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中老年人,当看见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怀疑是患了某种疾病,甚至怀疑是患了癌症。虽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带来影响,给家庭带来阴影。其实,这些人不一定有什么“病”,而是产生了“恐病症”,使得中老年朋友整日精疲力尽,难以入眠。
为什么中老年人易产生恐病情绪而致失眠多梦呢?第一,身体素质的“自然滑波”。部分中老年人,总是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睡眠情况和年轻时一样。孰不知,人到中年,精力和体力都不如青壮年时那样旺盛和强壮,睡眠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并出现一些“生物钟衰老”现象,如容易疲倦、新陈代谢降低、身体发胖、体重增加、夜尿增多、睡眠浅易惊醒等,这是不足为怪的。中年是人生“负重”最大的时期。中年人大都把精力放在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上,对自己的慢性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病情明显,影响生活,这才意识到自身身体情况欠佳,由此产生恐病情绪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失眠。
第二,敏感多疑,好钻“牛角尖”。中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看了某篇医学科普文章,容易联想到自身的病痛,常常把自己身上和书上某种疾病“对号入座”。表现出高度的敏感、紧张和恐惧,并自以为是地分析这些不适感的原因,想象疾病的发展和后果,想入非非,日思夜虑而感到恐惧,难以入眠。
第三,中老年人患慢性病较多,周围的环境对病人的心境起着重要作用。上了年纪的人去医院探望病人及参加追悼会的机会多起来,看到别人患病或去世,往往要联想自身而“触景”生“情”,怀疑自己也患病,伤感、恐惧就像“魔影”似地骚扰着他们的生活,怎么能睡好觉呢?
所有引起中老年人“恐病症”的原因,都周而复始地缠绕在他们脑海中,这些情绪消除不了,失眠就更严重,反过来,失眠本身又加重身心紊乱,恶性循环下去,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那么,怎么消除恐病情绪呢?首先,中老年人要定期参加体检,身体感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而不要胡思乱想,自作主张,随便服药。随着医疗检测手段的日益现代化,能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那种无端的恐病情绪是毫无意义的。
有了病,要正确对待,积极治疗,积极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预后往往比较好。中老年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要正确学习和理解医学知识,不要用教条的方式照搬和盲目“对号入座”。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头晕,入睡困难,体力下降,女同志会出现某些妇科症状和精神症状,这些是生理的必然现象,不必恐惧。
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中老年人也很重要,要善于创造一个欢乐、舒适的家庭环境,患者往往非常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就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用新的乐趣、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抵制恐病情绪,并学会宣泄恐病情绪,可找知心朋友倾诉你心中的疑虑、恐惧感。若无合适对象,也可握笔疾书,让恐病情绪在你的笔端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改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