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速路上“天女散花”的事件之后,方一杰对鞠彦有些念念不忘了,时不时地就会想起那天在采访现场曾经拉过鞠彦的手。
她的手暖暖的,手指不长不短,手掌不大不小,面容姣好,娇花照水,是个不错的美人。没事的时候,方一杰也会莫名其妙地伸出右手,看一看,瞧一瞧,嗅一嗅,仿佛这上面也沾了美女的香味,而且长久都不会散去,脸上无缘无故会呈现一股令人难以琢磨的微笑。
这段时间,方一杰接到好线索后总会想到鞠彦。虽然方一杰是有了九成的把握才给鞠彦打的电话,可是这个电台的美女记者有时候也不怎么领情,原因也不是别的,凡是干这行的,都怕被忽悠,倒不是因为怕损失什么,主要是工作性质决定的,记者不比别的职业,讲究的是一个“真”字,不能听错、写错、说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家都希望能避免无谓的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在外面跑,跟男孩子毕竟有区别。好意思让一个女孩在外面风吹日晒、白跑一趟么?
方一杰这段时间告诉鞠彦好几个线索,这姑娘也没去,弄得方一杰有点灰头土脸,于是他开始想别的办法、等待别的机会,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天,他又在报社接到一个不错的线索,家住北旺街的于先生打电话到报社来,告知他在“十一”黄金周时将自己的一盒胶卷交给了附近的一家名叫“福满楼”的影楼冲洗,胶卷的前半部分是他和爱人结婚时的婚庆场面,非常重要,但是一个星期后,于先生到影楼取照片时却发现,照片的色彩比较暗淡,而且交给他们的底片也弄错了,竟然把别人的底片给了他。
原来这家影楼将这胶卷转给了另一家“西联”图片社进行冲洗,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竟将他的底片弄丢了。之后,影楼为此事出面协调,三方代表定下协议,“西联”图片社在10天内负责寻找客户于先生的底片,如果找不到再协商赔偿方案。
10天之后,“福满楼”打电话通知于先生底片找到了,通知他去取。可没想到的是,于先生取到的底片竟然是翻拍的,颜色暗淡,参差不齐。于先生追问之下,图片社承认是因为找不到底片,所以拿着相片翻拍了一套。因此,到了于先生手里的底片就成了“盗版本”,效果非常差。
为了这个稿子,方一杰和当事人于先生一起赶到影楼和图片社调查,虽然影楼负责人积极协助于先生与图片社协商解决问题,但是始终找不到原底片,而之前图片社方面同意“一个星期内找到原底片,如果找不到将赔偿3到5个胶卷。”一个星期后,这家“西联”图片社的负责人竟然玩起了失踪,想用“拖死狗”的方式让此事不了了之。
赴当地采访之前,方一杰给鞠彦也打了电话,这一次,鞠彦说有事,又没去。
第二天,方一杰以《影楼弄丢底片“偷梁换柱”》为题,在本报上发了一个头条新闻。不仅如此,一家电视台的记者也打电话到了报社询问此事,希望通过方一杰联系到当事人,却被方一杰委婉拒绝了。做这一行的,除非关系特别铁,一般不轻易向同行透露当事人或是线索人的电话。
在报上看到这条新闻后,方一杰在MSN上将本报网站的链接发给了鞠彦,鞠彦仔细看了看,倒也觉得不错。其实她早已开始关注方一杰的动静了,觉得他线索多,对新闻的判断也好,正在考虑和他多“合作”。
事有凑巧,鞠彦所在电台新闻频道的一位编辑上班路上也买了一份《娱乐报》消遣,看到了方一杰的这个头条,十分感兴趣,认为此事可以再追踪一下,于是上班后赶到记者部找到了鞠彦,建议将此事也做成节目在电台播出。
在媒体做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报社编辑可以决定稿件刊发的位置,而电台编辑也可以决定节目的上与不上,报道时间的长或者短,因此在这时候,编辑的意见也就等于是命令。
话又说回来,其实鞠彦也认为这新闻不错,而且和“热心”的方一杰也比较熟,当然采访起来也理应会很顺利。
方一杰发觉裤兜开始震动,随后铃声大作,掏出手机来一看,“鞠彦”两个字开始在手机屏上不停地晃动。
第一次接到鞠彦打来的电话,实在很难得,方一杰让手机在手心震动了好几次,铃声响到了第二轮时才按下通话键。
“莫西莫西,美女你好!”
“呵呵,你好。忙什么呐?”鞠彦听着方一杰的声音觉得滑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方一杰仿佛听见了画眉鸟的鸣叫声,说道:“还没开始忙呢,今天没线索,等着你给点线索好去忙啊。”
“我现在也没线索,还想问你个事情呢。”
“啥事啊?”
“今天见你写的稿子了,不错啊,头条哦。昨天采访别的事情,没去成,早知道这么好的事,就是把别的事推了也得去这个啊。”
“还凑合吧。这种事情以前没遇到过,挺新鲜的。”方一杰听出话里有话,继续等待鞠彦先开口说要点。
“是啊,所以我也想报一下这个事情呢,能不能请你帮帮忙啊?方一杰同学……”
“呵呵,不敢当不敢当,电台大记者要我帮忙,怎么帮呢?”
“你把当事人的电话号码告诉我一下,就是你稿子里面提到的于先生。”
方一杰继续嬉皮笑脸,“呵呵,我是没问题的,但要问一下他,我先跟他打个招呼,你采访起来就方便多了,你稍等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