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献宝,代父赎罪
羑里城是一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文化层七米,羑里城也是我国遗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监狱遗址,是“西伯(即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的地方,周文王名姬昌,是商末周族领袖。他广施仁政,引起殷纣王的猜忌,被纣王囚于羑里。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于是羑里便成为《周易》(史称中华文化之源)的发祥地。后人为纪念这位伟人,在城址上修建了文王庙,成为人们朝敬先贤周文王的圣地。《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即周文王)羑里。
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境,是商朝的一座著名的监狱。高大的围墙里,关押着无数戴桎梏的战俘和罪犯。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这座监狱里,关了7年。古书上说,姬昌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虽不可考,但有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却是真有其事。西伯侯姬昌朝商被囚以后,伯邑考主持西岐政务。
伯邑考生性敦厚仁爱,是一个孝子。西伯侯被囚之时,周的群臣当然万分焦急。伯邑考是文王的长子,当他得知父亲被囚羑里时,就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能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听说此事后极力反对,他认为纣王昏庸无道,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伯邑考说:“我看纣王是个好色好利的人,不如就送他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也许他能让我父亲回来。”
大夫散宜生知道纣王性情暴虐,而姬昌前去朝歌的时候又再三地嘱咐,无论他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冒昧地去朝歌,以免惹来灾祸,长公子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朝歌那地方就是虎穴狼窝,长公子若是去了不是自寻死路吗?于是竭力地劝阻伯邑考,如果是担心父亲,可以派一个信得过的得力士卒去探听一下消息。
姬昌现在生死不明,作为儿子不能尽孝道,伯邑考心中备受煎熬,虽然知道散宜生是为自己着想,但是父亲有难,自己身为长子,又岂能够在家安逸度日?于是下定决心去朝歌,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
伯邑考上车东去,一路走来,过了五关才来到了渑池,渡过黄河孟津,不到一天时间,便进了朝歌城,到了朝歌之后,伯邑考便找人打听丞相比干的府第,先去拜见了比干。比干听说西伯侯姬昌的大儿子远道而来,急忙把伯邑考迎接回府第。伯邑考见了比干之后,立马跪下感谢比干力保自己的父亲,才免于死罪,然后说自己这次前来是带了祖传的三宝,希望能够取悦商纣王,放自己的父亲一马。
比干听后询问伯邑考带了哪三件宝贝要进贡给商王?伯邑考说自己不但带了始祖古公留下来的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外备有莘氏的美女。”
比干又问这些宝贝有什么作用?伯邑考说七香车,是轩辕氏黄帝破蚩尤的时候建造的,遗于北海,是自己的先祖古公亶父得到的。人坐车上,不用找人推,要它向东它便向东,要它向西它便向西。并且有淡淡的香气。醒酒毡,是大禹传下来的,当时仪狄制作的酒,大禹经常醉倒,躺在这个毡子上,不用一个时辰,就会神清气爽。白面猿是自己祖先在桑林捕获的,虽然是一只猴子,但是却通晓人性,并且会三千小曲、八百大曲。听见音乐自己会跟随跳舞,尤其擅长在掌上舞蹈,非常有趣。
比干听后,觉得十分不妥,现在的纣王不理朝政,每天都饮酒作乐,天天命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供自己把玩,若是把这些游戏之玩物进贡给纣王,那就是助纣为虐,但是念在伯邑考一片孝心,于是决定修一奏本,转告商王,姬昌的儿子携带宝物前来朝歌赎罪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比干早早地起来,穿戴整齐之后,到鹿台去朝见纣王。纣王正在饮酒作乐,看见比干没有经过通传就前来鹿台,心中不太高兴,但又念在比干是皇叔,忍住没有发火,询问有什么事情。
比干告知商王,姬昌的儿子带着宝物来到了朝歌,希望能够替父亲赎罪,纣王听说带着祖传的宝物,于是召见了伯邑考。不大一会儿,御侍官就带着伯邑考上鹿台朝见纣王。伯邑考见了纣王之后拜倒在地,纣王见伯邑考风姿儒雅,一表人才,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言谈举止十分有礼,于是便有几分喜欢,让伯邑考起来说话。
伯邑考谢恩之后,诉说了对纣王不杀父亲的感恩,自己冒昧地前来,也是为了能尽孝道,希望纣王给自己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替代自己的父亲赎罪。
纣王见伯邑考态度十分诚恳,言辞也很悲切,称得上是一个忠臣孝子,于是便询问妲己的意见。
