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疏略不合枝葉。
鈔一正合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者一切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淨名經云煩惱即菩提又云諸佛解脫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法句經云塵勞諸佛種也。
疏二重徵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鈔重徵釋者徵意云何以益生而成佛菩提智豈不似與他飲食而自己空口飽耶無此理也答意難見略更分別如何難見以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此還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結前義不似通難今此再出經意令其顯然經意通云夫智慧圓滿成就者必須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見一切眾生皆是我覺心所現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故却牒前語生起義勢云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即能成就阿耨菩提故也更詳連次下兩節經文斯意轉顯也上釋同體之文雖具明此義緣要出此節經意須更用之言阿耨多羅者此云無上也言三者此云正對邪立名所言藐者此云等齊等義故又言三者此亦云正圓滿義故言菩提者此云覺可貫上四處應云無上覺正覺等覺正覺並有所簡所言正覺者簡凡夫外道彼邪覺故言等覺者簡二乘聖者彼偏覺生空故又云正覺者簡十地聖人分覺二空非正滿覺故初言無上覺者增勝而言偏在法身若通相論三身如來竝無上覺故具上四義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也。
疏****結成。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鈔是故至正覺者意明菩提屬於眾生傷念滯權教執文字之流皆譏頓宗云是佛境界何關汝事苦哉苦哉今釋此一節有二義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如前文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等二觀心者自有二意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起即不覺覺即無妄合於本覺名為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
疏四結示令知。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疏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疏第十普皆回向三一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疏回謂回轉向謂趣向回己修善向於三處謂實際菩提及與眾生。
疏除狹劣障生廣大善。
鈔回己修善至及與眾生者然隨所向義有眾多以類通收不出此三處也或開為十一回自向他二回少向多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四回因向果五回劣向勝六回比向證七回事向理八回行布行向圓融行九回世間向出世間十回順理事向理所成事十中初三眾生次三及第九菩提七八實際第十通三雖然開為十又合為二謂隨相離相眾生菩提隨相實際離相或眾生隨相菩提離相實際非隨非離然雖開合多端此二闕一不可故光明覺品云若於一切智發生回向心隨相也見心無所生離相也當獲大名稱回向也若闕隨相則墮二乘若闕離相則墮凡夫隨相護二乘離相護煩惱據十回向品即有十名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謂此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皆除滅三惡道苦常以慈悲眼觀諸眾生以此善根回向菩提實際眾生心無所著是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也二不壞回向謂此菩薩於諸佛法得不壞信深入實義集功德藏行大惠施心無所壞是名不壞回向也三等諸佛回向謂此菩薩學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回向見好惡色心無憎愛諸根清淨此得如是回向諸佛故云等諸佛回向也四至一切處回向謂此菩薩修諸善根令此善根功德之力遍至三世諸如來所及諸大眾以為莊嚴於一念中充滿無邊世界譬如實際遍滿一切是名至一切處回向也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謂此菩薩得無盡法善根力回趣薩婆若海心淨如虗空不動如大地故云無盡功德藏回向也六隨順大果堅固善根回向此菩薩以四攝法四無量心善化眾生堅固不退以此善根回求大果是名堅固回向也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此菩薩增長善根不可測量閉惡趣門得心自在以此善根常求惠施譬如有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菩薩以平等心而惠施之心無厭倦是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也八如相回向者此菩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令諸眾生皆得安住諸功德法菩薩如是心無所依以此善根同真如相回向利益一切眾生是名如相回向也九無縛無著回向者此菩薩不捨一切善根恭敬合掌禮拜諸佛請轉法輪菩薩以此無縛無著心回向大菩提果是名無縛無著回向也十法界無盡回向者此菩薩具足慈悲能廣惠施饒益眾生未曾休息以此善根回求法界無量佛剎是名法界無盡回向也此十回向總以無邊行海隨順大願為宗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趣也疏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心不回向即為狹劣以回向心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廣大如回聲入角則遠聞。
疏二釋相二一明所回善根。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即前九門。
疏二正明回向此中正明回向眾生令成菩提即向菩提盡於法界義同實際。
鈔正明回向者釋此一段文為二初廣釋義後略銷文初中二先配三回向後出要三所以今初疏正明等者正明向生此經文顯也言令成等者出經意含三也所向眾生必願成菩提盡法界下配實際疏文亦顯。
疏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及菩提相。
鈔後所以下出要三所以也於中三一具悲智離相故二互相資故三別開十類初中下化故向眾生上求故向菩提離此二種相故向實際又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生之分故還向彼善根必是菩提分法故亦向彼二必離相故向實際也。
疏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謂證實相須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際故。
疏餘二準思。
鈔又此下互相資也謂證實等者離色證空非真實際故以化生成自證也亦向菩提者得菩提智方窮實際故以展轉相資也。
餘二準思者二為救眾生須向實際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菩提有智方能廣利故故佛地經云欲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回向眾生不向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
疏更以類取略有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故顯三佛性故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
疏言三法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
疏謂向實際者依於體法向菩提者依於相法向眾生者依於用法。
疏餘九三法次第準知。
