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32578300000031

第31章

鈔鏡智淨識為土所依者總論佛智有其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問何名大圓鏡智答從喻為名謂此智性淨圓明能鑒照萬物故名大圓鏡智即一切有情心行差別品類各異及菩薩影像三世諸佛之影像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為無為萬德無不朗鑒悉於中現故名大圓鏡智即猶如大圓鏡能照萬物也故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通持業及分取他名有財二釋也言平等性智者平謂均平等即齊等謂緣一切境時自他平等以第七識在因位時執我執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無漏二執已除自他平等即約境得名也故唯識論云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也言妙觀察智者謂神用無方稱之為妙具緣諸法自相共相等名為觀察決斷無礙名之為智謂此心品現通朗鑒說法利樂故名妙觀察智即從用得名也故唯識論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網令諸有情皆獲利樂也言成所作智者亦名成事智謂能成辦所作利樂有情之事名成所作智即從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識論云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也此之四智唯佛具有轉八識而成即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問既有八識如何轉成四智等答理實合轉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立四開亦無失皆是決斷為義總取別境慧及同時意二十一法為體也問八識是心王慧是心所如何轉心王却為心所耶答言轉者但轉心所中慧成智非轉識體也謂因中識強智劣但言八識即攝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強識劣但言四智即總攝八識皆在其中也即各轉自識相應之慧也問若因中前七識有相應慧至果可言轉第八既因中無至果如何轉答第八因中雖無有漏慧相應至果即從無漏鏡智種子中生現行亦無過失也因疏中云鏡智淨識為土所依鏡智即四智中大圓鏡智因茲略釋四智也此疏中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者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障染純淨圓明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言離諸分別者準佛地論云離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者說境及行相二皆叵測微細不忘者恒現前義由此故如來成就無忘失法不愚者不迷昧義由此故如來名一切種智及一切種妙智性相清淨者自性增明名性相清淨純淨圓明者無雜名約離過名淨圓者滿也又純簡因中劣無漏淨簡一切有漏圓簡二乘無學功德現種依持者與純淨等現行功德作所依止起功德故與純淨等種子作能持持功能種故能現能生身土智影者即能現身土三智之影無間無斷盡未來際者於一切時能現一切處影故不斷絕於一身上現一切影也如大圓鏡現眾色像者佛地經云如來圓鏡眾像影現依佛智鏡諸處境現眾像影現皆平等故故以為喻今言為土所依者即說鏡智淨識與現行功德為依止也據此且約攝境從心明受用變化二土所依若攝相歸性即須以真如為所依也言後智通慧等者後智即後得智也簡非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內證故若現身現土皆是後得智也然此通說三土所依雖身土種子在第八識中而現身現土要假諸智為能擊發自受用土鏡智後得他受用土平等後得變化土者即成所作此唯後得各由後智擊發鏡智淨識內種子發生現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慧現身現土故以此為身土所依佛地唯識據本末說別佛地論中三土皆從鏡智現唯識論中諸智不同若作此和會即不相異也。

疏此二皆是諸佛境界。

又境界者即是相淨謂七珍等。

第八一句攝於三淨。

謂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淨果亦有二。

一所生果即是相淨略在境界廣則影在後承事中。

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

五解脫威力即受用淨謂受用淨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今解脫煩惱即是離過道力之能即是成德。

鈔如用香飯得三昧等者淨名經香積品因日時欲至舍利弗念食時維摩詰令化菩薩往眾香國香積如來所取佛所食之餘來維摩詰告舍利弗云云大眾食已至菩薩行品維摩詰文殊及諸大眾共詣佛所阿難聞諸菩薩毛孔之香問佛佛語阿難從眾香國取食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詰香氣久如維摩詰言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乃至得無生忍一生補處等釋曰入正位得無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故十地經云成就清淨道。

六梵本此句無及威力字有眷屬字即住處眾生淨人寶為嚴故。

鈔無及威字有眷屬字者此句應云如幻解脫眷屬力故判為住處眾生淨也。

疏七者相淨已如前說。

鈔相淨已如前說者即第三因淨句中指境界二字為相淨也。

疏九承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疏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時敬事聽受法故。

