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命案的稿子让方一杰吃了个教训,稿子一定要适合本报的报道方式,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尤其是说法要讲究,什么内容可以写还能讨好,什么不能写否则要遭投诉,总之是有一份事实说一分话。
但是这些原则把握起来还真有些难度,此后他去了一些敏感问题的事件现场,例如拆迁、群体斗殴、上访村租户闹事、出租车司机罢工之类,稿子总是发不出来。时间一长,他也渐渐改变了方针、摸出了门道,变得圆滑起来。
随着自己慢慢地开窍,方一杰这段时间开始频繁地与董沛联系,两人还时不时地在某个新闻现场见面,渐渐也就熟悉起来。
圈里不少朋友都知道董沛这人,方一杰也听说了一些。原来这胖子虽然年纪不大,但入这行已经有三四年了,他有个叔叔在本市的一家机关报当总编,从读大二时便开始在报社实习,托他叔叔荫庇,董沛在圈里人脉关系广,很吃得开,线索多,胆子大,写负面报道不怕得罪人,下笔狠。在这方面,方一杰不如董沛,但论聪明仔细却并不输给他,稿子写得更是漂亮圆滑,八面玲珑。董沛在《神州时报》也是负责南区新闻,因此两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了新闻线索便互相通个气,加上当记者天生“自来熟”的职业习惯,彼此渐渐开始惺惺相惜。
一天,方一杰在报社办公室内呆了一个上午,始终没等到好线索,正准备出门到附近街边逛逛,找找新鲜事,行话叫“扫街”,顺便也吃个午饭。这时候,青子姐接了个电话,随后便把他叫住了。
“一杰,你去不去采访这个事?”青子姐告诉他,一个小区的居民打来电话,投诉小区物业不来修水管。
“没劲,我要是打电话到物业,他们肯定立马就修好,没什么写头,新闻性也不强,还是算了吧。”这个线索显然让方一杰激动不起来,“我下楼吃点东西,你要吃点啥,我给你带份上来?”
“好啊!我要吃一小份酸辣炒粉,一小碟龙虾,二两饺子,再来一袋瓜子、两包酸梅、一杯橙汁……”
“打住!快打住。”方一杰赶紧阻止了这个长长的菜单,“您想吃穷我啊,女人都是这么能吃么?你小心找不到老公哦。”
“你说要带的,我又没强迫你。”
“一个馒头两片咸菜,就这样吧,其他就算了。”方一杰嘿嘿了两声,走下楼去,俩人几乎每次见面或通电话都要胡侃一会,耍耍嘴皮子,当然,这顿午饭他还是会斟酌之后给她带点上来。
方一杰走下楼去,附近有不少小饭馆,找点吃食总不算太难,但几乎都是北方味道,没什么特色,饭菜分量都足,但往往多而无当,不是淡而无味就是甜得发腻,这时候他总会想起猪肉炖粉条,同时也会一阵恶心。他喜欢吃带辣椒的食物,这个习惯让他与同样来自南方的青子姐找到了共同爱好。
刚来报社时,部门主任安排了一个老记者指导方一杰的工作,现在老记者也几乎不用带他了,看他腿跑得勤,稿子也写得不错,所以放手让他自己去跑。现在他虽然还不是正式记者,但实际上的作用已经差不多了。
方一杰刚走到一个小饭馆门前,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青子姐在办公室打来的。
“喂,一杰啊,刚刚新发地那边有人来电话,说一辆货车剐倒了一堵墙,墙倒时埋了两个人,你快去看看吧,很可能是头条哦。”青子姐总是这样推销她接到的线索。
“嗯,是不错,把线索人电话给我,那您的午餐就得自己解决了啊……”
方一杰在路边打了个出租车赶往新发地,刚上车他就给董沛打了个电话,而这时董沛也正准备打电话给他。
