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32413500000025

第25章 西岐造台,文王访贤

西岐造台,收买人心

古密须国密须城,在今甘肃灵台百里镇,距县城25公里。密须国在商朝末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的部族。

据史载: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祖共……’周欲伐商,为了巩固后方,姬昌伐密灭其国,此地屑周。姬昌伐密告按回国途中,在今县城之地筑灵台,祭苍天,安黎民。

古灵台遗址仅为一土台,高2丈余,底宽l丈5尺,顶方仅一席之地。s984年重修灵台,新灵台高耸县城之中,高78尺,周长288尺,顶层为古建筑,内供周文王塑像。

灵台就是古代的天文台,但这在当时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机构,而是通天”的坛场。

正是由于“天命”观对于古代统治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观天象、望云气与占星术受到格外重视,在商周时期都设立了专司天文的人员。那些巫、祝、史、内进行占卜巫术的同时,却也将分散零星的天文历法逐步进行了整理,并有可能从事比较系统的天象观测计算,形成了初期的天文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中,最早得到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的项目大概就是天文学。但在几千年中,灵台观象始终是皇家独有之物,帝王借此来垄断解释“天命的发言权。

在姬昌回到西岐之后,军民都十分高兴,认为姬昌是圣贤之主,凡事都听从姬昌的。

姬昌认为西岐风调雨顺,国富民足,都是因为上天的保佑,于是想在西岐城南造一座灵台,以应天地自然之兆,但是又怕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于是借助百官议事的机会提出来询问意见。实际上姬昌造台不仅仅是为了观测天象,也有一定的军事目的。

上大夫散宜生认为,西伯侯造台不同于纣王造鹿台,造鹿台是为了取乐,而灵台为验灾祥,是为了国家而建造的,对百姓有利,并且西伯侯姬昌是一个仁爱的人,百姓一直都十分感激,但是没有机会报答。如果姬昌贴出告示,号召百姓自愿出力,并给百姓工钱,不勉强百姓,这样也可以看一下百姓是否是一心向着姬昌。

姬昌觉得散宜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在西岐城四门,张榜告示:

西伯侯姬昌示谕军民百姓知悉:西岐之地,乃仁义之乡,无兵戈用武之扰,民安家富,讼少官清。孤因羑里囚禁,蒙恩赦宥归国。因见近来水旱失调,欲查本土,占验灾祥,竟无坛址。观城南有一片空地,欲造一台,名叫“灵台”,用来占验风候阴晴,以防天灾。但恐土木工繁,有劳军民役力,特定每日给工资一钱支用。动工不拘时日,但随民便,愿出力做工者,上簿登名,以便发放工钱,如不愿者,悉听尊便,并不强迫,特谕通知。

这道告谕得到了军民的响应,姬昌回到西岐之后一直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百姓正愁没有机会可以报答,况且建造灵台是为了验年成,为了百姓才建造的,并且还给工钱,百姓心中自是十分感激。

告示贴出的当天,前来报名的百姓有万名之多。姬昌知道只有百姓心悦诚服地为自己所用,自己才能够开工建台,于是便下令发给粮食工钱,修建灵台,西岐百姓响应号召,掘泥运土,伐木造台,个个都十分尽力,不分白天黑夜地造台,不到三个月工夫便竣工建成了。

姬昌十分高兴,随文武百官出城南门观看灵台建筑。只见那座灵台,高耸百尺,巍峨壮观。上有阴阳八卦之势,下有龙虎风云之气,四角有四时之象。雕梁画栋,飞甍丽日,十分金碧辉煌。西岐文武百官见了,都赞不绝口。只有姬昌沉默着不说话。

上大夫散宜生见姬昌不高兴,便询问他原因。

姬昌却说自己不是不高兴,这个台建得非常好,但台下缺少一个沼池,有失‘水火既济,阴阳谐合’之意。但要是在开凿池塘,恐怕又要劳民伤财,因此才不高兴。

散宜生一听,觉得这种小事,不值得忧心,灵台工程这样的浩大,只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只是挖一个池塘,没有什么难的,于是传姬昌之意,在灵台下再掘一池塘,以应“水火既济”之意。

