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32505300000028

第28章 寶命全形論篇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以德流,地以氣化,德氣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此之謂也。則假以溫涼寒暑,生長收藏,四時運行而方成立。

君王眾庶,盡欲全形,

貴賤雖殊,然其寶命一矣,故好生惡死者,貴賤之常情也。

形之疾病,莫知#4其情,留淫日探,著於骨髓,心私慮之。

新校正云:按《太素》慮作患。

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虛邪之中人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有形無形,故莫知其情狀也。留而不去,淫衍日深,邪氣襲虛,故著於骨髓。帝矜不度,故請行其針。新校正云:按別本不度作不庶。

岐伯對曰:夫盥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鹹,謂鹽之味苦,浸淫而潤物者也。

夫鹹為苦而生,鹹從水而有水也,潤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水津液潤滲泄焉。几虛中而受物者皆謂之器,其於體外則謂陰囊,其於身中所同則謂膀胱矣。然以病配於五藏,則心氣伏於腎中而不去,乃為是矣。何者?腎象水而味鹹,心合火而味苦,苦流汗液,鹹走胞囊,火為水持,故陰囊之外津潤如汗而滲泄不止也。几鹹之為氣,天陰則潤,在土則浮,在人則囊濕而皮膚剝起。

弦絕者,其音嘶敗;

陰囊津泄#5而脈弦絕者,診當言音嘶嘎,敗易舊聲爾。何者?肝氣傷也,肝氣傷則金本缺,金本缺則肺氣不全,肺主音聲,故言音嘶嘎。嘎,所嫁切。

木敷者,其葉發;

敷,布也。言木氣散布外榮於所部者,其病當發於肺葉之中也。何者?以木氣發散故也。《平人氣象論》曰:藏真散於肝。肝又合木也。

病深者,其聲噦。

噦,謂聲濁惡也。肺藏惡血,故如是。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

府,謂胸也。以肺處胸中故也。壞,謂損壞其府而取病也。《抱朴子》云:仲景開胸以納赤餅。由此則胸可啟之而取病矣。三者,謂脈弦絕,肺葉發,聲濁喊也。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病內潰#6於肺中,故毒藥無治。外不在於經絡,故短針無取。是以絕皮傷肉,乃可攻之。以惡血久與肺氣交爭,故當血見而色黑也。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黃帝所問不相當。別按《太素》云: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喊。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異。三字與此經不同,而注意大異。楊上善注云:言欲知病微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鹹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者,知陳木之已盡。舉此三物衰壞之微,以比。聲喊識病深之侯,人有聲喊同三譬者,是為府壞之候。中府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再詳上善作此等注義,方與黃帝上下問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鹹器津,義雖淵微,至於注弦絕音嘶,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相協,考之不若楊義之得多也。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7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殘,謂殘害,賊,謂損劫。言恐涉於不仁,致嫌於黎庶也。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形假物成,故生於地。命惟天賦,故懸於天。德氣同歸,故謂之人也。《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然德者道之用,氣者生之母也。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怛畜養之,故為父母。《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也。

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知萬物之根本者,天地常育養之,故謂日天之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節,謂節氣。外所以應十二月,內所以主十二經脈也。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寒暑有盛衰之紀,虛實表多少之殊,故人以虛實應天寒暑也。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經,常也。言能常應順天地陰陽之道而修養者,則合四時生長之宜。能知十二節氣之所遷至者,雖聖智亦不欺侮而奉行之也。

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階吟至微,秋毫在目。

存,謂心存。達,謂明達。怯,謂欠怯。吟,謂吟嘆。秋毫在目,言細鈴察也。八動謂八節之風變動。五勝謂五行之氣相勝。立謂當其王時。變謂氣至而變易。知是三者,則應效明著。速猶影響,此自#8神之獨出獨入,亦非鬼靈能召遣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怯,核遮切,謂露齒出氣。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階吟,敢問其方?

