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32385300000021

第21章 屡立战功,终镇服众将

至正十三年(1353年)7月,朱元璋率部占领了滁州。没有多久,郭子兴因为与孙德崖他们彻底决裂而率其部万余人从泗州来到滁州,他看到朱元璋率领的三万兵马,号令严明,军容整齐,非常高兴。但郭子兴没有远大理想,只想统领滁州,朱元璋对郭子兴说:“滁州乃一山城,舟楫不通,商贾不集,非英雄所居之地。”郭子兴这才打消了原来的念头。不久,朱元璋率军夺下和州(今安徽和县),由于他发现士兵染上了抢掠奸淫的恶习,便决心整顿军纪。他召集诸将,申明纪律,释放了军中被抢来的全部妇女,深得百姓拥护。

其实,从取下定远,到占据和州,年仅27岁的朱元璋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这是有目共睹的,连李善长这样长他十九岁的文人贤士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果敢、严谨和威猛,也正是他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护,拥护他的这些人多是青壮年,而军队中跟随郭子兴的那些老将对他的发迹不屑一顾。朱元璋决心一定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让郭子兴的属下知道自己不会完全听命于郭大帅,独立门户是早晚的事。

朱元璋到和州的时候,手里拿着郭子兴封他做总领和州军事的檄文。朱元璋知道张天祐第一个不服气他,攻克和州张天祐有功,且他又是郭子兴的小舅子,而同驻和州的一些老将也都站在张天祐那边,是郭子兴的部下。如强行管理军事与和州城,这些人断然不会服气,难免会有内部纠纷。

从濠州出来的朱元璋,最恨的就是内部争斗,这简直是自取灭亡。若不是内斗,孙德崖、郭子兴、赵均用他们个个都算的是骁勇善战的人才,哪能到现在才只攻下区区几个城呢?

所以,朱元璋到了和州,并未立即发布郭子兴的檄文,而是嘱咐汤和、徐达他们保守秘密,决定给那些老将来个下马威,同时再用计策镇服他们。

这天早晨,到了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诸位将领早早到会,只有朱元璋来迟。朱元璋进来的时候,看到诸将都坐在右席,只有大厅上主将的位置和左边的几个席位空着。当时的风俗是遵照蒙古人的习惯,以右为尊。朱元璋也不说话,径自坐在左边的最后一张椅子上,颇有意味地望了一眼主将的空席。原来昨日朱元璋差人把大厅中主将的席位撤掉,换成一条木凳,乍一望去似乎没有主位,而置一木凳想必张天祐他们断然不会有坐上去的想法。

坐在左边的末座,朱元璋静听各位将领的发言,沉默不语。只见张天祐一副有功的得意模样,高谈阔论,其他各将又是说冲锋,又是讲围守,都未谈及如何判断敌情,如何谋划军队部署。等到了商谈下一步军事计划的时候,诸将都不言语了,面面相觑,不敢下判断,也不敢有所建议。朱元璋这时方才说话,侃侃论及当前的军事情形,严密分析各方义军的发展态势,合理地推测元军动向,提出图谋江南、渡江发展方能有广阔的天地。这些论断和逻辑严谨的分析,让在座的各位老将不得不叹服,都开始对朱元璋刮目相看,就连张天祐都收敛起他孤傲不屑的神态。

此时,朱元璋依然没有拿出受命为总兵的檄文,他要等更好的时机。他知道带兵打仗是一回事,而治理城池又是另一回事,他就是要让军中各将对他信服,只有信服自己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为自己效力。郭子兴如今困在滁州,且体弱多病,心有大志的朱元璋当然不会放弃郭子兴的军力。

到了下一次议事的时候,朱元璋果然备受尊重,甚至有些老将领主动邀请他坐到右边的座位。对此朱元璋依然是以沉静谦卑相待,坐到左侧。上次谈军事气氛活跃,这次似乎大家都不知说什么好,没个主将,也无人主持会议的主题,会场略显冷清。朱元璋见众人都无话可说,就提议修筑城墙,各位将领也都赞成。因为当初攻打和州的时候,城墙经历了一次激战,现在已是残破不全。朱元璋见众人都同意了,于是建议说自己负责一半的工程,各位将领一起负责一半的工程,工期是三天。各位将领听了,心中大喜,以为占了便宜,纷纷答应下来。

