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食物垄断企业中,就有著名的“ABCD”四大巨头——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仅这四大巨头就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
西方是基督教的世界,也就是信奉上帝的。西方人常说上帝是万能的,那么,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为什么还有魔鬼撒旦呢?这是一个悖论,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合理的解释就是:魔鬼撒旦就是由上帝扮演的。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就是西方的上帝,他们也同时在扮演撒旦。
阿丹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四大粮商有上百年的历史,仅这四大巨头就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最近这30多年中,四大粮商又逐渐垄断了粮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基因育种、种子生产和交易、田间耕种、化肥生产和贸易、农田产量控制、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期货交易、价格波动,甚至包括世界粮食救援、宣传、贸易谈判、规则制订等等,形成了极其完整的产业链控制,中间没有任何遗漏,真正做到了“无缝垄断”。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广泛参股世界各国国内大型粮食企业来参与其国内市场,如这四大巨头就广泛参与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市场,市场参与率高达75%;而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企业被跨国粮食巨头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可见,这种程度的垄断如果不被打破,那么农业的实际控制权还是在这些巨头手中。
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简称阿丹米,初建于1905年,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粮食企业,垄断者油籽、小麦、花生、大豆和玉米的加工,在大豆压榨方面占据30%-35%的市场份额;在湿玉米方面占据50%的市场份额,在玉米原料添加剂方面占据60%,是美国第二大面粉生产商,占有23%的市场份额;第三大干玉米加工商,其子公司Krause Milling占有1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美国第二大谷物储运商、全球最大乙醇生产商、全球第五大谷物出口商,占有9%的市场份额。用美国的语言方式,可以这样形容:“ADM每年生产的面粉足够烹制160亿块面包,每年生产的豆粕足够喂养130亿只小鸡,是整个美国每年吃掉的烧鸡数量的两倍。”
1878年,美国人约翰·w·丹尼斯(John。W。Dariels)建立了一个压榨亚麻籽、生产亚麻油的作坊,以此谋生,生意还不错,很快就于1902年在明尼芬达州阿波利斯市成立了丹尼斯亚麻籽公司;第二年,另一位亚麻籽压榨商乔治。A。阿彻尔(George A Archer)成了合伙人,两人合作的相当好,生意也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整整10年后,即1923年,两人买下了米兰德公司(Midland Products),于是丹尼斯亚麻籽公司正式更名为阿彻尔,丹尼斯,米兰德公司,简称ADM。
现今掌控ADM的是杜安·安德列斯(Dwayne Andreas)家族。杜安·安德列斯1918年出生于伊利诺州第开特一个孟诺派教徒家庭,成年后一直在他父亲R。P。安德列斯的工厂工作,这也是一个亚麻籽压榨企业,1936年更名为“Honeymead 公司”,并开始经营大豆压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美国、亚洲等都在复苏,杜安·安德列斯立即开始融资,将Honeymead 公司60%的股份出售给嘉吉换取资金,从而扩张了公司业务。
