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32413500000003

第3章 梦得傅说,武丁中兴

武丁的梦中之人

盘庚去世后,他的弟弟小辛即位。小辛继盘庚为商王。当时商又出现衰落。《竹书纪年》中说他名颂。他在位时间很短,仅有三年,应当与他政绩不好有关。接着,由小辛的弟弟小乙即位,小乙比小辛更加昏庸荒淫,商朝也更加衰弱。

小乙名敛。由于他是武丁的父亲,所以在一期卜辞里极受尊崇。关于小乙的卜辞有500多条。他在卜辞中的名称除了小乙、父乙之外,还有内乙、祖乙、小祖乙、亚祖乙等。甲骨文有“敛”字,其初文为两人争语之形,或省作一人急语时唾沫飞溅状,这大概就是敛字造字的本义。小乙为什么叫敛?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

小乙儿子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武丁。武丁排行老八,他还有七个哥哥,分别为兄甲、兄丁、兄戊、兄己、兄庚、兄辛、兄癸。武丁虽然对父王奢侈荒淫不满,但他是个孝子,他对哥哥们看不惯,经常劝说他们要尊敬父王。小乙发现武丁贤明,想立武丁为太子,几个哥哥听说父王要立老八为太子,便密谋要杀害武丁。武丁得到消息,连夜潜出城外,偷偷逃跑了。他先逃到荒野,没有办法,只好与“小人”们生活在一起。商代“小人”也叫庶民,是属于下层社会的一种贫民。“小人”犯罪,就降为奴隶。

因为“小人”们对国君不满,他们听说武丁是国君的儿子,就密谋想杀死他,武丁得到消息之后,又逃到了河邑。河邑也无法存身,接着又逃到商亳。小乙死后,贵族甘盘等控制了朝廷的局面。《尚书·说命下》记载:武丁“旧学于甘盘”,也就是说,甘盘是武丁的老师。甘盘等人觉得武丁比他的哥哥们贤明,他的哥哥们都不适合做国君,于是决定迎立武丁。

虽说盘庚迁殷,史称“成汤之道复兴,诸侯来朝”,把商王朝带上了一个高峰,然而商王朝自迁殷以后,最顶峰时代,却是武丁时期。当然武丁时期商朝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丁和大臣傅说之间的紧密配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关于武丁得到傅说这个贤才的过程,有一个“梦得傅说”的故事。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即位,想复兴殷商,因为没有得到一个贤相的辅佐,于是,他把政事交给冢宰甘盘、祖己,自己则三年不说话,以考察国风。

武丁是个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什么上台之后竟然三年不发号施令呢?原来武丁曾经在大虑山做过苦役,生活在穷苦人之中。由于父王小乙贪图享乐,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就有人迁怒于武丁,常常欺侮武丁。其中有个胥糜(奴隶首领)劝大家说:“他作为国君的儿子,能和我们同甘共苦,这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敬他,怎么能欺侮他呢?我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做,这样做是违背天理的。”

但有人反驳说:“谁让他是国君的儿子呢?国君让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罚我们做苦役,累死累活,我们为什么要对他儿子好呢?”

胥糜接着说:“如果他与他的父亲狼狈为奸,他还能到我们这里来吗?他肯定是因为得罪了国君才被罚做苦役的。他为了劝说父亲已经吃尽了苦头,我们为什么还要雪上加霜呢?”

大家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不但不欺侮武丁,而且都对他很照顾,不让他干重活,有好吃的先让他吃。武丁对胥糜很感激。后来他们分别了,就没有再见过面。

武丁当了国君之后,他发现朝政很混乱,一时感到束手无策。他想好好观察观察,然后再做出决策。他发现甘盘为人很正直,于是以替父王守孝为名,把国政委托给甘盘代为管理。

三年守孝结束了,武丁仍然不发号施令。君王不说话,大臣们很着急,于是甘盘进谏道:“臣听说通晓事理就叫明智,明智的人完全可以制定法则。天子统治万邦,百官承受法式,国君的话就是教命,大王您不说话,臣下就无所适从。”

武丁说:“让我做天下的表率,我自觉德行不够,所以不愿意发言。”

武丁非常怀念胥糜,他暗中派人打听胥糜的下落,回来的人告诉他说:“那个人正在傅岩筑土护路,最近生了病,身体很不好。”

武丁听了心里很难受,嘱咐他说:“这件事情一定要保密,对谁都不要讲。”然后,摆摆手说,“你下去吧!”

