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32505300000046

第46章 風論篇(2)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傷,謂人自中之。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問,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勝理開疏則邪風入,風氣入已,玄府閉封,故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也。

風者善行而數變,勝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灑然,寒貌。問,不爽貌。勝理開則風飄揚,故寒。勝理閉則風混亂,故問o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寒風入胃,故食飲衰。熱氣內藏,故消肌肉。寒熱相合,故佚慄而不能食,名日寒熱也。佚慄,卒振寒貌。新校正云:詳佚慄,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經》作解仿。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毗,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陽明者,胃脈也。胃脈起於鼻,交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康,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故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毗也。人肥則腆理密緻,故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勝理開疏,風得外泄,則寒中而泣出也。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問,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腹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肉分之問,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於肉分之間,故氣道澀而不利也。氣道不利,風氣內攻,衛氣相持,故肉憤鎮而瘡出也。瘍,瘡也。若衛氣被風吹之,不得流轉,所在偏併,凝而不行,則肉有不仁之處也。不仁,謂療而不知寒熱痛癢。

癘者,有榮衛熱肘,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此則風入於經脈之中也。榮行脈中,故風入脈中,內攻於血,與榮氣合,合熱而血駙壞也。其氣不清,言潰亂也。然血脈漬亂,榮復挾風,陽脈盡上於頭,鼻為呼吸之所,故鼻柱壞而色惡,皮膚破而漬斕也。《脈要精微論》日:脈風盛為癘。潰,胡對切。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日癘風,或名曰寒熱。

始為寒熱,熱成日癘風。新校正云:按別本成一作盛。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春甲乙木,肝主之;夏丙丁火,心主之;季夏戊己土,脾主之;秋庚辛金,肺主之;冬壬癸水,腎主之。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隨俞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

風府,穴名,正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自風府而上,則腦戶也。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故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毗,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故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也。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熱鬱勝疏,中風汗出,多如液漏,故日漏風。經具名日酒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內耗其精,外開勝理,因內風襲,故日內風。經具名日勞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沐髮中風,舍於頭,故日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餐#18泄。

風在腸中,上需於胃,故食不化而下出焉。養泄者,食不化而出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賽泄者,水穀不分為利。

外在勝理,則為泄風。

風居腆理,則玄府開通,風薄汗泄,故云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長,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致字作故。

帝曰: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診,謂可言之證。能,謂內作病形。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姘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凡內多風氣,則熱有餘,熱則腆理開,故多汗也。風薄於內,故惡風焉。姘,謂薄白色也。肺色白,在變動為咳,主藏氣,風內迫之,故色拼然白,時咳短氣也。晝則陽氣在表,故差。暮則陽氣入裹,風內應之,故甚也。眉上,謂兩眉問之上,闕庭之部,所以外司肺候,故診在焉。白,肺色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焦絕,謂唇焦而文理斷絕也。何者?熱則皮剝故也。風薄於心則神亂,故善怒而嚇人也。心脈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而主舌言不可快也。口唇色赤,赤者,心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嚇字。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僧女子,故病甚則,故診在焉。診在目下,其色青。

肝病在#19心藏無養,心氣虛,故善悲。肝合木,木色蒼,故色微蒼也。肝詠者,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入頑顆,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故啞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也。青,肝色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息墮,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脾脈起於足前廉,上循?骨,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心脈出於手故身體怠墮,四支不欲動,而不嗜食。脾氣合土,主中央,鼻於面部亦居中,故診在焉。黃,脾色也。新校正云:按王注脾風不當引心脈出於手循臂七字,於義無取。脾主四支,脾風則四支不欲動矣。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癮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怡,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囗然,言腫起也。始,黑色也。腎者陰#20也。目下亦陰也。故腎藏受風,則面鹿然而浮腫。腎脈者,起於足下,上循踹內,出膕內康,上股內後廉,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隱曲者,謂隱蔽委曲之處也。腎藏精,外應交接,今藏被風薄,精氣內微,故隱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為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今精不足,則氣內歸精。氣不注皮,故肌皮上黑也。黑。腎色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縝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胃之脈,支別者從頤後下康過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康,下俠齊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裹,至氣街中而合。故頸多汗,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然失衣則外寒而中熱,故腹膜脹。食寒則寒物薄胃而陽不內消,故泄利。胃合脾而主肉,胃氣不足則肉不長,故瘦也。胃中風氣蓄聚,故腹大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食竟取風為胃風。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頭者諸陽之會,風客之則文#21腆疏,故頭面多汗也。夫人陽氣外合於風,故先當風一日則病甚。以先風甚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內,謂室屋之內也。不可以出室屋之內者,以頭痛甚而不喜外風故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肺胃風熱,故不可單衣。勝理開疏,故食則汗出。甚則風薄於肺,故身汗,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也。形勞則喘息,故不能勞事。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漬,謂皮上濕如水漬也,以多汗出故爾。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事。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則亡陽,故寒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風乃內風也。按本論前文先云漏風、內風、首風,次言入中為腸風,在外為泄風。今有泄風,而無內風,孫思邈載內風乃此泄風之狀,故知#22此泄字,內之誤也。

帝曰:善。

#1瘧:原作『壅』,據顧本改。

#2主:顧本作『王』。

#3血:原脫,據顧本補。

#4三:顧本作『一』。

#5云:原脫,據顧本補。

#6內:顧本作『肉』。

#7邸:顧本作『郡』。

#8行:顧本作『衡』。

#9行:顧本作『衡』。

#10視:原作『是』,據顧本改。

#11陽:顧本作『揚』。

#12二:原作『三』,據顧本改。

#13內:顧本作『肉』。

#14髁:原作『踝』,據顧本改。

#15膝:原作『脈』,據顧本改。

#16用:顧本作『同』。

#17也:原作『之』,據顧本改。

#18餐:顧本作『飧一。下注仿此。

#19在:顧本作『則』。

#20者陰:此二字原倒,據顧本乙正。

#21文:顧本作『皮』。

#22知:顧本作『疑』。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