由于嘉吉收购了Honeymead 公司60%的股份,成为Honeymead 公司的控股公司,杜安·安德列斯也进入嘉吉工作,从1946年工作至1952年。其间,他跟随朱利叶斯·亨德尔(Julius Hendel)学习农产品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朱利叶斯·亨德尔是犹太人,为欧洲最著名的谷物贸易商,在1920年代加盟嘉吉,此后帮助嘉吉度过1930年代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杜安·安德列斯在1945年还结识了另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休伯特·汉弗莱,其原本是著名的风险管理者,战后开始投身政治,于1948年第一次竞选参议院议员。杜安·安德列斯很清楚“与国王散步”的道理,于是为其提供了1000美元的竞选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金额。自此,杜安·安德列斯与休伯特·汉弗莱关系密切,也在美国政界建立了深厚的、复杂的关系。
在1960年代,杜安·安德列斯曾一度将Honeymead 公司卖给ADM公司,但没想到在1970年又通过收购ADM公司股权而成为大股东,并且开始掌控该公司。
进入政界的休伯特·汉弗莱在1970年代成为国会中的重要人物,此时他开始回报杜安·安德列斯。1974年,美国政府出于冷战考虑,制定了和平计划,其中就包括要储备大豆,ADM当时已经是大豆的垄断者,为此抬高收购价格,迫使美国政府多付出1900万美元。此事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称“钱被ADM偷走了,受损失的不是纳税人的就是哪些正在挨饿的穷人。不过,这取决于你是否也是一位狂热的孟诺派教徒。”言外之意就是指杜安·安德列斯与国会中的某些政客狼狈为奸。结果,美国政府起诉了ADM,并赢得了这场官司。1976年,美国政府再次控告ADM,因为ADM拿了政府补贴,但其出口的谷物中掺杂了杂物,质量不符合出口要求。ADM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也并未作出过多解释。
连续被美国政府控诉,加之一些投资失利,ADM出现了巨额亏损,不过这时在休伯特·汉弗莱等人的推动下,美国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于1977年支持政府制定了支持制糖业的法案。ADM此时也已经在高糖玉米上取得进展,由此扭转了亏损局面。至1983年,ADM已经在高糖玉米生产糖精方面取得丰厚的利润,可口可乐公司75%的糖精来自ADM,百事可乐这一数字也达到了50%。
美苏冷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开始出现大缓和,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已经出现了解体迹象,美国于是大力支持戈尔巴乔夫,美国企业也大举进军苏联,ADM自然也不会放过苏联那广阔的市场,杜安·安德列斯本人也成为美苏经贸理事会主席,并在1984年首次与戈尔巴乔夫会见。1989年“8·19”事件后,ADM积极参与美国对苏联戈尔巴乔夫等改革派的支持,于1990年出资100万美元分别在美国和俄罗斯创建了戈尔巴乔夫协会。
冷战终结使得美国得以迅速扩张,这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扩张,更是经济的大扩张。ADM也迅速制定了全球扩张战略,其收购了德国托福公司50%的股份,这是欧洲实力最强的二级谷物垄断商。ADM由此进军欧洲,以托福公司在汉堡的总部为基地,开始有计划地收购欧洲著名粮食企业。控制了托福,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欧洲粮农市场的不少份额,因为托福公司拥有Compagnie Européene des Céréales和G。Muller两家法国公司70%的股权,两家公司的其余股权为罗思柴尔德家族集团所持有。这样,托福公司与两家法国公司总共就拥有10座大型谷仓,而且,在东西两德合并前,托福公司还掌握着对东德谷物出口的50%份额,这等于说东德谷物的半壁江山也在托福手中。
在1995年,美国政府又一次控诉ADM,理由是ADM操纵玉米糖精和赖氨酸市场,垄断价格,结果ADM再次败诉,不仅付出了1亿美元的罚款,而且杜安·安德列斯的儿子麦克尔(Michael)也因此入狱两年,而他原本是最有希望的继任人。
至1997年,在杜安·安德列斯执掌ADM的27年里,ADM销售额增长了31倍,资金拥有量从接管时的4.5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40亿美元。杜安·安德列斯本人所持有的ADM股份仅为4%,但他通过把自己的兄弟、儿子和侄子安插进公司,董事会中很多成员实际上都是安德列斯家族成员或者与这个家族关系密切的人,所以在其退休后,安德列斯仍然牢牢地控制着ADM,其侄子艾伦(G。Allen Andreas)继承了他的权力。
