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古句新解”
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愤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对战争可谓是慎之又慎,对战争的严重后果更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战争。这里强调的是,国君不可因为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为气愤而出阵求战。孙子在下文强调,愤怒了还可以恢复到高兴,而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了,人气愤了还可以恢复到高兴,但是人死了就不能再生存了。
正是由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孙子对国君和将帅提出要理性和智慧地对待战争的要求。理性就是看作战是否有利,是否能取胜。因此,孙子针对将帅易怒的特点,一方面告诫自己的将领轻易不要动怒,另一方面则建议多方挑逗敌人以激怒敌人。指挥战争就是要从人的弱点上寻找突破口并加以利用,因为战争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双方将帅心理素质的较量。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不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将帅,将很难控制战争的局势,很难把握战争发展的趋势,因此将帅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
心理学认为,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判断力,影响人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等等。喜形于色、怒形于色,是将军的大忌。军事科学对将帅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更严,所以才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将帅只有在不怒不愠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好智、信、仁、勇、严这五项素质要求。聪明成熟的将帅能控制住自己“不怒”,却能使对方大怒,“怒而扰之,卑而骄之”,就是善于使用激将法。沉着冷静、清醒理智是将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仇敌忾、英勇杀敌是军队士兵必须具备的士气。将帅沉着冷静、清醒理智,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中,准确地权衡利害,正确地判断识别哪些是诱饵之利,哪些是真正的必争之利。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也就是说,是否兴兵打仗不能以国君、民众的情绪决定,而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为根本标准。历史上许多时候是由于情绪化因素起作用,使利益冲突得不到解决而酿成战争。
率领诸军伐吴,是刘备一生中最后的演出。刘备不听群臣劝谏,一意孤行,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将大批军马带上了不归路。不但损兵折将,就连自己也丧身白帝城。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战场上是绝对不允许冲动的。
公元219年,吴国和蜀国在荆州打了两场恶仗。第一仗,蜀国不仅丢失了重镇荆州,而且丧失了一员大将关羽,从而使刘备兵分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于是,刘备在冲动之下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在洛阳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机消灭蜀、吴两国。正因如此,蜀国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而要和吴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魏国。可是,刘备根本不听。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魏、吴、蜀三国还在相互争战。2月,蜀国刘备率领40万大军攻打吴国。蜀军从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后长达七百余里。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间则是灯火通明,其阵势咄咄逼人。
其实,吴国对蜀国的进攻早有防备。吴国的孙权一方面与魏国交好,以防止两面受敌,同时派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进驻巫山、林归,加强西线的防御。为了争取主动,孙权还写信给蜀国,要求重归于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两败俱伤。但刘备决心已定,一心想打败吴国,坚决不同意和好。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马去阻止刘备的进军。
刘备出兵后,很快攻占了两三百公里的吴国土地。他继续进军,随行的黄权劝阻他说:“吴国人打仗向来是很勇猛的,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的水军现在是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是要退兵就难了。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你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这时的刘备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自己亲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在荆州之战中初露头角,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这时,陆逊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无论兵力、士气和占有的地利都不如刘备。如果要和蜀军硬拼,吴军肯定要吃亏,陆逊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计策,打击刘备的蜀军。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八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宜昌西北。
面对蜀军的步步进逼,吴军将士人人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决一死战。他们对陆逊的后退策略都不满意,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但是,陆逊十分镇静,他对大家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进攻,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据了险要地势,我们一下子很难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就要影响大局。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养精蓄锐,等待战局的变化。”
然而刘备根本没把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的军事指挥官放在眼中。但是,陆逊坚守不战,让刘备很着急。于是,他采取激将法,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而陆逊总是不理。
刘备见骂阵没用,就企图用诱敌出战的办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吴军阵前扎营,向吴军挑战,自己亲率精兵八千埋伏在山谷里,等待着把吴军引诱出来,再来个两面夹击。陆逊还是没有上当。
这时,吴国的将士们更是不服,曾有人当面指责陆逊贻误战机。陆逊为了稳定军心,向将士们解释说:“刘备想用激将法引我出击,而我坚守不出,其实是在反用激将法,如此一来,蜀军必会疲惫不堪。这样,刘备会更加着急,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从2月一直持续到6月,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蜀军士兵开始叫苦不迭。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决定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后再大举进攻。
陆逊见此,感到反击的时机到了。他召集将士,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都很惊讶,认为此时不是进攻蜀军的最佳时机。陆逊对大家解释说:“刘备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其军队开始集结在我们境内时,士气旺盛,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快半年之久,兵士们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这正是我们打败蜀军的绝好时机。”
为了稳妥起见,陆逊先做了试探性的进攻,并想出了击破蜀军的办法。当天夜晚,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捆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到了深夜三更时分,吴军四员大将率几万士兵冲向蜀军阵营。一声号令,点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时间,蜀军的营寨和两边的树木顿时烧成一片。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顺着火光往远处望去,蜀军七百余里营寨接连起火。在一片烟火之中,蜀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刘备在数名将领的护卫下,拼命冲杀,才逃了出去。就这样,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和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灰飞烟灭。刘备后来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这次失败,又羞又愧,无名的怨恨化作双泪横流,在一声长叹之中,终于病倒了。第二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战争是残酷的,所以将领需要冷静,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只能给敌人制胜的机会。仓促做决定,会因考虑不周而失败,做决定前要再三思考,切忌疏忽大意。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事情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决定。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出差错,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办好。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强调侦查了解敌情并给敌军造成错觉对作战的重要性。其中孙子把间谍具体分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大类,并细致分析了“五间”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