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争霸那些事儿
32415800000035

第35章 无力回天,蜀汉灭亡

姜维北伐失败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辅政。在蒋琬执政的十二年中(234—246年),蜀汉没有大举北伐。蒋琬虽有自汉中乘汉水东下袭击曹魏的打算,但由于朝野间的议论,认为汉水浅急,如果出兵不能取胜,撤退时就会遇到困难,怕重蹈猇亭之败的覆辙,因此没有进军。蒋琬执政的后几年,得病甚重,江夏人费祎担任大将军,掌管军政。公元244年(魏正始五年、蜀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亲自率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道攻入汉中。蜀军屯据汉中的兴势山,设疑待敌,费祎又率兵增援,曹爽知道不易取胜,仓皇退军。蒋琬死,费祎秉政。蒋琬、费祎主政期间,力求维护蜀汉内部稳定,继续与孙吴保持和好关系,对曹魏也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

费祎执政时,卫将军、录尚书事姜维(202—264年)屡欲从陇右大举进攻曹魏,费祎加以劝阻说:“吾等不如丞相(即诸葛亮)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公元253年,费祎为魏降人所刺杀。费祎死后,姜维不久升任大将军,蜀汉的兵权,从此落到姜维的手中。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原为州、郡吏。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军向祁山,天水太守马遵惶惧逃走,保守上邽。姜维等闻讯,追赶太守,太守关闭城门不纳。维等还冀,亦遭拒绝。于是维等乃降于诸葛亮。诸葛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次年,维再出陇西,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延熙十八年(255年),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经退守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退之。

延熙十九年(256年),维升任大将军,更整饬人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于上邽。济失期不至,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士兵星散,死者甚众。众庶因此怨望,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安。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关中兵部分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岺(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五十里)。时长城(在沈岺北)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闻维将至,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皆屯守长城。维数挑战,望、艾不出。

蜀景耀元年(258年),维闻诸葛诞败,乃还成都。北伐失败。

姜维屡次北伐,但在诸葛亮、蒋琬、费神等去世后的蜀汉政权中,姜维孤立无援。而且,自公元258年(蜀景耀元年)以后,蜀汉政权开始受到刘禅所宠信的宦官黄皓的操纵,黄皓屡次排挤姜维,也使得姜维腹背受敌,前瞻后顾,难以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姜维连年出征,由于蜀汉政权内部矛盾逐渐激化,不像诸葛亮秉政时期那样,后方能足食足兵,支援前方,蜀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所以姜维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攻魏前,蜀右车骑将廖化曾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姜维也看到这种局面,于是改为守势,不再主动攻魏。

由于豪族的兼并和连年的战争,蜀汉所控制的户数与人口数大大下降,当时全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可是“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九个人负担一个“战士”,七家民户养活一个“吏”。东吴孙休时派往蜀汉去的使臣薛翊曾说过:“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蜀汉人民所受剥削的苛重是可以想见的,这个政权也就不是凭姜维一人之力所能够维持下去的。

公元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统率大军共十八万人分道伐蜀。钟会由斜谷入汉中。姜维退守剑阁。

汉中易主

蜀汉后主刘禅,身边始终有奸佞小人。尚书令陈祗,以巧佞得宠。姜维的职位虽然高于陈祗,但长年不在成都,朝中事为陈祗把持。中常侍黄皓肆意用事,仆射董厥、尚书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均无法矫正,即使后来他们分别升迁为辅国大将军、都护卫将军,依然对黄皓及其所作所为无可奈何。后主之弟甘陵王刘永憎恶黄皓,黄皓以谗言谮毁,致使刘永十年不得朝见。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企图以阎宇代替姜维。姜维闻知后,对后主说:“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后主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知黄皓枝附叶连,恐于失言,便逊辞出宫。后主敕令黄皓到姜维处陈谢,姜维益发疑瞑,返回洮阳,种麦沓中,不敢再到成都。

姜维离开成都到沓中,脑子里只剩下北伐。右车骑将军廖化质问道:“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小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

