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32578300000012

第12章

後故西域下以略含廣文中三初引西域相傳是經之偈讚故云行願讚非謂讚唄前譯不知是經故謂之讚文也次以今下詳理印定後一經下釋其所以言一經之主即是普賢者普賢是法界體(義在歸敬中說)經唯詮法界故初會等者初會即菩提道場總有三名約處名菩提場會約人名普賢菩薩會約法名所信因果會普賢為主者以此會舉毗盧遮那曠劫修因嚴淨剎海令物信受知皆有分修必契故表佛所說如所證故成菩提處即說此經唯普賢行方能證入是故此會普賢為主疏言窮終亦是等者善財求友遍歷諸位至於最後因圓門中亦是普賢所說也疏五周等者即顯大經一部通有五周因果初會有六品十一卷經名所信因果謂世界成就品及華藏世界品明其果德毗盧遮那品明往因行是所信故第二從第二會至七會隨好光明功德品總有二十九品三十七卷名差別因果二十六品辨因佛不思議法品下三品明果因歷六會果不該因故名差別因果第三普賢行品下二品四卷名平等因果普賢行品為因出現品為果因是得果不捨之因果是大用性起之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云平等第四以第八會一品七卷經文名成行因果具五位行總名為因現八相用名之為果沒彼位名頓彰行法故懸河二百問瓶寫二千酬皆明圓融普賢行故故名成行第五以第九會有一品二十一卷經即今四十卷總名證入因果初明佛果大用是證入果後明菩薩獲益是證入因若漸若頓若因若果皆證入故今言因皆普賢行果皆普賢行所成者明因果相攝即位前及當位也疏言得果不捨等者明即果之因即位後普賢也言復是四十等者謂前明五周總指大部此後唯指當品故。

第二翻譯者自古及今總有三譯。

初即晉朝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譯出一卷五字成偈。

第二下翻譯文三初總標三譯二會通今昔三別明今經初中文二先總標後別列列中云初晉朝等者即東晉朝時也佛度跋陀羅者此曰覺賢古云佛賢此三藏是北天竺人五歲而孤十七出家一日誦習可敵一月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至韻清遠雅有淵致每與羅什法師共論法理振發玄緒多有妙旨後為郢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與沙門慧嚴慧義等百有餘人請譯支法領所持來于闐所得大華嚴等一十二經中譯此經五言成偈故云晉朝等也。

第二大唐代宗之朝大辯正三藏翻譯一本七字成偈。

第二大唐代宗等者代宗即唐第八帝言大辯正等者此三藏號阿目伽此云不空即玄宗肅宗代宗三帝灌頂師也本名智藏是北天竺婆羅門族先門早逝育于舅氏遂隨母姓康至年十歲隨舅氏至武威太原至十三事大弘教國師十五落髮二十進具善一切有部洞曉聲明後往五天竺遍學顯密天寶五載還歸上京大弘顯密三帝歸誠親受灌頂至代宗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師特進試鴻臚卿號大廣智三藏三朝恩澤倍異常倫灌頂度人數盈億萬至大曆九年六月十一日有詔就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弟子因賀大師不悅而告之曰聖眾儼然垂手相慰白月圓滿吾之去時奈何臨終更竊名位附表令懇讓不從遂更進表辭聖因茲示疾壘足而終年有七十僧臘五十一矣後至七月十六日就塔所具荼毗之禮隨喜者億千萬人是日有詔令高品劉仙鶴就塔所置祭兼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三藏經歷三朝所譯教法一百二十餘卷更有諸佛示權摧魔護國非臣不堪聞者緘在於天宮其餘可聞者頒宣於天下於中譯此後偈經文亦是七言故云第二代宗等也此則唯譯後偈經文也以前長行文秪此一譯故爾。

第三即今貞元所譯亦是七言。

而上二本並云是賢吉祥菩薩所造而非佛經。

今乃是經普賢菩薩所說。

良以普賢與賢首名義相濫又多別行故昔三藏謂非佛經。

而上二本下會通今昔文中有五一明昔謂非經二今乃下以今證昔是經三良以下辯昔疑所以四又前下明昔文含隱五今有下明今文顯備結定無疑明初二竟問上二皆同是菩薩說何得普賢即同佛說得名為經賢吉祥即名為造不得名經答賢吉祥雖是菩薩行位權實不見有說處例同馬鳴龍樹等但得名造故但名讚不得言經也此且據大分說若據十身中亦有菩薩身又五人說法中亦有菩薩說名經亦無妨然且依勝說三辯昔疑所以中言名義相濫者以梵云跋捺囉此名為賢若言三曼多跋捺囉此云普賢跋捺囉(二字合呼)室哩(二字合呼)此云賢首皆有賢字故相濫也問前言賢吉祥此云賢首何故不同答以梵云室哩此有三名一名德二名首三名吉祥如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或云妙首或云妙吉祥此中亦爾故亦無妨又以西天頻遭毀滅致令大部或斷或連今梵本昭然文勢連續故無疑也余意亦謂實是賢首菩薩於經中錄出行願之意述成讚文即前二譯文意可爾然未故指南。