妲己在一边已经观察伯邑考很长时间了,没有进宫的时候就听说这伯邑考擅长音律,精于弹琴,而且见伯邑考长得又如此俊美,心中也不免喜欢。于是便怂恿纣王,让伯邑考弹一首曲子听听,古时候都很重视孝道,姬昌被困在牢狱里受苦,伯邑考哪有心思弹琴为乐,于是借口自己弹得不好,怕玷污了商王的耳朵,拒绝弹琴。
这商王也不是一般的人,天生就是个奇才,不但文武双全,而且通晓音律,他想从伯邑考的琴声中听听这伯邑考是不是真的忠于自己,于是便告诉伯邑考要是他弹得好了就会赦免姬昌罪行。伯邑考这才弹了起来。
伯邑考果然是个操弄琴艺的高手,轻奏一曲,让人如临仙境一般,纣王听后十分开心,于是便设宴招待伯邑考。
席间,妲己一直在偷偷地观察伯邑考,正值青春年少,容姿俊雅,风流倜傥,仪表非凡。而纣王由于纵欲过度,满脸横肉下垂,形容枯槁,面目黢黑,与伯邑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了,心中不免有些想法,看见纣王听了伯邑考的琴声之后这么高兴,顿时想出了一个主意,她先是赞叹伯邑考的琴声美妙,宫中的乐师中都没有这样的人才,其后是感叹如果伯邑考回到西岐之后就再也听不到这么美妙的琴声了,纣王觉得有道理,十分可惜,这时候她趁机建议把伯邑考留在朝歌几日,教自己弹琴,等到自己学会了,也可以天天弹奏这样美妙的乐曲给纣王听。
纣王听后十分高兴,赞称妲己不但聪慧过人,而且时刻为自己着想。
于是让伯邑考当琴师,教妲己琴技。妲己本身就不是为了学琴,而是以弹琴为借口来接近伯邑考,学琴的时候三心二意,而且不中规中矩,无奈伯邑考是忠良之后,从小便忠于礼节,不愿做这种欺君罔上的丑事,伯邑考看出妲己的想法之后,便一再地拒绝妲己,这惹得妲己不痛快了,于是妲己便诬告伯邑考弹琴的时候轻薄自己,纣王是何等的宠爱妲己,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但是并没有发现伯邑考做了什么不敬的事情,于是便命令伯邑考又弹奏一首曲子,但是而纣王却发现“俱是忠心爱国之意,并无半点欺谤之言”,所以他觉得无法降罪。
妲己“见纣王无有加害之心”,就改让伯邑考展示三宝,首先出场的就是白面猿猴,此猴千年得道,颇具灵性,善三千小曲、八百大曲,能够随着乐曲起舞,琴声一响,便自顾自地舞了起来,逗得纣王哈哈大笑。
但是猿猴毕竟是只猴子,不是人,所以还是犯了错,扑到纣王跟前了,这成为一个机会,妲己说这是行刺,纣王马上要把伯邑考扔虿盆里,但伯邑考的解释却让纣王转怒为喜,他说:一,虽然猴子成精了,但毕竟是畜生;二,猴子爱吃水果,而您的桌案上那么多果品,它跳过去实在正常;三,猴子手里没有匕首,不能叫行刺啊。
纣王觉得伯邑考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妲己不乐意了,伯邑考那样轻视自己,自己如此倾国倾城,他却不放在眼里,这口怒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伯邑考一心想要救出自己的父亲,但是见纣王整日让自己弹琴取乐,又事事听从妲己,心中自然是十分愤怒。
所以当纣王让他在弹一首曲子的时候,他借助曲子咒骂妲己是祸水,骂纣王无道,听信妇人的谗言,终日荒淫无道、荒废朝政等等,纣王一听十分恼怒,立刻下令要武士把伯邑考拉出去斩了,妲己觉得这样就太便宜了伯邑考,并且听说伯邑考的父亲姬昌被人称为圣人,而且通晓八卦,于是建议纣王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饼,赐给姬昌吃,纣王本身作为大商的一国之君,还没有被称为圣人,而姬昌却被称为圣人,心中自然是十分怨恨。
于是便听从了妲己的建议,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并做成饼,命人给姬昌送去。
姬昌食子,心如刀绞
姬昌在被拘羑里的这7年里,足不出户,发愤治学,苦心钻研,把伏羲氏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周易》一书,以此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所著为千古杰作,也为后来儿子武王攻打天下,建立了理论指导的依据。
《周易》一书包含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兵法等多方面,里面的内容,是中华文明史的发展源头之一。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的。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他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历史文献上说:“姬昌有一天在狱中闲坐,心中十分不安。经过推算得知儿子的遇害之后。姬昌心如刀绞,但是却不敢声张,于是便作了一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悲痛:“孤儿孝忠义,朝贡赎亲灾。未入羑里狱,先登纣王台。抚琴舞白猿,守节被醯醢。可怜少年客,哀哉复哀哉。”
姬昌做完诗之后,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了,这时候典狱官带着圣旨来到牢狱,姬昌跪在地上,姬昌虽然心中痛恨纣王,但是身在囹圄,只能低头朝拜。
恶来把龙凤膳盒摆在姬昌面前,说是纣王念及姬昌忠心,长期居住在牢狱这种地方,心中十分不忍,前几天打猎时捕获的鹿,做成了肉饼,赐给姬昌,以示皇恩浩荡。姬昌强忍心中的悲痛,赞美纣王忧国忧民,遭受鞍马奔波的辛苦,赐肉饼给自己,心中十分感激,含着泪连吞了两个肉饼。
恶来本是受纣王之命,来看看姬昌是不是像众人说的是个圣人,懂得《周易》数算,一看姬昌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心想,谁说姬昌是个圣人呢?