像ADM这样的粮食巨头,实际上与金融界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比如,艾伦,安德列斯是董事会主席,此前副主席是霍华德·巴菲特,而他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沃伦·巴菲特的儿子,也就是说,世界最强大的粮食巨头和世界最著名的投资公司实际上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霍华德·巴菲特后来在1995年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控诉中辞去引咎辞职,但这并不影响ADM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关系。
杜安·安德列斯长期的战略是与政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布什政府政府时期,在1991年至1993年间担任美国驻俄大使的罗伯特,斯特劳斯就与杜安·安德列斯过从甚密;另外,前加拿大总理布莱恩莫隆尼(Brian Mulroney)是霍林格集团的股东之一,也是杜安·安德列斯的挚友。
如今,ADM在全世界拥有270多家各类工厂。比较而言,ADM在研发领域更具优势,尤其是在化学方面,为其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力量,同时与宝洁这样的化工业巨头有紧密的合作。在生物燃料方面,ADM早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就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在布什政府提出生物燃料发展计划后,ADM更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业务,甚至聘请原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今天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其仅在2007年就在生物能源领域再投入10亿美元,并与许多大公司展开了合作。
邦吉在干玉米加工中占据18%的市场份额(主要由其子公司Lauhoff Grain经营);邦吉也是美国第二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口商和大豆加工商、美国第四大谷物仓储商(在美国拥有50家谷物仓库)、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巴西第一大谷物出口商、阿根廷第七大谷物出口商。
邦吉的历史追溯起来要比ADM早,邦吉家族在1750年时为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经营兽皮、香料和橡胶的小贸易商,其原始资本积累整整经历了100年,至1850年,查尔斯,邦吉(Charles Bunge)才拥有了相当的实力,得以进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接下来,查尔斯,邦吉的两个儿子爱德华,邦吉和欧尼斯特,邦吉开始继续拓展邦吉家族事业。爱德华,邦吉留在安特卫普继续经营,欧尼斯特,邦吉则开拓海外市场,于1876年转移至阿根廷,与其姐夫乔治·欧尼斯特合伙开办了阿根廷邦吉公司。至1897年,一名犹太谷物商阿尔弗雷德,赫斯基加入邦吉。赫斯基家族的加入,使得邦吉公司实力大增。为从源头上掌握粮食,邦吉家族和赫斯基家族联手收购了百万英亩的土地,把阿根廷最肥沃的彭巴斯草原收入囊中。
二次大战结束后,邦吉也和ADM一样,开始了大扩张,不过邦吉当时还是把阿根廷当作重点。1946年,胡安·裴隆成为阿根廷总统,为保护阿根廷农业,上任之初就采取国家收购政策,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以支持阿根廷工业。1948年,阿根廷政府再成立贸易促进会(IAPI),主要就是反垄断和执行裴隆的以农养工政策。裴隆的做法无疑是在与邦吉对抗,其所采取的种种政策最终激怒了邦吉,邦吉家族和赫斯基家族开始为裴隆的反对派提供资金支持,终于在1955年迫使裴隆下台,贸易促进会也随之解散。但是,裴隆在1973年重返政治舞台,继续他的反垄断政策,又成立了国家谷物委员会。邦吉当然不会容忍裴隆卷土重来,再次支持其反对派,并且仅仅一年后就意外取得进展——裴隆死去了。但是,裴隆的妻子艾薇塔接替了裴隆,继承其未完成的理想。然而,邦吉再次策动政治攻势,终于在1976年推翻了艾薇塔,国家谷物委员会也被解散。艾薇塔与邦吉的较量成为历史上经典的发展中国家对抗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案例,电影《裴隆夫人》就是对这场农业保卫战的描绘。
为防止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总统再次采取反垄断政策,邦吉甚至直接将自己人安排进了阿根廷政府,在梅内姆政府期间,两任经济部长Mor Roig和Nestor Rapanelli均出自邦吉,都曾担任邦吉的执行官。
1972年,赫斯基成为邦吉主席,之后和杜安·安德列斯一样,在邦吉开创了长达30年的辉煌时代。
