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
陽氣之多少皆從左,陰氣之多少皆從右。從者為順,反者為逆。《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老從上,少從下,
老者穀衰,故從上為順。少者欲甚,故從下為順。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
歸秋冬,謂反歸陰也。歸陰則順殺伐之氣故也。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
反之,謂秋冬。秋冬則歸陰為生也。
是以氣多少逆皆#22厥。
陽氣之多少反從右,陰氣之多少反從左,是為不順,故日氣少多逆也。如是從左從右之不順者,皆為厥。厥,謂氣逆。故日皆為厥也。
問曰:有餘者厥耶?
言少之不順者為逆,有餘者則成厥逆之病乎?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一經之氣厥逆上而陽氣不下者,何以別之?寒厥到膝是也。四支者,諸陽之本,當溫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秋冬,謂歸陰,歸陰則從右發生其病也。少者以陽氣用事,故秋冬死。老者以陰氣用事,故秋冬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虛者,厥也。陽氣一上於頭,不下於足,足經虛,故寒厥至膝。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巔,謂身之上。巔疾,則頭首之疾也。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謂之陽乃脈似陰盛,謂之陰又脈似陽盛,故曰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也。五部,謂五藏之部。隔,謂隔遠。無徵無徵,猶無可信驗也。然求陽不得其熱,求陰不審是寒,五藏部不久#23隔遠,無可信驗,故日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也。夫如是者,乃從氣久逆所作,非由陰陽寒熱之氣所為也。若居曠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謂志意沉潛。散越以氣逆而痛甚未止,沉潛以痛定而復恐再來也。綿綿乎,謂動息微也。身雖綿綿乎且存,然其心所屬望,將不得終其盡日也。故日綿綿乎屬不滿日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若伏空室,為陰陽之一。有此五字,疑此脫漏。
是以少陰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氣之少有厥逆,則令人妄為夢寐。其厥之盛極,則令人夢至迷亂。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三陽之脈懸絕,三陰之診細微,是為少氣之候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三陽絕氣#24,是為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25
白物,是象金之色也。斬者,金之用也。籍籍,夢死狀也。
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得時,謂秋三月也。金為兵革,故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
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腎象水,故夢形之。
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冬三月也。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
菌香草生,草木之類也。肝合草木,故夢見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菌,扶倫切。)
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春三月也。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
心合火,故夢之。陽物,亦火之類。
得其時則夢墦灼。
夏三月也。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
脾約#26水穀,故夢飲食不足。
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得其時,謂辰戌丑未之月來合#27十八日。築垣蓋屋,皆土之用。
此皆五藏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腑者陽氣,藏者陰氣。
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靈樞經》曰:備有調陰陽合五診,故引之日以在經脈。《經脈》則《靈樞經》之篇目也。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度各有其二,故二五為十以量度。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診備盡陰陽虛盛之理,則人病自具知之。
脈動無常,散#28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脈動無常數者,是陰散而陽頗調理也。若脈診脫略而不具備者,無以常行之診,而察候之,則當度量民及君卿三者,調養之殊異爾。何者?憂樂苦分,不同其秩故也。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診故不明,
皆謂學不該備。
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章,露也。以不明而授與人,反古之逵,自然章露也。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至陰虛,天氣絕而不降;至陽盛,地氣微而不升。是所謂不交通也。至,謂至盛也。
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
交,謂交通也。唯聖人乃能調理使行也。
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陽後至。
陰陽之氣,并行而交通於一#29處者,則當陽氣先至,陰陽後至。陽氣先至,陰氣後至。何者?陽速而陰遲也。《靈樞經》曰: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由此則二氣亦交會於一處也。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怛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30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奇恆勢》六十首,今世不傳。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31,診道乃具#32,萬世不殆。
聖人持診之明誡也。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寶命全形論》曰:內外相得,無以形先。言起已身之有餘,則嘗知病人之不足也。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度事上下之宜,脈事因而至於微妙矣。格,至也。
是以形弱氣虛死;
中外俱不足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藏衰,故脈不足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藏盛,故脈氣有餘。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叉先用之。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運,皆神明隨轉也。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
上觀,謂氣色。下觀,謂形氣也。八正,謂八節之正侯,五中,謂五藏之部分。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
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數息之長短,候脈之至數,故診之法,或視喘息也。知息合脈,病處叉知,聖人察侯條理,斯皆合也。
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謂失精微至妙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