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32505300000056

第56章 刺志論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陰陽應象大論》 曰:形歸氣。由是故虛實同焉。反,謂不相合應,失常平之候也。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謂脈氣。形,謂身形也。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隧。由是故穀氣虛實,占叉同焉。侯不相應,則為病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作寶。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者血之府,枚虛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為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氣虛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當補此四字。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胃之所出者,穀氣,而布於經脈也。穀入於胃,脈道乃散。今穀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并之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侯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脫血則血虛,血虛則氣盛內鬱,化成津液,流入下焦,故云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胃氣不足,肺氣下流於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氣入胃,則肺氣不自守,氣不自守,則邪氣從之,故云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飲,謂留飲也。飲留脾胃之中則脾氣溢,脾氣溢則發熱中。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於脈。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入為陽,出為陰,陰生於內故出,陽生於外故入。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陽盛而陰內拒,故熱。陰盛而陽外微,故寒。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言用針之補寫也。右手持針,左手捻穴,故實者右手開針空以寫之,虛者左手開針空以補之也。捻,音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