請說用針之意。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達,通也。言物類雖不可竭盡而數,要之皆如五行之氣,而有勝負之性分爾。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

言針之道,有若高懸示人,彰布於天下者五矣。而百姓共知餘食,咸棄蔑之,不務於本,而崇乎末,莫知真要,深在其中。所謂五者,次如下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餘#9食作飽食。注云:人愚不解陰陽,不知針之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飲食。楊上善注云:黔首共#10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黔,音鈐。

一日治神,

專精其心,不妄動亂也。所以云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蓋欲調治精神,專其心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為攝養可得長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為神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治神。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也;無休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也。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藏,則壽延遐算也。

二日知養身,

知養己身之法,亦如養人之道矣。《陰陽應象大論》曰:用針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太素》身作形。楊上善云: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以時,有異單豹外凋之害,即內養形也。實慈恕以愛人,和塵勞而不進,有殊張毅高門之傷,即外養形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長壽,此則針布養形之極也。玄元皇帝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詳王氏之注,專治神養身於用針之際,其說甚狹,不若上善之說為優。若叉以此五者解為用針之際,則下文知毒藥為真,王氏亦不專用針為解也。

三曰知毒藥為真,

毒藥攻邪,順宜而用,正真之道,其在玆乎?

四曰制砭石小大,

古者以砭石為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爾。當制其大小者,隨.病所宜而用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饞石,其實一也。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為針,故名之針石,言工鈴砥礪鋒利,制其小大之形,與病相當。黃帝造九針,以代饞石,上古之治者,各隨方所宜,束方之人多癱腫聚結,故砭石生於束方。

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諸陽為府,諸陰為藏,故《血氣形志篇》曰: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氣少#11血,少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太陰多氣少血。是以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精知多少,補寫萬全。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事宜則應者先用。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12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隨應而動,言其效也。若影若響,言其近也。夫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豈復有鬼神之召遣耶?蓋由隨應而動之自得爾。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專其精神,寂無動亂,刺之真要,其在斯焉。

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先定五藏之豚,備循九侯之診,而有太過不及者,然後乃存意於用針之法。

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眾詠,謂七診之豚。眾凶,謂五藏相乘。外內相得,言形氣相得也。無陝形先,言不以己形之衰盛寒溫,料病人之形氣使同於己也。故下文曰:

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玩,謂玩弄,言精熟也。《標本病傳論》曰:饉熟陰陽,無與眾謀。此其類也。新校正云:按此文出《陰陽別論》,此云《標本病傳論》者,誤也。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問不容喧。

人之虛實,非其遠近而有之,蓋由血氣一時之盈縮爾。然其未發,則如雲垂而視之可久;至其發也,則如電滅而指所不及。遲速之殊,有如此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全元起本及《太素》作?。?音舜。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手動用針,心如專務於一事也。《針經》曰:一其形,聽其動靜,而知邪正。此之謂也。針耀而勻,謂針形光冷上下勻平也。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言血氣變化之不可見也。故靜意視息,以義斟酌,觀所調適經脈之變易爾。雖且針下用意精微而測量之,猶不知變易形容誰為其象也。新校正云:按《八正神明論》云: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日觀於冥冥焉。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嗟其已應。言所針得戾#13,如從空中見飛烏之往來,豈復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見經豚盈虛而為信,亦不知其誰之所召遣爾。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血氣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疾。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言血氣既伏如橫弩,起如發機,然其虛實豈留呼而可為準定耶?虛實之形,何如而約之?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言要以氣至有效而為約,不鈴守息數而為定法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無變法而失經氣也。

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言精心專一也。所針經脈,雖深淺不同,然其補寫皆如一,俞之專意,故手如握虎,神不外營焉。新校正云:按《針解論》云: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14,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八竟

#1故:原作『攻』,據顧本改。

#2明:原作『名』,據顧本改。

#3少陽:原作『是傷』,據顧本改。

#4知:原作『之』,據顧本改。

#5泄:原作『液』,據顧本改。

#6潰:原作『遺』,據顧本改。

#7甚:原作『其』,據顧本改。

#8此自:顧本作『皆』。

#9餘:原作『飲』,據顧本改。

#10共:原作『其』,據顧本改。

#11少:顧本作『多』。

#12知:原作『之』,據顧本改。

#13戾:顧本作『失』。

#14者:原作『也』,據額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