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32505300000021

第21章 平人氣象論篇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平人,謂氣侯平調之人也。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經脈一周於身几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日平人。

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呼吸脈各一動,準候喊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八丈一尺,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從此可知。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日痺。

呼吸脈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几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著矣。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為溫,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脈要精微論》曰:中#1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痛痺。躁,謂煩躁。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2脈澀日痺一句,下文亦重。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日死。

呼吸脈各四動,準候過平人之倍,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三十二丈四尺,況其以上耶。《脈法》曰:脈四至日脫精,五至日死。然四至以上,亦近五至也,故死矣。然脈絕不至,天真之氣已無,乍數乍疏,胃穀之精亦斯#3,此皆死之侯。是以下文日。新校正云:按別本斯一作敗。

平人之常氣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常平之氣,胃海致之。《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逆,謂反平人之候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日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言微似弦,不謂微而弦也。鈞及奧弱、毛、石義并同。

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無胃日死,

謂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也。

胃而有毛日秋病,

毛,秋脈,金氣也。

毛甚日今病。

木受金邪故今病。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象陽氣之散發,故藏真散也。《藏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取其順氣。

夏胃微鉤日平,鉤多胃少日心病,但鉤無胃日死,

謂前曲後居,如操帶鈞也。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冬脈,水氣也。

石甚日今病。

火被水侵,故今病。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象陽氣之炎盛也。《藏氣法時論》曰:心欲奧,急食鹹以更之。取其順氣。

長夏胃微奕弱日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日死,

謂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

奧弱有石曰冬病,

石,冬脈,水氣也。次其勝剋,石當為弦,長夏土絕,故云石也。

弱甚日今病。

弱甚為土氣不足,故今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弱作石。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以含藏水穀,故藏真濡也。

秋胃微毛白平,毛多胃少日肺病,但毛無胃日死,

謂如物之浮,如風吹毛也。

毛而有弦日春病,

弦,春脈,木氣也。次其乘克,弦當為鈞,金氣逼肝則脈弦來見,故不鈞而反弦也。

弦甚曰今病。

木氣逆來乘金,則今病。

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肺處上焦,故藏真高也。《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與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以其自肺宣布,故云以行榮衛陰陽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實一作寶。

冬胃微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腎病,但石無胃日死,

謂如奪索,辟辟如彈石也。

石而有鉤日夏病,

鈞,夏脈,火兼土氣也。次其乘剋,鈞當云弱,土王長夏,不見正形,故石而有鈞,兼其土也。

鉤甚日今病。

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腎居下焦,故云藏真下也。腎化骨髓,故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日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宗,尊也,主也,謂十二經脈之尊主也。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者,自鬲而出於乳下,乃絡肺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絕,謂暫斷絕也。

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脈動狀也。中,謂腹中也。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泄,謂發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十一字。《甲乙經》亦無。詳上下文義,多此十一字,當去。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陘痛。

短為陽氣不及,故病於頭。長為陰氣太過,故病於足。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陽盛於上,故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日病在外。

況堅為陰,故病在中。浮盛為陽,故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痕少腹痛。沉為寒,弱為熱,故日寒熱也。又沉為陰盛,弱為陽餘,餘盛相薄,正當寒熱,不當為疝痕而少腹痛,應古之錯簡爾。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此十五字,況下文已有寸口脈況而喘,日寒熱。脈急者,日疝痕少腹痛。此文衍,當去。

寸口脈沉而橫,日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亦陰氣內結也。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喘為陽吸,沉為陰爭,爭吸相薄,故寒熱也。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盛滑為陽,小實為陰,陰病病在內,陽病病在外。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

小為氣虛,澀為無血,血氣虛弱,故云久遠之病也。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滑浮為陽足,脈疾為氣全,陽足氣全,故云新淺之病也。

脈急者,曰疝痕少腹痛。

此覆前疝痕少腹痛之脈也。言沉弱不叉為疝痕,沉急乃與診相應。

脈滑曰風。脈澀曰痺。

滑為陽,陽受病則為風。澀為陰,陰受病則為痺。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日脹。

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陽盛於中,故脈滑緩。寒氣否滿,故脈盛緊也。盛緊,盛滿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反謂之逆。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問藏,日難已。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氣不相應故難已也。

臂多青脈,曰脫血。

血少脈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脈色青也。

尺脈緩澀,謂之解傳。

尺為陰部,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熱而無血,故解傳,而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俘不可名J謂之解佈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侯腎,尺裹以侯腹中。則腹腎主尺之義也。俘,音能,困弱也。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臥久傷氣,氣傷則詠診應微,今脈盛而不微,則血去而氣無所主乃爾。盛,謂數急而大鼓也。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榮血內涸,脈滑為陽氣內餘,血涸而陽氣尚餘,多汗而脈乃如#4是也。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主下焦,診應腸腹,故膚寒脈細,泄利乃然。《脈法》曰:陰微即下。言尺氣虛少。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謂下焦中也。