“哎,哥们,我也正想给你打电话呢,新发地这事我们这边有人去了,我手头上刚接到另一活儿,更有意思。”董沛很少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继续说,“我看不如这样,新发地这事你别去了,我帮你搞定,你先去跑我说这事。”董沛似乎猜到方一杰会问“怎么搞定”,又补充了一句,“回头我从报社把新发地的稿子弄出来,你拿去改改就行。”
“扒别人的稿子?这咋行啊?”方一杰有点怀疑这话。
“我们报社的编辑都跟我熟,要个稿子不成问题,你就放心吧。”
“你那个是什么事?”方一杰虽然担心,但稿子多点也无妨,他现在关心的重点转到了董沛提供这条线索的价值上。
“新街口东街小学门口有个工地,施工时气瓶突然爆燃,火烧三层楼高,旁边教学楼上的学生老师全部疏散,几百号人全都挤在操场上,又不敢出门……怎么样,事情还不错吧,惊险刺激吧?”董沛绘声绘色,而且再次补充道,“关键这事整个一有惊无险,特符合你们娱乐报的定位,反正没人死伤,多添点惊险恐怖的情节也无所谓。”
“是不错。”方一杰承认他分析得有道理。
“离你报社那儿特近,赶紧去看看吧,我这边派摄影一会也过去。”董沛随后说了具体地址。
“你Y就知道让别人去,你自己呢?”方一杰一听他说“摄影过去”,知道他自己又不过去了,觉得有点气愤,这家伙真是不厚道,每次都让别人去,回头找别人要稿子。
“我还有个别的事,现在得马上去。”董沛嘿嘿笑。
没办法,董沛线索多,而且都是不错的,方一杰只能妥协。
挂完电话,方一杰连忙叫出租车师傅调整路线,改去新街口东街,一边也给青子姐那边去了个电话,通知气瓶爆燃这事自己承包了,要是接到线索电话不用再派别的记者去了。
“那新发地的事呢?”青子姐的声音稍微放低了些,他也知道方一杰有些内幕。
“新发地的事发生的早,你就说我采访完了,新街口这事刚发生,我在路上了。”方一杰跟青子姐从不客气。这样下来,他今天就将有两个大稿。
路程并不远,方一杰十多分钟后就赶到了新街口,但他对这一带却并不熟悉,内城的街道十分狭窄,而且这里沿街都是一烟溜的小商铺,十分喧哗吵闹,他向几位步履匆匆的行人问路,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新街口东街小学的具体位置,这使他在下车后又找了二十多分钟,始终没瞧见事发现场,不禁心下着急起来,于是胡乱冲着一个僻静的小巷子里走去。
这时,一个戴着细黑框眼镜的帅哥朝他走来,一台专业相机挂在胸前,镜头足有一尺长,上身穿个摄影马甲,四周全是口袋,脚下步伐缓慢从容。方一杰估计他已经结束工作了,快步走上前去向他打听。
“哥们,你拍完了?”
“什么拍完了?”
这帅哥对一个陌生人的发问存有戒心,他看了看方一杰:一条黑色牛仔裤,蓝领T恤的颜色很暗,中等身材,风尘仆仆的样子,眼神急切,头发灰蒙蒙的,脚上一双阿迪的球鞋不知是真是假,看样子就是个街边的小青年。
但是帅哥似乎想起了什么,问道:“你也是来采访的吧?”
“是的,听说小学旁边的工地气瓶爆燃,我来看看。”
“怎么?你才来呀,现场在那边,这会儿连警察都撤了,你来晚了。”帅哥替他惋惜,也顺便帮他指了路。
“我接到电话就打车过来了,想不到还是晚了。”方一杰觉得也无所谓,“没事,我去问问就行,没有现场,还有目击者的回忆嘛。你是哪家报社的?”
“《神州时报》。”
“哦,是董沛给你的信儿吧。”方一杰知道董沛肯定不会再来了,但是他还是问了一句,“他人呢?”
“他说他已经来过了,问了几分钟就走了。”
扯蛋!方一杰在心里骂了一句,但是没有在帅哥面前表现出来,说了声“哦”,算是知道了。
帅哥问,“你是《娱乐报》的方一杰吧?”
“是,你怎么知道?”
“董沛老师告诉我的,还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下,以后经常能遇到的。”
“可以啊,以后多联系。”方一杰估摸着眼前这位帅哥应该是董沛的实习生,于是问道:“你们也是搭帮干活啊?”