鈔更以下別開十類於中二初標列後牒釋釋中分二先會釋初門後例顯餘九初文有二先標後釋且初標疏言三法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言三般若者謂真性般若觀照般若資成般若此三名五般若中真性即實相觀照名同資成即攝境界眷屬文字等三般若開即為五合即成三後釋疏謂向實際下可知二例顯餘九疏餘九三法次第準知者即準初三配向實際菩提眾生也謂二云滅三道故者見實際方能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回結縛業為利生業等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攝眾善向眾生故即是饒益有情也四顯三佛性者謂向實際正因向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因五成三寶者向實際成法寶向菩提成佛寶向眾生成同體僧寶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德者謂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恩德八得三菩提者謂向實際得實相菩提向菩提得實智菩提向眾生得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薪盡火滅是也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然照極故由向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縛令他解縛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也。
疏文二一離苦成善。
皆悉回向盡法界虗空界一切眾生。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疏願離苦成善乃至涅槃。
鈔皆悉回向至涅槃正路等者既普法界一時皆願則橫遍十方也言常得等者則豎窮三際也。
疏二發心代苦。
若諸眾生因其集積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
我皆代受。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疏苦由業生何能代之。
疏略有七意。
疏一起悲意樂自居凡境事未必能。
疏二修諸苦行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為代。
疏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
疏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即名為代。
疏五由初發心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疏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
疏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菩薩。
鈔若諸下發心代苦文中二一正明二苦下徵釋於中三一徵起二略有下別釋三上七下料簡二中云一起悲等者瑜伽四十九云菩薩於世間修習哀愍意樂及非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由此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入初地故等第一回向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何以故我願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薩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也二修諸苦行等者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為代況因修行獲勝妙三業與物為增上緣故名為代也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者留煩惱種潤生令受分段有苦身也謂二障中分別起者地前伏現行初地剎那斷種子其俱生中所知障隨地分斷煩惱則初地已去自在能斷留故不斷潤生攝化故不墮二乘故為斷所知障故為得大菩提故梁攝論云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然凡夫即以現惑潤業受生聖人不爾但留惑種用以受生以智禦用成勝行故不起過患猶如毒蛇以呪力禦既不令死亦不起過而成勝用然分段變易二種身五教不同小乘但有分段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實非化始教七地已還有分段八地已上有變易終教則初地永斷一切煩惱使種少分分別俱生於智障中亦從一分地上受變易身問若不留惑云何大悲同事攝生答始教願智劣故留惑助願終教菩薩願智勝故分留受生頓教行位既不可說所依身分亦然若圓教不說變易但分段以至於十地離垢定前至彼位得普見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善財以分段身窮於因位故也問何故此中不說變易答以此教不分生死麤細之相總就過患以為一際若信滿稱性頓翻彼際即分段便無障礙亦不易麤為細故不說也故還源觀云眾生受執五蘊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業從妄生止觀二門心無暫捨因亡果喪苦無由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受苦也四若見等者梁攝論第十一云若菩薩由如是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慧速得無上菩提勝果釋論曰菩薩能知如此事有人心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可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長時受苦菩薩念言我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彼人現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受大樂故如良醫治病先加輕苦後除重疾行盜婬等亦然又報恩經云菩薩知恩報恩修大方便利益眾生應識隨宜顯示方便說過去無畏王如來滅後正法之中有婆羅門子聰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緣事遠行餘國五百人伴前至嶮路五百群賊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與婆羅門子親善先來告語於初夜時賊發汝密捨去勿令伴知婆羅門子聞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伴墮惡道若默然者賊當害伴賊墮惡道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斷此賊命三惡道報是我所宜眾伴皆言卿是勝人云何作惡婆羅門子具說上事諸伴發菩提心群賊亦然五由初等者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居惡趣救苦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為大魚皆其類也或放光照燭神力冥加類非一也。
疏上七義中初唯意樂次二為緣次二實代後二理觀。
疏然約有緣方能代爾。
鈔上七義下第三料簡言然約有緣下通伏難為有問云若依四五二義應能普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耶故此答云然約有緣方能代耳準大經鈔更有二意一業有定不定故不定則可代二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意非凡小能知也。
疏三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疏四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
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疏二顯經勝德二一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鈔第二顯經勝德分中言善男子善女人者束而言之有九律儀言之有七即男三女四男三者在家有一即五戒近事男也出家有二即比丘及沙彌也女四者在家有一即五戒近事女也出家有三即比丘尼六法尼沙彌尼故有七也更兼有非受戒男子女人二般故成九也以此等九攝盡劫外劫內一切善男女也。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天人最勝安樂。
鈔言七寶者真諦記中說諸寶類總有一百八種舉勝而言七寶攝盡一金二銀三珊瑚四赤真珠赤蟲所出或體赤色五末尼珠即如意珠也六硨磲其體如石青白間色七碼碯此興阿彌陀經少異可知。
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
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