姬昌明明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但是却不得不强忍住悲伤吞下去,并让恶来转告纣王,自己心中的感激之情。
恶来看见姬昌饥不择食的样子,感到十分庸俗不堪,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于是立马回朝中复旨,告诉商王姬昌不但饥不择食地连吞了两个,而且还十分的感激商王,并且还说,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已经蒙纣王的不杀之恩了,如今又让纣王受鞍马的辛苦,亲自狩猎做肉饼给自己吃,心中的感激无法言喻。
纣王听完恶来的话,觉得十分可疑,问费仲说:“姬昌善演先天之数,吉凶有准,福祸不差,素有重名。今见子肉而不知,甘而吞之,实属反常,爱卿以为如何?”
费仲也说,依自己看,这其中必定有诈。姬昌演绎《周易》,预测得十分精准,不会不知道那是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不吃,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才装作不知道,勉强地吃下去,是不得已才吃的。并赞成纣王是个聪慧的帝王,不会相信姬昌的表面作为。
纣王思忖再三,还是觉得不对劲,“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姬昌被人们称为圣贤,哪有圣贤忍心吃自己儿子的肉的。
费仲又在旁边添油加醋,姬昌虽然外表看起来忠厚义气,但是却是个老奸巨猾的人,这种人善于伪装自己,一般人很难觉察,能够被瞒过,但是绝对不能把他给放了,关在牢狱时间长了,虽然不会致死,但是可以磨磨他的锐气。一旦让他回到西岐,他必定会发动西岐军队,发动战争,为他的儿子报仇,成为纣王江山的一大危害。
纣王觉得恶来的话有道理,但是自己对于姬昌的行为实在是琢磨不透。于是决定卜筮来解决质疑。
卜筮,是商代人向鬼神请命断疑、用来决定人们所作所为的巫术活动的总称。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卜筮并用。在当时人们看来,通过卜筮向鬼神请命,比人的决定更有说服力。
古人认为,经过神圣的求卜过程,那些自然物也就获得了神圣的象征意义,它们呈现出来的形状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
我们从现存的殷商甲骨卜辞可以看出,商代人卜筮活动极其频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琐事,无不向鬼神请命。一年到头、一天到晚,差不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卜筮。有的在庙堂,有的在出行旅途之中,走到哪里就占卜到哪里,往往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反面不厌其烦地卜问。但是,主持卜筮活动,有权传达鬼神意志的只有贞人、卜人和商王等少数奴隶主。而最终裁决权由商王决定。因此,所谓神鬼的意志,实际上还是纣王的意志,神权的背后还是王权至上。
据《尚书·洪范》记载,箕子告诉武王,“天乃锡禹洪范九畴”,九畴“七日明用稽疑。”稽疑之法,“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这就是参与决策的是五种意见,卜和筮是其中两种卜筮,书籍古代卜筮军国大事时有三条原则:一是先筮而后卜。古人认为物先有象而后有数,龟为象,筮为数。卜筮时先以蓍草筮,如得吉数,不必再卜,如不吉,再卜其象。二是卜筮不过三。古人卜筮是为了求吉利,但有时并不是一卜就能得到吉兆,一卜不吉可以再卜、三次卜筮得到的如果仍不是吉兆,就不能再进行再卜、三卜,三次筮得到的如果仍不是吉兆,就不能再进行第四次。古人认为。即使进行第四次得到了吉兆也不灵验了。因此,通常情况下卜三次还不是吉兆的话,要进行的事情就暂时中止,待择吉日再卜。这就叫卜筮不过三。后人常说事不过三,当是从“筮不过三”意而来。右是卜筮不相袭。卜筮是先筮而后卜,筮之不吉,可以再卜,如果卜之还不吉,就不能再筮。古人认为卜为象,筮为数。物先有象后有数,象数不能倒置。因此,即便卜之不吉,可以再卜,但却不能筮。