朱元璋把自己负责的城墙分成几段,派汤和、徐达、周德兴等人分管各段的修整,日夜不歇。到了第四天一早,只有朱元璋一人完成了任务,修筑了和州一半的城墙。而其他几个将领仗着人多势众,没把修城的期限放在心上,且他们几个人中又无人能够服众,缺少沟通协调,工程被拖延下来。

第四天,各位将领相聚议事,并未把修城未完之事放在心上,脸上一副无所谓的神情。

朱元璋沉下脸来,走到主将的位置,神态严肃地拿出郭子兴的命令,站着说:“我奉郭大帅之命,总领和州军政,责任重大,而修城墙这样的小事,各位将领居然未能按时完成。城墙的重要性诸位比元璋都明白,万一有敌情,如何守城?军务如此紧急,诸位将领却不放在心上,还谈什么军纪!郭元帅既然命我做总兵,我就得严格执行军法,此后如有抗命者,严加处置。”各位将领看到确实是郭子兴的令牌,无人敢言语,而且的确是自己延误了工程,自知理亏,只好低头认错,请求朱元璋宽恕。

朱元璋环视四周,心中明白,虽然这些人表面上认了错,心中其实还是有些不服。朱元璋决定先惩罚自己的结拜兄弟,申明大义,严肃纪律。

朱元璋首先下令处置汤和,原因是汤和虽然完成任务,但是完成得不够好,质量不高。各位将领见此,知道朱元璋绝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也不是一个说话儿戏的人,又能秉公处事,不再要求宽恕,纷纷接受处罚。

李善长和那些老将的年龄差距不大,又博古通今,口才很好。朱元璋就让李善长平日多和那些老将沟通交往,调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树立朱元璋的威信。同时,朱元璋又传令将士们,把军中所获的钱财、民物全部归还物主,开仓济民,受到当地百姓的赞扬和爱戴。

然而,随着军队的发展壮大,各色人等都混杂进来,尤其是在收归降服民兵的时候,地主的武装力量很复杂。朱元璋对此早有戒心,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机会来整理肃清。到了和州不久的一天,朱元璋正要出门,见军营外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衣衫褴褛,低低啜泣。朱元璋看到这个孩子,想起自己当年穷困落魄的少年时代,就上前询问。原来,这个孩子的父亲在军营中养马,而他的母亲也在营中。他的父母亲不敢相认,而他更不敢去认自己的父母亲,只好在门外等候,可是又饿又怕,就哭了起来。

朱元璋立即回营,召集营中所有的闲杂人等,并让孩子来认母亲、父亲。调查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有很多小官兵,在攻城以后乱抢东西,霸占民女,强拉仆役,致使许多夫妻无法相认,也不敢相认。朱元璋心中大怒:这样下去如何得了!即刻召集所有将领军官,严整军纪:“和州城内的将士,多是单身,未带妻小,但我们决不能危害百姓,掠人妻女。军队有军队的纪律,以后若取城池,所得妇女,只有无夫未嫁者可适当嫁娶,万不可抢占有夫之妇,违纪者严惩。”

第二天,朱元璋召集城中男子、妇女在衙门前集合,让男人在街上分站成两列,让军营中所有俘获的女子都前去与丈夫相认。果然有很多对夫妻相认,民众对朱元璋的感激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如此一来,原本寂寥的和州城经过管理和修整,逐渐繁荣有序起来。而朱元璋在军中的位置也逐渐巩固下来。

至正十五年(1355年)3月,郭子兴病亡,这时刘福通已经派人把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县),立为皇帝,称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郭子兴死后,郭天叙被任命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军中文告均用“龙凤”年号。

郭子兴的死,对元朝和其他起义军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一个人来说却影响极大,这个人就是朱元璋。郭子兴死后,濠州城的内乱,加上元朝的袭击,可以说先前那几个元帅和领导者都势力渐弱,其旗下人心惶惶。这其间,朱元璋的个人魅力和办事能力迅速征服了这一带的红巾军。再加上他是郭子兴的女婿,郭子兴的势力甚至濠州城的大部分红巾军都有倾向朱元璋的趋势,因为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实在不能和朱元璋的能力相比。所以说,郭子兴的死,为朱元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征战中逐渐得心应手的朱元璋知道,即使一个人再有才,也敌不过众人之力。所以,他在攻打元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招揽天下的能人异士。在他打着“为百姓着想”的口号下,徐达、汤和、邓愈、常遇春等武将忠心相随;更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文人谋士相伴。招贤纳士之后,开始了朱元璋的并吞八方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