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32434200000017

第17章 你会读书吗——贫者因书而富,贵者因书而裕(3)

当其他国家还是在国王和皇帝统治下的时候,美国人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政体——联邦共和制。所谓联邦是指国家权力由各个州分享并共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说它共和,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被统治的人民一致赞同的基础上并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发挥其职能。

尽管重要细节的形式各不相同,目的只有一个,告诉你有关中心内容更多的细小情节。如果你记住这一点,就能避免把具体细节与中心内容混淆起来。记住,中心内容就是两个段落的大意;一个重要细节就是有关中心内容的一个事实。

在阅读中寻找重要细节时,注意下列几点:

(1)找出段落的要点。

(2)找出解释、例证和详述中心内容的细节。

(3)只选出那些与中心内容紧密相关的细节,忽略那些不太重要的细节。

一篇读物的中心思想与一个段落的中心内容十分相似。中心思想是指蕴含在比段落长的阅读材料,如一个章节或一篇文章内的中心意思。两者都表达了阅读材料的主要思想和目的。但是,其间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区别:一、中心思想包括所有的要点,并把这些要点总结成一个总的意义;二、中心思想必须由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组合归纳出来。

为了归纳中心思想,你必须仔细阅读组成整篇阅读材料的各个段落,然后你得确定各段的要点。最后,在你头脑中把所有的要点组合起来,归纳出这篇读物的唯一的中心思想,然后核对一下你所归纳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确,这要回过头去仔细检查各个要点,看看是否每个要点的意义都包括在中心思想之中。

当进行归纳中心思想的阅读时,要遵照下列要求:

(1)找出各段的要点。

(2)综合各要点写出中心思想。

(3)检查一下,看看全文中心思想是否包括各段要点的意义。

书的类型不同,选择读书方法也不同

由于书刊文献的类型、性质、内容、写法等不同,读者的需求状况不一,因此不可能用等量齐观、一种方法的统一的模式去阅读,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具体来说,对那些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书籍要逐章逐节认真地精读细看;而工具书、资料书只是当工作需要时才进行翻阅和查找。从读者的需要来说,读书的宽窄深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各种人对各类书刊的读书目的、要求、深度、广度等都各有差异。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这就要求我们对图书进行分类,加以区别对待。

1.将翻译书籍转移到本土社会背景后再读。

外国的生活习惯、社会背景跟国人完全不同,二者很难融合成为一体,这就是即使外表看起来新奇有趣的外文书籍,也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一大理由。加上人名、地名的难记,这种麻烦或许也是理由之一。的确,荧光屏上男女主角的名字,常常念起来拗口得像是咬到舌头似的,光是这点就足以引起抗拒心理了。

出于某些需要,我们要看一些翻译书籍。但由于外国的生活习惯、社会背景跟国人完全不同,所以原作者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会有很大差异,这就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很大困难,加上本国文字和外文文法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隔阂,若是按照原文直接翻译,往往有以词害意、不能完全表达原意的缺点产生。

那些由本国文字和外国文法上的差异而产生的难题,如能参考原文来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而人名、地名直译的麻烦,可以换成我们熟悉的本国名称,就可以使内容比较容易了解。

读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获得,只要能正确地抓住重要知识,至于不取原文,而以自己觉得习惯的名称来替换,视情况而将它忽略过去,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枯燥无味的专业书籍,可用看小说的方式阅读。

对于晦涩的专业书籍,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那就是将文章的内容,全部替换成自己的情况,也就是将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

比如在看一本民法书,有这么一篇文章:某甲以某乙所持有的土地及房子为抵押,借50万给某乙。后来,某乙又将抵押物的土地及房子卖给某丙,某丙又将这幢房子租给了某丁,并且签有契约。因某乙不还债,某甲只有决定强制索还……

此时,不妨将某甲用自己来替换,某乙用亲友N君代替,某丙用女朋友P小姐替换等等,将背景移到自己身边,就能抓住文章的内容了。

“自己借50万给N君,因N君未依期限还债,所以想拍卖充当抵押品的土地及房子以收回债款。但是,这件事关系到房子的新所有人P小姐,以及与P小姐签有租约、住在这幢房子的人,错综复杂……能够如自己所愿顺利办好这件事吗?”