又前二本並無長行故十行相不得顯著。

第四可知也。

今有長行條流各別孱然不差佛經無惑。

第五今有長行等者則條然流貫皆是顯現分別條貫之義也。

即貞元十二年歲次丙子詔罽賓三藏沙門般若於京師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

後別明今經中二初明翻譯一品具諸勝緣後明別行一卷樞要可寶今初有四一正明翻譯疏即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起首翻譯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進上故云貞元等也言詔者天子宣令曰詔即宣詔也言罽賓者即北天竺界羯濕彌羅國之別名三藏般若金剛者具云般若智般若云慧即三藏名金剛智慧也於京師者即西京也公羊傳云京者大也師者眾也謂天子所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故曰京師言大崇福寺古名西太原寺為唐家起自太原以報地恩造五所寺總名太原寺後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此即翻譯之處此三藏自代宗朝來至此國梵夾既至遂詔令翻譯四十卷成部與義學大德利言超悟良秀良愿圓照兼疏主等八人同譯諫議大夫孟簡等潤色餘即可知。

即舊經入法界一品。

二會通新舊舊經等者即古譯兩本皆名入法界品也晉本十四卷唐本二十一卷今展此文為四十卷也。

其經梵本即南天竺烏茶國王吉祥自在之所進也。

三明得梵本之來處者疏其經梵本下是言烏茶等者即彼表云南天竺烏茶國深信最勝善逝法者修行最勝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淨師子王上獻摩訶支那大唐國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師子王中大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伏願大國聖王福聚高大超須彌山智慧深廣過四大海十方國土通為一家及書此經功德願集彼無量福聚等虗空界一切世界海無盡眾生界一切皆如善財童子得佛正見具足智慧見不思議真善知識咸生歡喜得佛廣大普光明照離諸貪著成就無垢普賢菩薩最勝行願伏願書此大乘經典進奉功德慈氏如來成佛之時龍華會中早得奉覲大聖天王獲宿命智瞻見便識同受佛記盡虗空遍法界廣度未來一切眾生速得成佛。

然自古譯經或三藏持來或遣使迎請。

未有如今彼國帝王親貢梵文越十萬之煙波踰千日之險阻紆彼御札獻我聖君。

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威臨八極化洽萬方孰能有此光大休烈難思圓極再闡神州。

四正明勝緣疏然自古譯經下是文中分三初明得梵本之希奇次辨翻譯之緣備後校量今昔之具闕初中分二初彰昔劣疏自古至迎請者言或三藏持來者即騰蘭世高等也遣使迎請者如羅什和尚等後明今勝有二初明彼帝心誠疏未有如今下是言越十萬之煙波者謂經南海也言紆者迴也曲也屈也亦縈紆也後明我皇德感疏若非德合下是言乾者天也坤者地也謂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也道光三古者上古謂三皇(一伏羲二神農三黃帝)中古謂五帝(一少昊二顓頊三高辛四唐堯五虞舜)下古謂三王(一夏后二殷湯三周姬)即帝道光絕前代也言八極者亦曰八宏或云八荒即總指方隅也言化洽者愜洽也謂皇帝聖化愜洽萬邦也言孰者誰也休烈者休者王也喜慶之事烈即是位又王即是盛也即廣大盛事也神州者即唐國也神者靈也總指唐國以為神州也。

然夫教流非一緣矣。

二辨翻譯之緣備有三初標也。

要在時清道泰正化可行。

大國中華皇城鳳闕。

明王聖帝崇重法門。

輔佐賢良翊贊玄化。

人多聰敏道器可持。

方有聖靈潛運冥衛。

不憚勞苦傳譯中華音善兩方義兼權實。

明賢高識啟發讚揚。

內外悉心。

潛顯兼衛。

二列有十緣也一時清二處勝疏大國中華皇城鳳闕言中華者草盛曰華謂此中國觸事榮盛故曰中華三君聖四臣賢五器感疏人多聰敏道器可持者即譯場諸德及通此方傳持之人六聖應若無聖力譯必不成七內護即譯主三藏八外護即竇霍二中尉九結內外十結隱顯也配文可知。

方令圓教流通未聞。

三結也。

緬想昔傳事多闕略具斯勝事莫盛當朝。

三校量今昔之具闕疏緬想昔傳等緬者遠也即遠想也。

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後明別行一卷樞要可寶分三一標經屬當。

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

二讚重勸修疏而為華嚴至可行可寶言關鍵者即門之橫關竪鍵樞即門樞機即弩機故知言語是君子之樞機樞機一發榮辱之主又有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君子之談明人間津要之際也此一卷經於大部亦然約者少也豐者多也功高益廣者如下顯經勝德分中經文廣明可取彼文而於此說能簡等者以簡略易入之門令到至遠至深之境豈不妙哉諸教或有文繁義隱趣入之門即難及乎窮極宗源法乃未圓妙其猶棘針頭上雕刻胡孫三年方成雖為難事成乃無用則何益矣故疏云可讚可傳等也。

三藏持命。

國德專精。

勉竭愚誠以副詔旨略其廣疏為此別行。

三應請別行疏三藏者即譯主也國德者譯場諸德也勉竭愚誠等疏主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