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记者生涯
32604700000002

第2章 初到报社

这是一座位于中国北方的国际化大都市,常住人口一千五百万。

方一杰来到《娱乐报》面试时正值初夏季节。若是江南,春天还远未过去,千里之外,正是一番百花齐放、万草峥嵘的景象,但在这里,一切都在干燥的空气中短暂停留。

这座城市气候独特,春秋两季时间颇短,只仿佛冬夏的陪衬,所以虽然是初夏,气温却异常炎热。

他的上身穿着一件白色休闲短袖衬衣,胸前有少许花纹镶边,这是前一天在一个大超市内买的,头发也喷了些带花香的啫喱水,因此整个人显得十分精神,瞧着镜中的自己,竟然有些“翩翩美少年”的感觉。

与所有应聘者一样,方一杰在临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简历写得流畅清晰、短小精悍,这是他数次修改的结果。

此外,他还复印了以前工作时撰写的代表作品,因为是朋友引荐,而且自己也有些相关经验,另外他对薪水的要求也定得不高,所以他虽然有些忐忑,但仍然认为通过面试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他在朋友约定的时间赶到,又等待了一个小时,部门主任终于出现在了办公室内。他应聘的部门是机动记者部,其他一些都市报叫做社会新闻部。

这是一位青年男士,虽说已过了而立之年,但看上去只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下巴留了数十根髭须,有些故作成熟。

面试就是在这个部门的写稿作坊里开始的,并不算很正式,因为并没有报社高层出席,只有部门主任这一位面试官。

如他所料,过程并不复杂,持续时间也很短,主任只简单问了几个问题之后便同意了,试用期三个月,干得好转正。

听说很多报社的试用期很长,所以方一杰认为这一约定很合理,又听说这个报社的社会新闻部特别缺人,正式记者远远不够用,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带着早已购买的数码相机,当天下午他便投入了工作角色之中。

这个部门负责的是全市的社会突发新闻,车祸、凶杀、火灾、爆炸、工地事故、打架斗殴,另外还包括社区纠纷、噪音扰民、食品安全事故等等。总之,大千世界,社会百态,悉数涉及。

该里也是整个报社上上下下工作最为艰苦的地方,所有苦活累活都由这里做,其他部门需要机动记者时也可以随时调配这里的人出动,因此本市各都市报的这个部门都流传一句用人原则:“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

长此以往,这里的女记者每天脸色蜡黄,男记者则个个如民工一般。而某君网名最是传神,号曰“新闻民工”。

这个城市面积很大,分成十几个区县,数目比这个部门的正式记者还多,但是报社所接到的新闻线索有限,为了避免大家像无头的苍蝇胡乱碰撞,为了避免大家因为太混乱而产生恶性竞争,为了必须有纪律听指挥,这个部门实行区域负责制,某记者一般只在某一区域内活动,并对这一区域内出现的各类大小事件悉数负责,除非其他区域出现人员短缺,任何人不得轻易插手其他区域。

不久,方一杰被分在了南区,由于还在试用阶段,所以其他区域内的新闻现场他都可以跑。南区是全市治安形势最为严峻的区域,黄赌毒三害暗中聚集,经济发展状况在市内毫无优势可言,更没有像样的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但夜总会、洗浴中心却是全市最集中之处,凡是去过这些烟花之地的人都知道,这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所在,是城市中罪恶的渊薮,无数肮脏的交易都在这个区域内完成的。

“复杂点也好,新闻线索会多些。”他这样想。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用在这里正好合适。

刚来报社的几天,方一杰基本上都呆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也是部门主任的意思,据说是为了熟悉本报的风格。这期间,他也随着一些老记者出去跑了几趟,本报的风格也确实了解了一些,那就是新闻偏重于娱乐性,满足市井小民的猎奇心理,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群体纠纷、恶性事件则慎重报道,或是淡化处理,甚至置之不理。

接下来的几天,他参与到了本报几条成功的报道,占据了版面上的最佳位置。一是某天某小区内,一高层住户因不满楼下小广场内的喧闹,随手抛下了一个玻璃酒瓶,还好此人手下留情,酒瓶砸在了广场边缘,碎渣则大部分飞入草丛中,因此并未伤人。虽然行为卑鄙,但这个恶作剧的始作俑者却得逞了,小区居民不希望被碎玻璃插入头部,所以事件发生以后,这栋楼下的广场内变得人迹罕至。

方一杰承蒙老记者的指导,在新闻稿后写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手记,将此事件涉及的范围扩大,广泛谈论城市里的各类损人利己的现象,这些人大多不采用正当的交涉手段,往往在极端的情绪下暗放黑枪,方一杰在评论里对这类人大加鞭挞,使这件看似无足轻重的事件变得极有代表性,也能引起读者的深思。这篇稿子成了当天本报社会新闻版中的头条新闻。

另一事件带些传奇色彩,采访是在北区的某名牌大学里完成的。这所高校里出了一位专门收集名人签名的奇人,他收集的国内外名人签名多达两千多个,其中不乏国内外影视文化界、学术研究界的精英,其中诺贝尔奖得主的签名就有40多个,大都是他趁着这些名流来这所大学演讲或讲学时获得的。这些签名或是签在首日封上,或是签在笔记本上,还有的签在书籍上、画上,甚至照片上。此人家中足足藏满了三柜子这类签名,这还不够,桌上、凳子上、床上、床下,全都是这些珍贵的收藏。

这篇稿子是方一杰独自完成的,他舍弃了藏主与一些炙手可热的名人之间的故事,选择了他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之间的故事。方一杰从一个草根人士的内心出发,将一个尊重知识,崇尚名誉的平凡人描绘得跃然纸上,报道也相当成功。这篇报道刊发后,陆续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来,希望能通过方一杰认识这位奇人,想看一看他搜集的这些名人签名。

凭着这些努力,方一杰在报社也渐渐有了名气,他的自信心也更足了。又因为经常在外面跑,难免不接触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没过几天,他便接触到了一件离奇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