将书中案例用自己周围的人物替换后,再考虑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相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使再复杂、难理解的文章,由于将它当成和自己有关的事来处理,所以,脑子里对整件事的掌握就变得容易了。

处理这种状况时,光是凭严肃的理论解释是行不通的,有时候要运用联想力,尽量以本身的心境进入状态,必然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比如,将自己化身为书中主人公,自然会将感情融入书中,这样对阅读就会愈来愈有兴趣了。

以小说为例,应该可以马上了解。不管是冒险小说也好,爱情小说也好,我们若能将自己的感情投入书中主角的世界里,由于自己和主人翁的角色重叠,所以能够很快地融入故事里。当主人翁在千钧一发危急之际,我们会捏一把冷汗,担心得心里怦怦直跳。正因读书的感情能完全投入,所以小说才会那么令人迷恋。

读专业书籍也是一样的情形,若将自己当成主人翁的话,便能感受到它的真实性。原来如此呀!令人安心愉快;怎么会这样呢?令人灰心沮丧……这些都是投入感情来读书的自然反应。如此一来,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引起读书的兴趣,并积极地投入到书的世界中乐而忘返了。

一旦有了兴趣,无需再强调读书的速度,也会突然地变得突飞猛进。因为有一股渴望的率引,你会变得想很快地往下读,想知道后面剧情到底有些什么发展,很自然地,你翻书的速度会逐渐加快。

总之,迅速理解书中内容的最大秘诀,在于要对书的内容产生兴趣,至少也要觉得它很有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和想了解的知识融为一体。

“SQ3R”五步读书法

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五步,即S—Q—R—R—R。

1.概览材料,获得大体印象。

第一步:Survey,也就是通过阅读要学习的材料的部分章节。比如章节要点、概要、学习目的列表、序言、结语等,对整个资料做个概览,来获得对整个材料的总体的把握。

概览阶段可以在多个不同的阅读层次上使用,比如可以用在整本书或整章或一章中的一节。阅读整本书有时候称之为总览,阅读一章有时候称为预览或者称概览。我们这里统称为概览,如果是浏览一本百科全书或杂志中的一篇文章道理也是一样的。

(1)开始浏览一章(或一节)时,应注意要读的那一章是怎样与全书的整个主题相配合的。例如,它是不是整本书中跟其他几章相提并论的主题中的一个?它是不是为以后几章提供一个背景知识?它是不是对前面几章介绍过的知识作进一步的阐述?

(2)翻看一下这一章有多少页码,对阅读这一章一共所需的时间作大致的估计,决定在这一章上花多少时间。

(3)注意一下这一章分成几个主要部分或者几个论题,决定你眼下打算读多少内容,是把整章的主要观点都了解呢,还是完整地先读完第一节?

(4)研究一下章名,把章的名称转换成问题形式,考虑一下:

——这个题目谈的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

(5)阅读本章第一页主要标题和次标题,这些标题会告诉学习者一些有关本章的关键词、重要观点以及它们是如何组织安排的,然后把主要的小标题转换成问题。

(6)阅读一下引言和小结(或者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如果章的末尾附有一些思考题,也读一读。

(7)把标有黑体字或斜体字的句子、短语或词汇也读一读。

(8)看看使用了哪些直观的呈现方法,例如,图表、图片、曲线等等,读一读这些图表的标题。

(9)如果有必要,再对所需花费的时间或打算阅读的数量作进一步估计。

(10)停下来想一下在浏览阶段提出的各种问题。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第二步:Question,问题。在正式开始详细阅读资料片断之前,要有明确而简洁的问题,最好是写下来。这个步骤,能够帮助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集中于章节的关键部分,当然仅有问题还不够,最好是还能同时刨根问底。

提问阶段有三类基本的问题。由这些基本问题再引出其他所有的具体问题。

第一类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例如:

章名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已经掌握了有关这方面的什么信息?

主标题和次标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或者这一章有哪些关键词)?

主标题和章名的关系如何?

主标题和次标题的关系如何?

我以前在哪里听到过这种观点或这种词汇呢?

这个观点(词汇)是不是同以前其他学科中的某一观点相像?

哪一小节对我来说最难(或花费最多时间)?

考虑到我已经知道的东西,我现在有多大可能合理达到目的?

第二类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什么?

例如:

他想回答的可能是什么问题?

我能否预测他将提供的一些事实、观点或例子?

他将告诉我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作者将如何证明他的看法?

他能通过举例来证实他的观点吗?

作者的观点与我的老师讲课的观点一致吗?哪一个更合理些?

对于今天我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概念作者是否解释清楚了?

第三类问题:我想要得到什么?

例如:

教师在讲课中已经作过哪些指导?