鈔第九於一毛下二偈承事願彼第六也。

疏第八句為總餘皆是別。

鈔第八句為總者往詣親近正是承事故。

疏初之一偈即承事處。

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

鈔真實義相者彼經有三種相一一切相二真實義相三無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經云如帝網差別釋云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實。

疏就中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淨土體相有差別故。

鈔就中至差別故者就上兩句中取不守自性為一切相淨也彼經云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釋後三句云入者攝他入己去則遍於他中行則往來不住。

疏第三句即無量相謂前二相遍十方故。

鈔第三句即無量相者彼經云十方無量種種不同彼引菩薩藏經云虗空中世界重數多於大千所有微塵但由業力不相障礙一處重重尚爾況復橫周。

疏其第四句辯能知見故地經云智皆明了現前知見明為智知非識境故。

鈔辯能知見者以彼科為兩段一所知即前三種相二能知即此所引兩句是也彼釋云真實義相但可智知餘一切相可現眼見。

疏梵本云我甚深入莊嚴剎。

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

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淨彼。

若去而字下加剎字理無違矣。

鈔若去而字上加剎字者此句應云我皆深入嚴淨剎也。

疏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

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故。

地經中但列土相殊闕此經。

疏十成正覺願。

速疾周徧神通力普門徧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徧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諸威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疏願與一切眾生同時皆得無上菩提恒作佛事故。

文有十二力。

前九明業用後三結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業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鈔第十速疾周徧下三偈成正覺願彼亦第十也文分為二先標釋願名二隨文配釋於中二先標舉料二依次解釋於中有二先明業用後結因成果初中又二先標指料簡後隨文解釋今初疏有七業者以彼經有兩段一成菩提體即自分已圓經云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作業即運他不息文有七業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其七業也次第不同亦不須會力字居中者以隨義便且回經文釋之令顯如初應云神通力速疾周徧意云由神力故得速遍力字在中義則易見下五句準知。