此时,蜀汉的兵力是:实见精兵,蜀汉一共只有六万人左右;外加负责地方保安的郡兵,蜀汉后期有汉中、武都、阴平、巴、巴东、巴西、汶山、梓潼、广汉、东广汉、蜀、汉嘉、犍为、江阳、越膂、朱提、掸柯、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等二十一郡,每郡五百人,计一万余人。六万精兵中,成都五千人是必不可少的,永安至江州警戒吴国的大约五千人,汉中守军一万人,姜维可以带上出征的大约四万人,外加四万运粮夫役——当年诸葛亮所称八万即此种算法。无战事时,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应各督一万精兵分驻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姜维身边兵力有限(约两万精兵),所以每次出征,姜维都要带上他们。

姜维可以带四万人出征,汉中一万守军,对付魏国的兵力合起来五万人,与司马昭估计其当面之敌数相吻合。

邓艾认为蜀汉军事力量比较强,汉中易守难攻,因此反对大举伐蜀。司马昭遣主簿师纂前去劝喻,主要内容应该是,汉中守军数量有限,只要邓艾等人能把姜维牵制在沓中,是有可能拿下汉中的,不妨一试。邓艾遂同意伐蜀,并开始积极准备。

钟会是魏国中一贯鼓吹伐蜀的人,夏侯霸投蜀时,已经将这一情况告诉蜀中人士。所以,钟会坐镇关中引起了姜维的警觉。姜维上表给蜀汉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然而,黄皓信鬼巫,卜算后竟然说,敌不自致。后主遂把姜维的表放置在一旁,群臣都不知道。

魏景元四年即蜀汉景耀六年(263年)秋八月,司马昭在洛阳大赉将士,誓师伐蜀。将军邓敦说蜀汉未可伐,司马昭斩之。这次魏国出动十余万大军及大量夫役。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督兵三万,自狄道向甘松(今甘肃省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负责牵制、连赘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兵三万,自祁山进攻武街桥头(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威胁姜维的后路。钟会督诸军,计精兵五六万人(系从冀州、幽州经洛阳调集来的战略预备队),运粮夫役五六万人,共十余万人,从关中分别取道斜谷、骆谷、子午谷,对汉中实施向心突击。以廷尉卫瑾持节监钟会、邓艾军事,行镇西将军司。

直到魏军开始动员、集结,蜀汉才匆忙应对。

钟会大军出发后,由牙门将许仪(许褚之子)在前边修路。因为马蹄踏破木板陷足桥上,钟会将许仪斩首,诸军闻知,无不震竦。自关中出发取道子午谷、骆谷的诸军进展非常顺利,迅速冲入汉中盆地,钟会亲自带兵向阳平关,并遣人去祭诸葛亮墓。

当时,由于诸葛绪兵向武都郡,张翼率军过了马鸣阁后,在关城(今陕西省略阳县南)留驻月余,观察诸葛绪的动向,所以阳平关兵力空虚。其实,大可不必留驻关城,诸葛绪并非有魄力之辈,而姜维已有廖化充后盾,张翼直接进驻阳平关是当务之急。张翼过于谨慎,缺乏决断力,直接导致汉中的防御迅速崩溃。魏护军胡烈等穿过斜谷进至阳平关城下。阳平关蜀汉守军太少,力不能支,蜀将傅俭战死,蒋舒投降,城池遂陷落。

关于傅俭、蒋舒,以往史录一褒一贬,为褒而贬,不甚符合战争实际情况。首先,由于张翼的迟疑,使阳平关兵力过于薄弱,禁不住胡烈猛攻。所以,比较合情合理的情况应当是,在关城即将失守之际,傅俭出城冒阵而死,光扬了其父傅肜的忠烈。然后蒋舒以计穷而降。蒋舒投降,似乎并非故意(不可比拟马超与杨阜故事,关内各级军官不可能与其同谋叛变),而是出于无奈。不过不肯死节,未与至关重要的阳平关共存亡,是其耻辱。