肝見庚辛死,

庚辛為金,伐肝木也。

心見壬癸死,

壬癸為水,滅心火也。

脾見甲乙死,

甲乙為木,剋脾土也。

肺見丙丁死,

丙丁為火,鑠肺金也。

腎見戊己死,

戊己為土,刑腎水也。

是謂真藏見皆死。

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論》中真藏脈見者勝死也。尺粗而藏見亦然。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水氣上溢,則肺被熱需,陽氣上逆,故頸脈盛鼓而咳喘也。頸脈,謂耳下及結喉傍人迎脈也。

目裏微腫如外蠶起之狀,曰水。

《評熱病論》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腫也。

溺黃赤安外者,黃疸。

疸,勞也。腎勞胞熱,故溺黃赤也。《正理論》曰:謂之勞瘴,以女勞得之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以疸為勞義非,若謂女勞得疸則可,若以疸為勞則非也。

已食如饑者,胃疸。

是則胃熱也,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饑也。

面腫曰風。

加之面腫,則胄風之診也。何者?胃陽明脈,起於鼻,交類中,下循鼻外故爾。

足經腫日水。

是謂下焦有水也。腎少陰脈,出於足心,上循經過陰股,從腎上貫肝鬲,故下焦有水,足經腫也。

目黃者,日黃疸。

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熱上墦,故目黃也。《靈樞經》曰:目黃者病在胸。

婦人手少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陰。

脈動甚者,任子也。

手少陰脈,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靈樞經》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云: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此之謂也。動謂動脈也。動脈者,大如豆,厥厥動搖也。《正理論》曰:脈陰陽相薄,名日動也。又《經脈別論》曰:陰薄陽別,謂之有子。新校正云:按《經脈別論》中無此文。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注瘦作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春夏脈瘦,謂況細也。秋冬浮大,不應時也。大法,春夏當浮大而反沉細,秋冬當況細而反浮大,故日不應時也。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風作病。

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篇注作泄而脈大,脫#5血而脈實。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作脈實堅病在外。

脈澀堅者,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作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風熱當脈躁而反靜,泄而脫血當脈虛而反實,邪氣在內當脈實而反虛,病氣在外當脈虛滑而反堅澀,故皆難治也。

命曰反四時也。

皆反四時之氣,乃如是矣。新校正云:詳命日反四時也此六字,應古錯簡,當去。自前未有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與後《玉機真藏論》文相重。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不弦不石,皆謂不微似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氣盛故能爾。新校正云:按《淪鵲陰陽脈法》云: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呂廣云: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大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

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以氣有暢未暢者也。新校正云:按《扁鵲陰陽脈法》云: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搖動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呂廣云: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故其脈來進退無常。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穀氣滿盛故也。新校正云:詳無三陰脈,應古文闕也。按《難經》云: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繁細而微;厥陰之至,況短以敦。呂廣云: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放其脈來浮大而短。《扁鵲陰陽脈法》云:少陰之脈緊細,動搖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6王;太陰之脈,緊細以長,乘於筋上,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牙,日心平,

言脈滿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吁,珠之類也。

夏以胃氣為本。

脈有胃氣,則累累而微似連珠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日心病。

曲,謂中手而偃曲也。新校正云:詳越人云: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日腎病。與《素問》異。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日心死。

居,不動也。操,執持也。鈞,謂革帶之鈞。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日肺平,

浮薄而虛者也。新校正云:詳越人云:厭厭聶聶,如循檢莢,日春平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日秋平詠。與《素問#7》之說不同。張仲景云:秋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日陽結,春脈聶聶如吹榆莢者,名日數。恐越人之說誤也。

秋以胃氣為本。

脈有胃氣,則微似檢莢之輕虛也。

病肺脈來,不上#8不下,如循鸚羽,日肺病。

謂中央堅而兩傍虛。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日肺死。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風吹毛紛紛然也。新校正云:詳越人云: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平肝脈來,奕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日肝平,

如竿末梢,言長奧也。

春以胃氣為本。

脈有胃氣,乃長奧如竿之末梢矣。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日肝病。

長而不奧,故若循竿。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日肝死。

勁謂勁強,急#9之甚也。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鸚踐地,曰脾#10平,

言脈來動數相離,緩急和而調。

長夏以胃氣為本。

胃少則脈實數。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鸚舉足,曰脾病。

胃少故脈實急矣。舉足謂如鷂走之舉足也。新校正云:詳越人以為心病。

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

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如鷂之喙也。

如烏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

烏喙烏距,言銳堅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謂平至不鼓。屋漏,謂時動復住。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日腎平,

謂如心脈而鈞,按之小堅爾。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其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日平。呂廣云:上大者足太陽,下兌者足少陰,陰陽得所為胃氣強,故謂之平。雀喙者,本大而末兌也。

冬以胃氣為本。

胃少,則不按.亦堅也。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堅,明按之則尤甚也。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日腎死。

發如奪索,猶蛇之走。辟辟如彈石,言促又堅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四竟

#1中:顧本『中』下有『惡』字。

#2無:原作『云』,據顧本改。

#3斯:顧本作『撕』下『斯』字仿此。

#4如:原作『知』,據顧本改。

#5脫:原作『脈』,據顧本改。

#6甲子:此二字原脫,據顧本補。

#7問:原脫,據顧本補。

#8上:原作『止』,據顧本改。

#9急:原脫,據顧本補。

#10脾:原作『肝』,據顧本改。

#11按:原作『安』,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五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