易得多。

平心而论,在皇太极执政的17年来对两个幼弟的确是关照有加,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任何一次战功都格外嘉奖,当皇太极仿照明朝官职创建六部时还不到20岁的多尔衮就负责吏部事务,而当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称帝、改国号“清”、大封群臣时,24岁的多尔衮、22岁的多铎同代善、济尔哈朗(阿敏之弟)、豪格(皇太极长子)以及岳托等都晋封为亲王,多尔衮被封为睿亲王,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崇德八年八月(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而且生前也没有立下皇位的继承人。尽管两白旗极力拥戴多尔衮即位,但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却摆出不立皇太极之子就以死相拼的架势。

为了避免兵戎相见、内部分裂,审时度势的多尔衮说服两白旗接受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即位的要求,但要排除35岁的肃亲王豪格,最终达成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以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并以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济尔哈朗作为皇太极的堂弟在血缘上就远了一层,何况还是个生性懦弱的人,所谓共同辅政实际上是徒有其名。

就这样,清开国时期的军事民主制度,断送了多尔衮的皇位。

然而当皇太极统治17年去世时,已经成为强者的多尔衮却又因“父传子”体制得到确认,再次与皇位失之交臂。酝酿了17年的旧恨与被迫承认皇太极之子即位的新仇,在多尔衮的心中激荡、膨胀。他忘不了已经凝固在头脑中最惨烈的一幕——母亲慷慨激愤的抗争,如泣如诉的叮嘱,绝望的目光与端庄的仪容……已经到了报杀母之仇的时候了,他要让逼迫母亲殉葬的四大贝勒付出代价。

对于一命呜呼的阿敏、莽古尔泰——在皇太极当政时已经受到严惩的两个人,多尔衮只能撂开手了;对于剥夺了他继承权、参与逼死母亲的皇太极,他的心情格外复杂,17年来皇太极兑现了向大福晋的承诺,一直对自己和多铎关爱有加……但皇太极的皇位毕竟溅上了母亲的鲜血,他决定把报复施加在豪格身上,要让皇太极的长子体会到失去入承大统的滋味;至于既不敢按照父汗口谕辅佐自己即位又参与炮制遗诏逼母亲生殉的大贝勒代善,也得让他尝尝失去亲人的痛苦……就在拥立顺治即位后,代善第二子硕托及孙阿达礼劝睿王“自立为君”,以拥立来邀功,机敏过人的多尔衮深知在册立会议后再轻举妄动实在是以卵击石,立即出面告发硕托、阿达礼试图谋逆,并把不知深浅的硕托、阿达礼处死,让代善哑巴吃黄连。

从母亲那里承袭了超人智慧的多尔衮,不露任何痕迹就实施了被压抑多年的报复。在发泄了聚集在胸中17年的愤恨后,多尔衮就立即把全部精力用在对明清之际动荡时局的关注上。

甲申之变明王朝覆灭(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请多尔衮发兵帮助自己讨伐李自成、报君父之仇;多尔衮意识到大举入关问鼎中原的机会终于出现了,立即统领八旗将士向山海关挺进,并通过软硬兼施使得吴三桂接受了剃发称臣的条件;旋即与吴三桂在一片石那个地方击溃了李自成,风卷残云般地占领了北京,并很快作出迁都北京的决策,使得清王朝的统治从辽左一隅走向了全中国,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至于多铎、阿济格在逐鹿中原的战役中也都大显神威,多铎多次击败向陕西撤退的李自成,并在潼关的关键一战中基本摧毁李自成的实力,而且在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势如破竹突破南明的江北防线,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南明福王政权的都城……而阿济格则一直率领北路军追击李自成,在多铎调离开陕西后,一直对败逃中的李自成穷追不舍,从陕西追到湖北,直至李自成在九宫山死于非命……如果大福晋地下有知,她应该感到欣慰,受到汗王努尔哈赤特别器重的三个儿子,不仅在清与明的抗衡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继明而立、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也作出无人能替代的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