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從容別白黑》。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藏六府,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
《五藏別論》: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髓腦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日奇怛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故名日傳化之府。是以古之治病者,以為過失也。
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不能知之,動傷生者,故人聞議論,多有怨咎之心焉。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言臣所請誦《脈經》兩篇眾多,別異比類例,猶未能以義而會見十全,又何足以心明至理乎。安,猶何也。
帝曰:子別試通五藏之過,六府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過謂過失,所謂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毒藥攻邪,滋味充養,試公之問,知與不知爾。新校正云:按《太素》別試作誠別。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公以帝問,使言而藏之過,毒藥湯液滋味,故問此病也。
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
言問之不相應也。以問不相應,故言余真發問以自招謬誤之對也。
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窈冥,謂不可見者,則形氣榮衛也。《八正神明論》:岐伯對黃帝曰: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況,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日觀於冥冥焉。由此,帝故日吾問子窈冥也。然肝虛腎虛脾虛,則《上下篇》之旨,帝故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脾虛脈浮候則似肺,腎小浮上侯則似脾,肝急沉散候則似腎者,何以然?以三藏相近,故脈象參差而相類也,是以工惑亂之,為治之過失矣。雖爾乎,猶宜從容安緩,審比#8類之,而待三#9藏之形侯矣。何以取之?然浮而緩日脾,浮而短日肺,小浮而滑日心,急緊而散日肝,搏況而滑日腎。不能比#10類,則疑亂彌甚。
若夫三藏,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
脾合土,肝合木,腎合水,三藏皆在鬲下,居止相近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孿骨重,怯然少氣,喊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藏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類也。
脈有浮、弦、石、堅,故云問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類也。帝曰:夫從容之謂也。言比類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藏,
年之長者甚於味,年之少者勞於使,年之壯者過於內。過於內則耗傷精氣,勞於使則經中風邪,甚於味則傷於府,故求之異也。
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蒐熟,五藏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
脈浮為虛,弦為肝氣,以腎氣不足,故脈浮弦也。(苑,胡阮切。)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
石之言堅也。著,謂腎氣內薄,著而不行也。
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
腎氣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藏被衝,故形氣消散。索,盡也。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腎氣內著,上歸於母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經不然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支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
以為傷肺而不敢治,是乃狂見,法所失矣。(砭,方念切。)
譬以鴻飛,亦衝於天。
鴻飛衝天,偶然而得,豈其羽翩之所能哉?粗工下砭石,亦猶是矣。
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11。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經,謂經脈,非經法也。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足太陰絡支別者,入絡腸胃,是以脾氣外絕,不至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二火,謂二陽藏。三水,謂三陰藏。二陽藏者,心肺也,以在鬲上故。三陰藏者,肝脾腎也,以在鬲下故。然三陰之氣上勝二陽,陽不勝陰,故脈亂而無常也。
四支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
土主四支,故四支解墮。脾精不化,故使之然。
喘咳者,是水氣并陽明也;
腎氣逆入於胃,故水氣并於陽明。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泄,謂泄出也。然脈氣數急,血溢於中,血不入經,故為血泄。以脈奔急而血溢,故日血無所行也。
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言所識不明,不能比類,以為傷肺,由失#12狂言耳。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央,經脈傍絕,五藏漏泄,不鈕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肺氣傷則脾外救,故云脾氣不守。肺藏損則氣不行,不行則胃滿,故云胃氣不清。肺者主行榮衛陰陽,故肺傷則經脈不能為之行使也。真藏,謂肺藏也。若肺藏損壞,皮膜次破,經詠傍絕而不流行,五藏之氣上溢而漏泄者,不鈕血則嘔血也。何者?肺主鼻,胃應。也。然口鼻者,氣之門戶也。今肺藏已損,胃氣不清,不上鈕則血下流於胃中,故不蛆出則嘔出也。然傷肺傷脾,鈕血泄血,標出且異,本歸亦殊,故此二者不相類也。
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
言傷肺傷脾,形證懸別,譬天地之相遠,如黑白之異象也。
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
是,猶此也。言雷公子之此見病疏者,是吾不教子比類之道,故自謂過也。
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
新校正云:按《太素》輕作經。
是謂至道也。
明引形證,比量類例,今從容之旨,則輕微之者亦不失矣。所以然者何哉?以道之至妙而能爾也。《從容》,上古經篇名也。何以明#13之?《陰陽類論》: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須#14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明古文有《從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