纣王对卜筮是很内行的,但是占卜之后,商王还是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对自己有利,还是对西伯侯姬昌有利,心中十分烦闷。
收受贿赂,欲放姬昌
纣王醢刑伯邑考的消息传到西岐的时候,姬发正在和西岐的文武百官在议事,听到哥哥的噩耗之后,悲呼一声,就口吐鲜血昏厥了过去。西岐文武急忙把姬发救起,但是姬发已经骑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了。
南宫适知道姬昌无故被囚禁,现在长公子又被谋害,心中怒火万丈,西岐一向忠心耿耿,却换来如此下场,纣王这样对待忠良,没有必要再这样忠心于他,大声怒喝要求造反,为长公子报仇,西岐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祁公、尹籍、姬叔夜等也随声附和。
南宫适(生卒年不详),名适,字伯达,是最早见于文献(《周书·君奭》)的南宫氏名人,是南宫氏的始祖。南宫适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创业时期的重要谋臣和大将,为周朝的开国元勋,裂土受封。
姬发昏厥过去,这时才缓过气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吵闹之中,唯有散宜生还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大喊一声,让大家保持安静,然后对当前的局势作出了明智的分析。
散宜生责怪南将军等只知道披坚执锐,疆场厮杀,有勇无谋。却并不知道西岐从先祖开始,历代都向商朝称臣,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是势力不如商朝强大。今天如果盲目地出兵造反,恐怕没有等到西岐出兵,纣王知道实情之后,就会将主公置于死地,西岐也免不了灭顶之灾了,姬发和西岐文武大臣听了之后,个个都无言以对,南宫适也低头不再说话了。
散宜生说伯邑考不听姬昌的话,才招来了杀身之祸。姬昌在去朝歌的时候,就曾经千叮咛万嘱咐,自己一定会平安归来,不必急于前去朝歌营救,但是伯邑考救父心切,不顾劝阻前去朝歌,并且只知道向纣王进贡奇珍异宝,却不懂得通融纣王的宠信,这样又怎么能够成事呢?
如今不能够再走伯邑考的路了,应该先派两个得力的官员,买通费仲、恶来,让他们成为内应,多进好言给纣王。如果费仲、恶来受贿的话,他们一定会在纣王的面前说姬昌的好话,这样姬昌自然就不会有性命之忧。等到姬昌回来之后,主持大局,到那个时候在联合天下的诸侯,一同去讨伐纣王,这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如此了,纣王又如此荒淫无道,一定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有了百姓的支持伐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姬发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茅塞顿开,于是便听从散宜生的主意。
散宜生要求姬发准备明珠、白璧、黄金、玉器、彩帛等,分成两份,一份送给费仲,一份送给恶来。
姬发正在发愁谁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任,这时候文武中太颠、闳夭走了出来表示愿意前去。姬发十分高兴。把两人扮成商人的模样,带着贿赂物品,不分昼夜地前往朝歌。太颠、闳夭两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不敢耽误时间,于是昼夜兼程赶到朝歌,两人找了一家小店住下,然后分头下书送礼。这时候刚好费仲伺候纣王下棋,很晚才回到府里,刚到院子里,就有人通报说,有一个商人求见。
费仲命人把他带进来之后,问他是什么人,有什么事情,又为什么深更半夜地求见?