这天夜里,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圣人,说他姓傅名说(同“悦”)。武丁仔细观看,原来他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要找的胥糜。

第二天早朝,他把自己梦见圣人的事情叙述一遍,大家不相信。武丁说:“你们按照我描述的形象,把它画下来,然后分头去找,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他。”他还说:“你们知道吗?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出现,这是个好兆头,很可能他就是我治理天下的一位好帮手。”

大家只好按照国君的意思去做,派出许多官员到全国各地去寻找。结果在傅岩这个地方看到一个奴隶,穿着破烂,腰里扎根草绳,正和其他奴隶一起,在筑土修路服劳役。去的人和画像一对照,还真的一模一样。于是把他领来晋见武丁,胥糜没有姓名,武丁为他赐名傅说。

武丁与傅说一连几天进行深谈,觉得傅说的确很有才干,于是正式任命他为宰相。宋代有个诗人叫柴望,他在一首诗歌《梦傅说》里写道:

傅说为霖寤寐中,高宗一念与天通。

后来亦有君王梦,不是阳台便月宫。

这首诗歌赞颂武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和那些只知道做风流梦的帝王相比实在是高明。

武丁得到傅说,心里非常高兴。他对傅说说:“希望你经常来进谏,帮助我修善德行。如果我是铁器,希望你来做磨刀石;如果我要渡过大河,你就做我的船和桨;如果百姓遇到了大旱,希望你来做他们的甘霖。用你的心泉来灌溉我的一颗干涸的心吧!如果药物猛烈,疾病就无法治好;赤脚走在地上而不看路,脚就会受伤。希望你和朝臣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来辅佐我这个国君,使我依从先王,追随成汤,成为人民爱戴的一位国君吧!有你的辅佐,我相信一定会成功!”

傅说回答说:“取直木材,离不开墨绳。君主这样从谏如流,一定会成为圣明的君主。君主圣明,愿意接受臣下的劝谏,臣下谁敢不积极进谏,恭听君主的美好教导呢?”

傅说接受王命总领百官,于是向武丁进言说:“国家的治和乱在于百官。所以官职不能授给亲近的小人,应该授予那些有才能的人;爵位不能授予坏人,应该授予贤人。凡事应该考虑妥当再行动,行动适可而止。一个人如果夸自己美好,就会失去美德。做事情,事先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宠幸的先例,不要以改过为耻辱。国君如果能这样考虑问题,政事就不会没有条理。”

有一段时间,武丁向大臣甘盘请教了许多治国的道理,然后就外出巡视了。在外边,他一边巡视,一边坚持学习,但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从河洲回来之后,他对傅说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不见进步。我希望你好好教我。如果我是甜酒,你就做我的酵曲;我是羹汤,你就是盐和作料。你要从各方面指导我,我一定履行你的教导!”

傅说说:“你想多学知识,这是你想干大事业的表现。学知识,首先要学好古训,进步才快。建立功业不效法古训,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的,我还没有听说过。所以学习不但要虚心,而且要务实,进步才快。记住这些,您一定会大有长进。至于国事,请大王放心,我已经按您要求,把那些贤俊英才安排在了重要职位上。”

傅说的做法引起一些贵族不满,他们想害死傅说,在他的饭菜里投了毒药。傅说忙了一天,饿极了,于是伸手去抓一块肉吃。这时候,从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吃时,鸟又来啄他的手背。

傅说犯疑了:“鸟为什么连着啄我呢?难道这肉有问题?”为了试鸟,他再次去抓肉吃。这时候,鸟又来啄他。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根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傅说、傅说我劝你,吃肉不要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足下……”傅说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他用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夹肉,只见丝竹冒起一股青烟。他夹起一块肉投在地上喂狗,狗吃了,马上就死去了。

武丁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恼火,查出凶手,把他斩首。从此以后,傅说一直用两根细丝竹夹饭菜,再也没有人敢暗害他了。传说以前人们吃饭都是用手抓,是傅说首先发明了筷子。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武丁见国力强盛,就想出兵讨伐邻国。傅说劝他说:“号令轻出,会带来羞辱;甲胄轻用,会引起战争;战争打起来,会耗尽国力。当前的事情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千万不要急于挑起战争,那是国富民强以后的事情。”

武丁就打消了挑起战争的念头,继续专心致志治理国家,修善行德。而且开始组建军队,进行训练,改变了过去临时抽调奴隶和民众的做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发现有“中师”之名。许多专家认为,武丁时期,已经组建了左、中、右三师军队,开创了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的做法。

武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他对傅说说:“我现在能得到百姓的尊敬,这都是你教化的结果。手足完备,就是成人;良臣具备,就是圣君。从前伊尹辅佐先王夺取天下时说,‘我如果不能使我的国君成为尧舜,心里就感到无限惭愧和耻辱,就像在闹市被人用鞭子抽打似的。’只要有一个人做得不对,他就说,‘这是我的过错。’所以先祖成汤才受到上天赞美,取得天下!看来,君主得不到贤人,就治理不好国家;贤人得不到圣君,就不会被重用。我们一定要君臣相得,使国家强大起来啊!”

傅说跪下说:“我会全心全意报答天子对我的信任,肝胆相照,不遗余力!”