众民工听说之后,都说小小池塘,立即可成,于是,众人七手八脚,挖坑运土,姬昌站在灵台上观看,自己如此得民心,自然是十分的高兴。

民工在挖池塘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猿骨,四处抛弃,姬昌看见之后立即命人将猿骨殓在一处,用棺椁盛了,埋在别处高坡。

人们听说了姬昌的行为,认为姬昌是仁德的父母,古代的圣贤也不过如此了,于是对姬昌便更加忠诚了。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即吕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封地为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姓(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伺机出山。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竿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有一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武吉嘲笑姜尚不知天高地厚,姜尚不理会他,他觉得没趣,便挑起柴火,往西岐叫卖去了。刚到城南门,正遇着姬昌等西岐文武观看灵台竣工,卫队先行让武吉回避,武吉挑着柴担,向城门边靠去,正当换肩的时候,担子脱钩,一头撅起来,正好打中守门军士耳根子,守门军士当场就死了。于是卫士将武吉捉住,交给姬昌处置。

姬昌询问了事情的缘由之后,暂时将武吉囚禁在南城门,武吉站在一动不敢动。一直等姬昌率文武百官从灵台回来。武吉见了姬昌,放声大哭,惊天动地。

姬昌不解,问他打死了人为什么还放声大哭?武吉哭着说自己是无意的。另外家中有60岁老母需要赡养。自己又没有兄弟妻室,如果若将他判死,就没有人来赡养自己的母亲,因此才哭的。

姬昌听了之后,觉得武吉是个孝子,于是暂且把武吉给放了,让他回家准备好老母日后的赡养费和棺木寿衣,再来赎罪。

武吉回到家的时候,两手空空地看见老母正倚门翘首望儿呢。武吉近前哭拜在地。母亲见他哭得不成人样了,便询问他原因。

武吉便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还说都是因为磻溪钓鱼的那老头儿咒的。

母亲一听十分不解,便仔细的询问,武吉便把自己砍柴的时候遇见姜尚的事情给母亲说了。

武吉母亲认为那老者一定是有道之士,世外高人,有先见之明,于是要求武吉立刻去拜访他,武吉不敢怠慢,立刻动身去拜见姜尚,武吉见到姜尚之后连忙下跪,流着眼泪说自己无意冒犯姜尚,求姜尚救自己一命。

姜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武吉便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给姜尚听,武吉哀求姜尚自己有一个年迈的老母,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来侍奉老母了,希望姜尚施助援助之手,救自己一命,姜尚见武吉诚恳,一片孝心,又是误伤人命,便收武吉为自己的徒弟,让武吉每天陪他一块钓鱼,武吉见姜尚如此主张,但是,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每天都陪着姜尚钓鱼。

文王访贤,宿斋三日

关于渭水访贤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西伯昌躺在床上想着心事,突然看见天帝穿了一身黑袍,站在一个渡口,身旁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和善地看着他微笑。天帝说:“昌啊,我赐给你一个好帮手,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的名字叫做‘望’。”西伯昌异常激动,刚要倒身下拜天帝和老人却不见了。西伯昌突然惊醒,原来是个梦。他赶忙叫来太史,把梦境讲给他听。太史听了之后,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吉祥之兆啊,主公明天去渭水边打猎吧,必有重大收获。您会得到必有重大收获。您会得到一个治国的贤臣,主公的好帮手。”

第二天,西伯昌果真率领大队人马,和他们一起去围猎,走了一段路程之后,来到了一座山的旁边,看见设有围场,布下天罗地网,许多军士披坚执锐,手牵猎犬,肩扛鹞鹰,威武雄壮,逼得走兽入地无门,飞鸟上天无路。

姬昌见了之后想起,古代伏羲皇帝时,有丞相风后,进茹毛于伏羲,伏羲说:‘此鲜食者皆百兽之肉,吾人饥而食其肉,渴而饮其血,以为滋养。不知吾欲生,忍令彼死,于心何忍?吾宁食百草之粟而养天年,不食禽兽之肉。’伏羲处在洪荒时代,没有百谷之美味,尚且不吃禽兽之肉,何况如今五谷丰收,肥甘悦口,何用禽兽之鲜?