我的目的是:(1)获得理解下一次讲课的背景(经历)?(2)在这本书归还图书馆之前做些笔记以供复习时用?(3)准备下一次考试?(4)记住某一部分所有内容?(5)为一篇论文作业搜寻材料?

这一章结束还有哪些问题?

在读完这一章我该知道些什么或能做什么?

3.带着审判眼光阅读材料。

第三步,Read,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积极而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阅读。第二步不是准备了些问题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自己试着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紧随而来,不用担心,这可是好现象。学习者可以细想所阅读材料的含义,思考可能的例外和矛盾之处,检验书中的假定等等。

阅读阶段是SQ3R或其他所有方法的中间阶段。如果没有浏览和提问阶段的准备就去阅读,常常会得不到透彻的理解或者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导致不必要的重读。如果没有复述和复习阶段,那么阅读过的大部分内容到了第二天就会遗忘。阅读阶段同其他阶段结合起来是可以重复进行的。为了达到理解的水平,经常有必要这样做。

(1)进行必要的快速阅读训练。

3分钟~5分钟的快速阅读训练将提高阅读理解率及鼓励运用右脑。在练习中学习者将无意识地吸收大量的内容以至在实际阅读中理解更迅速。

(2)再回过头来开始阅读一章或一节,利用直观信息,用学习者感到轻松而又稍快的速度来理解内容。

(3)在阅读中要设法回答那些在浏览和提问阶段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想方设法寻找能帮助回答主要问题的关键段落。

注意细节是如何同要点发生联系的,是通过推理、举例还是通过再细分成更小的部分。

注意那些表示转折的关键词,如“另一方面”、“第二点是”、“另一个理由”等等。

尤其要注意斜体字、黑体字及短语。

(4)在第一次阅读时,不要停下来重读那些难懂的段落或仔细琢磨那些不认识的字,或者再回过头去找那些遗漏的细节。要直接读下去,相当快地读,直到结束为止。

(5)读完了第一遍后,就随即进入复述阶段。通过复述能告诉自己这一部分是不是需要全部重新阅读一遍。如果需要重新阅读,那就需要寻找另外的时间(第二次时间)。

在此一定要注意:

(1)在时间限定的情况下,较快地把内容读两三遍,总是比慢吞吞地读一遍更有效。在重复阅读时,学习者会强化第一次阅读中注意到的东西,并且可以将细节纳入已经得到的整体框架中,因而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更好。

(2)跳过特别难懂的地方或死盯着它非弄懂不可,前者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继续读下去能够降低紧张感,焦急忧虑只能使事情更糟。

大脑有机会无意识地思考这些疑难之处。正像有时候我们在考试时也会有这种情况,有些问题想不出或回答不上来,事后发现完全是懂的。

当学习者再回过头时,会有另外一些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这个难点。大脑有一种自动化的机制来填补空隙,这种上下文背景对阅读通常是有帮助的。

(3)当学习者碰到某些细节或段落里的主要概念,有助于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画重点、做眉批或用荧光笔做记号以加强印象。

以下是画重点的原则:

读完一个段落后再画重点。假如边读边画重点,会发现有些重点其实并不重要。

不要画太多重点。在书上画太多重点,反而看不出重点所在。原则上每页所画的重点不能超过该页信息的20%。

画重点有助于做读书笔记。

用双线、曲线或黄色荧光笔把最主要的概念画出来,每段只画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并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数段,可用1、2、3等数字加以标示,以利记忆。

用单线画重要细节。通常每段不要画两个以上的重要细节,而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

对于最重要的概念可在书中空白处用加以标示,以利于复习。

重要的学术名词的定义可用圆圈注记。

重要的细节如举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可在书中边缘处用“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字词加以注记,以利查考。

4.复述材料,检验阅读的效果。

第四步,Recite,叙述、详述。在这一步,可以给自己或者学习伙伴重述或者解释一下所阅读的材料,也可以回答自己早些时候提出的各类问题,最好是大声地说出。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和同伴交流材料,或是自己大声地复述出来。

这一阶段在其他学习方法中称为背诵(记录、总结或测验)。它们都同复述有关——从头至尾温习一遍刚刚读过或学到过的东西,通过口头复述、以某种方式记笔记或通过回答问题来做小结。

没有复述这一阶段,在一两天时间内,学习者会忘记读过的80%的内容。只有借助立即复述,才可能记住80%或更多。

(1)合拢书本(或放在一边)。在某些学科,尤其是理科,当你要证明自己理解和记住了什么,在学习中,可能会有一半的时间要合拢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