疏初一句即自在業以神通力普周徧故。

鈔自在業者彼經云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

疏二一句示正覺業。

不離一毛端處而於一切處八相成道故名普門。

鈔示正覺業至八相成道者彼經云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悉皆示現初生出家往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一切諸佛示化門中多現八相但名目前後稍別義意大同或一昇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覺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相此是大莊嚴經中說也一昇天相者一切諸佛將欲示生說法利物皆須先往兜率天於彼天中壽四千歲為十種自在業一為欲界諸天子說厭離法二為****諸天說入出諸禪解脫三昧三入三昧名光明莊嚴常照三千隨機說法眾生聞已生兜率天勤發覺心乃至第十說無量無邊如幻法門遍十方界示現種種形儀事業隨機令喜又為成熟彼天同行天故令其聞法發菩提心是昇天相也二降母胎者四千年滿將欲下生現十種事一足下放安樂莊嚴光普照惡趣遇者獲安皆知菩薩將欲出宮二者毫相中放覺悟普照光普照宿世同行菩薩令知下生各興供養乃至第十於隨好中放日明莊嚴光示現菩薩種種諸業菩薩如是放百萬阿僧祇光明已從兜率天沒下生人間十方菩薩咨嗟相送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如大經說處母胎時住離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莊嚴兜率天宮不可為比而令母胎安隱無患菩薩放光如明鏡中見其面像也三初生者先辯初生時後明童子時如大莊嚴經說菩薩處胎滿足十月將欲生時王宮先現三十二瑞爾時聖后以菩薩力知欲誕生初夜詣王說自所願我今欲往龍毗尼園節物芳春林木榮茂堪可遊翫願王排比王聞即許嚴妙寶轝莊嚴園內廣備受用令稱所須龍天歌讚四兵防衛與眾婇女同至園中見波叉樹蓊鬱敷榮眾寶嚴持妙香芬馥百千諸天伎樂圍繞即以右手攀樹東枝嚬呻欠呿欲天扶持梵釋捧承即於右脇安庠而誕如涅槃說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步步生華垂光普照地六震動唱言我於一切最為尊貴釋梵諸天咸來親奉又現微笑放百千光事畢還宮父王歡喜多令婇女給侍承奉後明童子時如無量壽經說又現習學書計筭數聲明伎巧醫方養生符印及餘博戲擅美過人如莊嚴等說父王令於頞順那邊學書筭等太子發問彼不能酬乃至與難陀調達擲象射鼓及餘博戲無能及者與執仗大臣等一一此試無不過人廣如本行莊嚴等說此初生竟四明出家中先明出家緣後正明出家且初謂如悉達太子年十七時父王為納三妃一耶輸多羅二瞿夷三瞿比迦并嬪婇八萬人菩薩見諸婇女如白骨宮殿如丘塚塌後因四門遊觀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捐捨國位踰城學道下正明出家者菩薩將欲出家先以七夢令父王知耶輸夢中見二十種可畏之事菩薩得不忘念自憶阿私陀仙當相我時言若作輪王王四天下出家為道作三界尊菩薩自思煩惱曠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終難出離於眾睡後即呼車匿被馬去來車匿聞之徬徨不已諸天摧促帝釋開門四王捧足釋梵引路光照無邊遇者解脫漸去宮遠詣大仙林諸女覺來不見太子悲號悶絕水洒乃甦即奏王知聞已大怒何不謹之失我愛子即遣五族大臣各令一子尋之承事尋之不獲山中而住菩薩即詣二仙學求真道彼仙被問墮質歸成取劒自落紺髮以衣貿易袈裟遣車匿將馬却回令白父王知委然後六年苦行為破邪見制伏多心為降外道常為諸天龍鬼神供養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廣如經說五破魔六成道此二相如下究竟果中明七轉法輪八入涅槃此二相如前勸請隨喜中已明也以八相異教文繁廣今緣疏中舉著故略明之。

疏合云以大乘力徧普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普徧故。

三次三句即說實諦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

文中通舉說德及益謂一以智行力內滿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說。

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滿以大慈力覆一切。

後句以福德力徧清淨即是自他離障亦說之益。

鈔說實諦業至亦說之益者以彼經此一業中文有兩段一明能說經云得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隨眾生心示現成佛二明說益經云令得寂滅故此云通舉說德及益意配彼文全備也說德者即彼能說此中初句即彼佛境界智力次句即彼隨機示現成佛後句疏云自他離障即彼令得寂滅之意也。

疏四以第六句即證教化業說自所證以化物故。

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

鈔證教化業至無所依者彼經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釋云以一極無二之菩提契無差別之性淨涅槃則不復更滅說此令物生信名教化業也今云智慧力即彼一三菩提云無著無依即彼涅槃相。

疏梵本云以智慧力無所依。

五一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鈔種種說法業者彼經云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六一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佛種豈斷。

鈔不斷佛種業者彼經云示入涅槃而不斷菩薩行。

疏七一句法輪復住業依大智慧能淨一切諸善根故。

鈔法輪復住業者彼經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釋曰唯一事實即是佛智能生萬物故名為地而智慧門隨機萬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槃能建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對實施權故名復住。

疏後三句結因成果。

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菩提。

亦可後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八摧滅煩惱業九降伏魔冤業十普圓勝因業上已別說十願竟。

疏二總結大願二一總結十願。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結前九願。

謂一淨土願二成熟眾生願三轉法輪願四受持願五修行二利願六利益願由願圓故七有二願親近二字即承事願供養二字即供養願諸佛海言通上二願八即不離願同志行故長時無倦。

鈔不離至無倦者若離同見同志法緣眷屬修行即厭倦也。

疏後之一偈成正覺願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疏二結歸二聖及攝所餘。

歸二聖者謂普賢文殊彰行所屬亦即十成普賢行名法門主故。

言攝所餘者謂餘不說一切大願是故文云一切願海。

即同地經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大願。

疏文二一偏同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疏偏同普賢也所以同者普賢行故稱法界故。

言長子者最尊勝故。

出現品亦云誰是如來法長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