太颠很有礼貌地回答自己是西岐的一员小将太颠。今天前来拜访是受命于大夫散宜生带来小小的礼品,以感谢费仲保全姬昌性命的恩德。然后把书信和礼单呈给费仲,费仲把书信打开,借着灯光观看,书中说:西岐卑职散宜生顿首礼拜上大夫费公足下:久仰盛德,未曾谋面,特案前祝寿。自惭形秽,无缘执鞭,梦寐巴结若渴。敝邑主公姬昌冒言忤君,罪在不赦,实赖大人进言,苟全性命,虽拘羑里,不胜庆幸。卑职等平日无由表赠,日夜只望朝歌礼拜,遥祝万寿无疆。今特遣人专程致礼:白璧两双、黄金百锭、锦帛八匹、玉虎两对、玉鱼两对、饕餮晕八只、鹗尊两对。聊表敬意,毋以薄礼见罪。我主公羑里七年,现已风烛残生。邑中老母、幼子孤臣,无不日夜悬念,希图再见。此人之常情。恳请上大夫在君王面前多加美言,法外施仁,赦我主公归岐。此恩此德,西岐百姓永世相报。散宜生牛马走谨言。费仲看了书信和送来的礼品之后,沉思了很久,态度十分严肃,半晌推辞说,自己接受散大夫的情谊,但是礼物价值连城过于贵重,自己实在是不能够接受。
太颠表面上露出难为的神色,说自己只是一个小将,是受命千辛万苦才把这些东西运过来的,如果费仲不接受,自己很难回去复命。
费仲虽然深受纣王的宠信,平日里见到的稀奇珍物也不少,但是这个人的本性就是贪心,对于物质从不拒绝,于是也装作为难地说自己只是暂时替西伯侯保管,让太颠向散宜生转告自己的谢意,太颠高兴地辞别了费仲,然后回到小店里休息,等闳夭回来之后,两人谈论送礼经过,既然完全的一样。两人谈论朝中的官员,个个都装得道貌岸然,但是却没有一个干净的,做了什么自己的心里都非常清楚,取笑了一番之后,两个人当夜收拾行李,回西岐复命去了。费仲收了礼品,以为散宜生只给自己送礼,心中暗暗高兴,但是却不加声张。恶来收了礼品,也以为散宜生只给自己送礼,心里庆幸,但却只字不提。费仲、恶来两人互相瞒着,装作没事儿一样,照例侍奉在纣王的左右。
这天,纣王叫费仲、恶来陪着下棋。纣王接连的胜两人,心花怒放,于是传旨安排宴席。费仲、恶来两个人左右陪伴,喝到高兴的时候,纣王让宫女奏乐来助兴。不大一会儿,檀板轻敲,管箫合奏,飘入耳中,纣王听了之后,觉得俗不可耐,完全没有伯邑考弹得好听,可惜的是伯邑考让姬昌给吃了。
费仲见纣王这样,自然知道纣王是想起了伯邑考的琴艺,觉得这些乐曲没有意思,便借这个机会劝说纣王,虽然姬昌看起来很有城府,一时之间难以猜测,而且自己也一向多有防备,但是前几天,派一个心腹去牢里打探虚实的时候,里边的人都说姬昌非常忠于纣王,每逢初一、十五便为纣王焚香祈祷,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过上安乐的日子、社稷昌盛、宫中安宁。姬昌被囚在牢里七年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忠臣也不过就这样了。
纣王心中纳闷了,前几天还在说姬昌心怀不轨,如果放回西岐必定会带兵造反,打到朝歌,今天怎么开始说姬昌的好话了?
费仲怕商王看出什么状况,赶紧为自己辩解,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前几天自己的确是这么说的,但是今天说的话,是自己亲自派人调查的结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纣王于是转过头来询问恶来,恶来也说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姬昌被关在羑里七年之久,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抱怨,西岐不但没有反叛商朝的迹象,而且年年照例进贡,这都是因为姬昌教导有方,也足以显现出姬昌父子的一片忠诚。费仲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纣王于是询问他们二人,既然姬昌是商朝忠臣,如果自己把他常年拘留在这里免不了会使天下的诸侯寒心,赦免他的罪行怎么样?
费仲听纣王有意赦免姬昌,自然正合自己的心意,一面赞赏纣王英明,一面说姬昌必定会感激商王所作所为,在有生之年一定会更加忠心商王,为国效力。
恶来听费仲的口气,心里已经明白,费仲一定也是收了西岐好处。常言道:“受人钱财,为人消灾。”要是自己不说点好话,以后姬昌知道了,必定会结下怨恨?自己何不顺水推舟,也做个人情?于是恶来也来开座位,说既然商王决定释放姬昌了,不如给他一点恩典,封他为诸侯之长,这样他就会更加忠心地为君王效力征伐四方了。并且姬昌平日就贤名远扬,四方诸侯对他也十分敬重,如果东南一路知道君王如此重新重用姬昌,一定也会更加地敬重纣王了。
纣王平时把费仲、恶来当做自己的心腹,听他二人都这样说,认为非常在理,于是赦免了姬昌的罪行,并传旨要姬昌到大殿去接受封赏。
纣王毕竟年轻,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头脑简单,一时轻信,犯了政治错误,放虎归山,便断送了商朝六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