“是啊,我们出现场也是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我刚到报社,所以跟着董沛老师多学学。”
这个名叫“胡新”的帅哥与方一杰互留了电话号码,随后俩人分开了。
方一杰急着忙采访的事,又接着往前走,很快找到了新街口东街小学,这里是一条老街深处的小巷,附近几栋旧楼上写着大大的“拆”字,四周冷冷清清,确实不好找。
教学楼有五层,旁边是个两米多高的围墙,墙外确实是一个工地,不算大,只有几百平米,工地土坡上的一棵小树已经被烧得枯黑,工地内已经挖出了几个大坑,下面正在铺地基,两辆铲土机还在附近停着。两个工人在大坑边转来转去,一声不吭,表情十分严峻,就像清早在公厕里排队等候出恭时的模样。
工地是事故方,再加上民警和媒体记者的“狂轰滥炸”,工人们已经学会了沉默,对事发qing况守口如瓶,方一杰根本无法从他们口中问到有价值的东西,只好改去问附近居民和学校的门卫,这才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原来工人们在施工时用使用燃气切割金属,不慎将气瓶泄露,气瓶内的乙炔气体爆燃,火窜了好几米高,工人们四散奔逃,但是火虽然大,却并没有伤人,由于燃料挥发得快,火势很快就熄灭了。一墙之隔就是小学的教学楼,学校里正在上课的师生们吓得够呛,几百人紧急疏散,退到操场,等警方处理完现场后,学校宣布提前放学,孩子们这才走出校门,和焦急等候在门外接孩子的家长们回合,陆续回家。
采访结束后,方一杰找了个地方胡乱吃了口饭,之后就到了下午2点多,快到报选题的时间了,明天报纸上的头条基本上这时就能定下来。他想起了之前那个货车剐倒墙埋了两个人的事,于是给董沛打了个电话过去。
“小学工地爆燃的事我采完了,那个货车剐倒墙埋了俩人的事什么情况?”
“那地方是个很老的二手车市场,正在拆旧房,那货车后车厢里装了个铁架子,出门时铁架子剐在墙上,墙就被剐倒了,正好有俩人在旁边收破烂,就被砸到了,一死一重伤……”董沛没去现场,但同样知道得很清楚。
“好吧,我找网吧报选题写稿了,稿子和照片你快点给我。”方一杰催董沛快点把稿子给他。
“你怎么不去报社写啊?”董沛有些明知故问,但还是要逗逗方一杰。
“我去找死啊,主任要是知道我没去新发地,那我就全穿帮了,那稿子你赶紧帮我弄过来。”他又重复了一遍,
“没问题,等那稿子上了我们报社的传稿系统,我帮你弄过来。”董沛的路子有些野,“小学那稿子你写完也赶紧给我,你再改一份自己用,你给我的稿子我直接给我们报社了,我没时间改了。”
“靠,太过分了吧,你给你写好的稿子,你改都懒得改呀!”方一杰算是遇上他大爷了。
“你还想不想要新发地那稿子和照片了呀?我说了没时间改了。”董沛呵呵笑了两声,知道自己又得逞了。他抓住了方一杰的软肋,这稿子方一杰必须通过董沛才能拿到,谈判的筹码在他这边。
晚饭之前,方一杰将工地爆燃的稿子写好,发给了董沛,自己又匆忙改了一份发到《娱乐报》,之后就一直等董沛给他传新发地的稿子和图片,直到报社快截稿时董沛才通过QQ传了过来,急得他一身冷汗,同时也被排版编辑催得焦头烂额。
忙完了,方一杰在网吧玩了会儿游戏。这时天色已大黑,董沛开车来找方一杰,两人喝酒聊天,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方一杰写的气瓶爆燃稿上了头条,墙倒砸人的稿子上了个二条。董沛则一共发了三篇稿。
方一杰和董沛的做法在行话里叫“串稿”,两人始终做得天衣无缝,两边报社都不知道,因此两人的发稿量也经常是居高不下,遥遥领先报社的其他记者。董沛除了跟方一杰串稿外,还跟其他几家报社的记者串,他这里几乎成了“报料中心”,几个报社的线索他都能搞到,用同样的方式调配着这个城市的热线新闻线索和机动记者们。
方一杰与董沛几次“互通有无”后,也渐渐肆无忌惮起来,慢慢地,他的发稿量就上来了,连续两三个月居于部门首位,连老记者也被比了下去。不久,方一杰就提前结束了实习期,改签了试用合同,此后,主任向他承诺只要保持成绩一到两个月即可转成正式记者。一想到记者就是“无冕之王”的那个说法,方一杰干得更起劲了。
他要快速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