攻克阳平关,魏军尽得关上库藏积谷。在汉中平原的钟会,闻关口已下,知道汉、乐二城已是死棋,遂立即率军长驱而前,直扑剑阁。至此,汉中易主。

刘禅丧国

刘备去世后,长子刘禅(字公嗣,乳名阿斗),于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刘禅懦弱无能,加上登基时年纪还小,所以将国家所有事务全部交给诸葛亮、蒋琬、费袆等人全权处理。诸葛亮在世时,刘禅谨记刘备遗训,奉之如父,所以不敢胡来。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开始胡作非为,更加昏聩腐败,贪享安逸,不理政事,宦官黄皓就趁机得到刘禅的宠信而执掌了大权。黄皓残害贤臣名将,大臣姜维为了自保,只得离开成都。这时,蜀国已是人才尽失,朝廷又不招纳贤士,国内混乱不堪,因此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263年,蜀国国内空虚,魏国趁机兴兵讨伐,大将邓艾沿途屡战屡胜,接连占领了江油和绵竹,迫近成都。危急时刻,为了能够活命,刘禅竟献出了玉玺,率领群臣归降了魏国,就这样拱手把蜀汉送给了魏国。

蜀汉政权覆灭后,后主刘禅暂时还留守成都。之后,魏将钟会和假意投降他的姜维策动政变,想在成都自立,但未成功。生性多疑的司马昭当时执掌魏国大权,他从中得到警示,觉得让刘禅留守成都不是上策,如此可能后患无穷,因此就命人将刘禅“请”到了洛阳。

后来司马昭以魏元帝之名封刘禅为安乐公。刘禅原本胆战心惊,害怕去了洛阳就会丢掉性命,可出乎意料的是,司马昭不仅没有处斩他,还赏赐了宅院和薪俸,并拨了一些奴仆给他,接着又封刘氏子孙和蜀汉旧臣五十多人为侯。此后刘禅就安心了,并非常感激司马昭和魏帝,从此长住洛阳。事实上,司马昭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拉拢人心,故意做给天下百姓看,好让人们都知道自己的善举,借此稳固蜀汉的局势。

为了试探刘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和蜀汉旧臣。席间,司马昭特意让一些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歌女们翩翩起舞,这勾起了很多蜀汉旧臣的思乡之情,思乡之心和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相继落泪。可刘禅却陶醉其中,还不停评说谁唱得好,谁跳得好,兴起时,甚至会手打节拍,跟着哼唱。蜀汉旧臣见他这个样子,都非常痛心和无奈。司马昭静观眼前这一切,并问刘禅:“您到洛阳很长时间了,不想念蜀国吗?”刘禅毫不在意地答道:“这里很好,我很愉快,根本就不会想念蜀国。”司马昭听完,心里暗想,没想到刘禅这位亡国之君竟然丝毫不思念故土。宴席结束后,司马昭对自己的亲信慨叹道:“之前听说刘禅昏庸腐败,没想到他竟如此没有志向。就算诸葛亮活到这个时候,怕也不能挽救蜀汉政权了。”

蜀汉群臣对后主刘禅这种窝囊的表现感到痛心和不满。邰正向刘禅说道:“您是高祖之后、先帝之子,尽管蜀汉灭亡了,我们这些人要依附于别人,可也不能遭人嘲笑。要是司马昭再问您想不想念故国,您就含泪说:‘蜀地还有先人的陵墓,尽管我无法去拜祭,可我时时都在想念着他们。’您在说这话时一定要表示出很哀伤的样子。”刘禅听后,就点头答应。

有一次,司马昭又问刘禅:“您在这里住得惯吗?想念故国吗?”刘禅记起了邰正的教导,就照着他的话说了一遍。虽然他竭力想表现出很悲痛的表情,可怎么也流不出泪来,于是就紧闭双目想挤出眼泪。司马昭见他样子很怪异,早已猜出了个大概,因此就笑着说道:“您这语气和神情好像邰正。”刘禅听完这话,立即睁开双眼,惊异地问道:“您如何知道的?我就是照他说的做的呀!”刘禅说完,司马昭和随从们都不禁笑了起来。

司马昭认定刘禅是个昏聩无能之人,根本不会威胁到自己,所以不再提防他。刘禅为此而幸免一死,长居洛阳寿终正寝。而蜀国也就在他手里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