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商朝

经过武丁君臣治理的商朝国力日渐强胜。武丁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对周围不服从商朝统治的方国的征伐。据卜辞提供的资料,武丁时期对异姓方国进行的战争大小不下五六十次,涉及的方国亦有同等数目。这些方国与商都距离远近不等,但以西、北两个方向为主,其最重要者如:

羌方:位于商王畿的西面,分布较广,举凡晋、陕、豫交界地区皆有其活动踪迹,盖所谓“西戎牧羊人”居内地之一部分。商人对之最为贱视,常加以挞伐,将所获羌人等同牛羊,用作祭祀祖先时的牺牲。甲骨卜辞充满了对羌人用兵的记录,其用兵规模亦同于对土方的征伐,这种征伐一直延续到武丁以后,致使羌人长期视商人为敌,以至周武王起兵伐商,即有羌人作为同盟军参与其事。

土方:居于商的北面。其与商冲突的原因大约是它经常侵扰商的北土及商西北方向的一些同盟小国。卜辞中有两个小国向商王报告土方侵入他们的邑落并掠夺其人口的记载。结合这些小国所处方位及土字读音分析,土方大概就是过去曾与商人为敌的有易(或称有狄)。为了保护臣属的利益,武丁反复对土方进行征对。仅据学者收录卜辞中涉及商与土方发生冲突的词条就达上百条之多。卜辞中述及商人为之征发的兵力,一般在3000人,多者达到5000人,包括商王及其妻妇好,都曾亲自率兵前往,可见战事的激烈。

除以上两个方国外,武丁对南土的经营也值得一提。卜辞提到武丁时期所征伐的南土方国有虎方、雩方、归方等,同时提到与商人友好合作者亦有曾、舆、厥(屈)等方国。据考证,这些小国都在江汉流域一带。《诗·商颂·殷武》曾经歌颂道:“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同深)入其阻。”所谓殷武,即商王武丁;荆楚,应指以后楚国居住的江汉一带地区。卜辞提供武丁确实曾在这一带经营的证据,这对古史研究是有相当意义的。

通过武力征伐,武丁取得了众多诸侯的臣服。许多原来与商对立的方国转而成为商的臣属。如人们常常提到的沚国,其在武丁初年,曾因与商对立受到商人的征伐,但在武丁中晚期,却屡屡与商亲密合作,协同商人征伐土方、羌方等敌对方国,说明其与商王朝的关系有了根本改善。又如先周族人,卜辞称作周方,在早亦是商人征伐的对象,卜辞有王命多子族暨犬侯等扑伐周方的记录,然而不久以后,周人亦成了商的臣属,或不时向商朝廷送诣各种贡物,而商王也对周族邦表现出某种关心,卜辞有“周方弗其有祸”,即是其例。这种臣属关系,一直维持到商朝末年。

武丁时期,商朝的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据甲骨文记载,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粪肥田促进增产,并继续实行“协田”,即集体耕作。武丁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殷王朝国势日益强盛,商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最早使用的货币是牲畜,到商代开始用贝币。贝是生长在南太平洋温暖海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的外壳,质地坚硬,外表光洁,而且有美丽的花纹。贝通过产品的交换运输到商朝后,很受人们的喜爱,加上便于携带,易于收藏,因此很快成了当时流通的货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将贝中间磨出一个小孔,用绳子串起来,以后每串贝的数目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个货币单位“朋”,每朋贝为十枚。

在殷都,以庙宇广场为中心,有着热闹的集市。种田的带着粮食和蔬菜,牧民们赶着牛、羊,手工业人员带着青铜器和陶器等,前来进行交换。殷王朝诸侯国和边境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商人,也常常带着各地的土特产,赶来参加交换和贸易。殷人也经常到外地进行贸易。殷人的商船常常装载着青铜器制品和各种陶器、布帛、酒类等到南方各地销售,换回贝和龟,以及锡矿石等当地的产品。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不少器物上有这样的纹饰:下面是一只船,船后立着一个人在划水,船头立着一个人,肩上搭着货贝。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外开拓的艰辛。当时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人们相见时总要首先询问“它”或者“不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虫或蛇,一个是肉团或肉疱。当时人烟稀少,草木丛生,虫蛇蚊虻成群。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踩着虫蛇,或被叮咬,被叮咬后会长出又痛又痒的疮疱。尤其那些披荆斩棘、外出经商的人,更是吃尽了虫蛇蚊虻的苦头。因此,人们对于虫蛇、蚊虻是非常害怕的。于是,人们见面的时候,首先就互相关心地询问“它”或者“不它?”也就是踩着虫蛇了吗?被蚊虻叮咬了吗?时间长了,逐渐形成了人们见面互相问候的用语。

在政治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上,武丁时期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武丁很重视教育和尊重老人。这一时期在殷都建立了大学。殷代设立各类学校,具备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意思主要说是夏、商、周三代都设立了学校,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在谈到教和学互相促进时,大臣傅说说过,教别人,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经常想着学习,就能够增进德行。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当时教育思想的反映。殷商时期人们还很注意养老。如《礼记·王制》说:“凡是养老的礼仪,殷人用的是食礼。”养老是一种礼仪,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礼仪诱导人们尊重和孝敬老人。举行养老礼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殷人穿缟衣(白布深衣)而举行养老礼。殷人在右学(大学)为国老举行养老礼,在左学(小学)为庶老举行养老礼。

武丁在位长达59年,通过长期不懈的治理及对外征服,他统治下的商朝的势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商王,可以说是商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殷人尊他为“高宗”,后人亦常称之为“圣贤之君”,赞扬他使商朝获得了“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