于是责怪众臣不该这样,逼得鸟兽走投无路,阳春三月,正是万物生育繁殖的时节,杀一就是杀百。平民百姓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自己又如何能做这样不仁的事情?于是命令南宫适撤去围场。

撤去围场之后,军队在路上前行踏青,忽然听见一伙渔人,唱着歌儿走来:

忆昔成汤灭桀时,十一征伐自葛始。

光明正大应天人,义旗一举民乐业。

今经六百有余年,商祚香烟将歇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高筑血千尺。

内荒于色废朝纲,四海皆杂世不治。

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诗。

日逐清波放歌声,夜观星斗待天时。

独钓寒江天地宽,管他南北与东西。

姬昌听渔人唱完歌,觉得这歌寓意深长,韵律清奇,能做出这歌的必定是一个贤士,于是命令南宫适把做歌的人带来相见。

南宫适快速骑马到渔人的跟前,问是哪个渔人做出的歌词,渔人们见南宫适相貌十分凶猛,跪倒在地上,都说自己不是做歌曲的人,姬昌上前询问,众人也说不是自己做的。

其中有一个渔人告诉姬昌,离这里35里,有一磻溪,那里有一个钓鱼的老人作此歌唱,他们经常听,听得熟悉了,随口唱出,确实不是他们自己做的歌。

姬昌把他们遣散之后,不禁自言自语道:“好一个洗耳不听亡国诗,磻溪一定隐居大贤。”

于是立即赶往磻溪,正在走的时候,转过山梁,有个人一边砍柴,一边唱歌:

春水悠悠春草奇,明君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者,只作溪边老钓矶。

姬昌听完之后,心想这个人一定就是贤人了,便悄悄的要散宜生把他请来相见。

散宜生走进这个人一看,才知道这个樵夫不是别人,原来是逃犯武吉。散宜生命令武士拿住武吉,去见姬昌。姬昌见是武吉,十分愤怒,自己宽恕武吉让他回去安置老母的后事,这武吉安置之后却不去伏法,一直逍遥法外。

武吉一边跪在地上,一边解释说自己并非不去伏法,是他的师傅叫他陪自己钓鱼,并说自有主张的。

姬昌问他师傅是谁,并问他这些歌曲是不是武吉的师傅做的,武吉都一一如实的回答。

姬昌听了之后非常的高兴,于是暂时赦免武吉无罪,命令他请师傅相见。于是武吉就带领他们前去见姜尚。

姬昌领着文武百官和众儿子,怕惊扰了姜尚,全都下马步行,走了八百步,看见有一草舍,姬昌让武吉去查看姜尚是否在屋里,自己和诸侯以及儿子却屋外等候。

姬昌心情十分激动,但是武吉却告诉他,姜尚不在草舍,他说自己的师傅行踪十分不定,有时候踏山游水,有时候访友论道,在或者溪边垂钓,没有一定的规矩。

散宜生告诉姬昌说,自古以来,求贤聘杰,都要十分的虔诚。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商汤拜伊尹,皆沐浴斋戒,都是选择一个吉日迎聘的。应当回去挑选一个好日子,再来迎聘请。

姬昌虽然不太愉快,但是也没有办法,只有恋恋不舍地离开草舍,跟随众文武百官回城。但是回府之后,姬昌下达了一道命令,那就是文武百官都要在殿庭宿斋三日,然后在一起前去请贤。

于是,西岐文武都在殿庭斋宿。到了第四天清晨,文武百官沐浴更衣,笙簧齐奏,鼓乐喧天。姬昌端坐銮舆,载着聘礼,出城迎聘姜尚。后面跟着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四贤;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姬发等98子;南宫适、散宜生等两班文武。旌旗招展,列队而行,往磻溪走来。走到溪边,皆步行,静静地立在姜尚身后,看姜尚垂钓。姜尚故意装作不知道,做歌唱道:

西风起兮白云飞,岁已暮兮将何为?

鸾凤鸣兮明主现,垂竿钓兮知我谁!

姬昌仔细地观察姜尚,发现他头发银亮、胡须飘拂,非常悠闲自在地坐在石头上垂钓。尽管身边车马喧哗,他却视若无人,目不斜视。姬昌觉得这位老者很不寻常,再仔细一看,发现他的样子、风度和神态竟和自己在梦中见到的那位老人一模一样。

姬昌恭恭敬敬地走到姜尚的身边,同姜尚攀谈起来。姜尚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姬昌高兴极了,诚恳地说道:“老先生,我的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能有一个圣人来到周国,助我兴邦立国,您就是太公所说的圣人吧。”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除殷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