如同ADM屡屡遭遇美国媒体的披露和美国政府的起诉一样,邦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1974年,蒙托内罗斯的恐怖分子绑架了公司的继承人Forge和Juan Born,扣押了几个月。在这期间,两人被迫吐露了邦吉已经控制了阿根廷农业的实情,不仅如此,邦吉还占据了阿根廷40%的油漆、30%的听装罐头和30%的纺织品市场。结果引起阿根廷民众的不满,此后阿根廷政府不得不采取迎合民族主义的政策。
邦吉保持其一贯战略,即注重保持从农场到消费者的全称垄断,其加工体系十分完备,几乎没有遗漏,一粒粮食从种子发芽到上到餐桌,都在邦吉的注视之下。
嘉吉在谷物出口方面占据着25%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谷物出口商;同时,它也是美国最大的谷物仓储商(拥有340个仓库)、全球最大的棉花贸易商、美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商、美国第二大湿玉米加工商和大豆压榨商、阿根廷第二大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三大面粉生产商和肉类包装商、法国第三大谷物出口商。
嘉吉的创始人为苏格兰移民商人威廉,嘉吉(William Cargill),1870年,其弟山姆·嘉吉买下了明尼芬达州南部铁路附近的谷物仓库,因为当时明尼芬达州正成为美国内陆粮产区和海港之间的联系枢纽。不过,嘉吉家族的真正发迹不是在经营谷物仓储上,而是购买了美国铁路大王詹姆斯·希尔的西部铁路网。西部铁路网连接着红河谷、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以及明尼阿波利斯市,实际上是覆盖了西部农业区,将整个西部农业区联为一体,同时与东部工商业区和海港连接起来。所以,购买西部铁路网对嘉吉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掌握了美国粮食的运输系统。
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英国仍在美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铁路大王希尔与杜鲁门家族关系密切,杜鲁门的父亲与其就是合伙人。希尔当时还与英国国王维多利亚的儿子爱德华王子保持紧密的生意往来,是爱德华王子的美洲代理人。而爱德华王子后来成为英国国王,即爱德华七世,因此,希尔与英美两国政府都有深厚的关系。当嘉吉购买了希尔的西部铁路网后,希尔家族与嘉吉家族也就建立了相当程度的生意关系,希尔帮助嘉吉获得了优惠退税等政策,由此辅助其建立起大运输网。
此外,嘉吉家族也与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了良好关系,约翰·洛克菲勒曾经收购了国家银行,同时派约翰·皮特进入嘉吉,这些都给嘉吉莫大的帮助。
嘉吉不仅掌握了运输网,而且还涉足煤炭领域,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威廉·嘉吉之子威廉·嘉吉·耶利米认为投资煤炭必能获得丰厚回报,但没想到他在褐煤方面的投资大幅亏损,把嘉吉公司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时,为挽救嘉吉,威廉·嘉吉·耶利米促成了女儿埃德娜与麦克米伦家族的约翰·麦克米伦的婚姻,麦克米伦家族携带大笔资金进入嘉吉,并成为嘉吉的实际掌门人。
嘉吉这时又迎来了一个强有力的合伙人,他就是白俄罗斯大谷物商、犹太人朱利叶斯·亨德尔。
然而,嘉吉很快又遭遇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亨德尔为嘉吉制定了收缩战略,这保全了嘉吉,避免了破产。至1936年,亨德尔发现美国玉米大幅减产,立即发动攻势,动用数百万美元收购了大量玉米期货合约,结果玉米市场更加紧张。此时,美国农业部令嘉吉释放一些玉米期货合约,亨德尔拒绝了,结果被美国驱逐出期货市场,但嘉吉已经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
二战结束后,嘉吉也加入到了扩张的浪潮中,于1953年在巴拿马成立了特达克斯国际公司,在全球谷物贸易中攻城略地。1956年进军欧洲,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日内瓦达克斯公司。其间,嘉吉把30%的股份出售给瑞士的Venetian-Burgundian-Lombard,这是瑞士最古老的金融家族,其历史上曾参与种种犯罪活动,如洗钱等,但这丝毫不影响嘉吉与其合作。
如今,嘉吉的贸易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在煤炭、钢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嘉吉也是美国第七大钢铁生产商,著名的LTV钢铁公司就归属嘉吉。
与ADM不同,嘉吉家族和麦克米伦家族占有嘉吉公司绝大部分股份,两大家族合计拥有90%的股份,由此成为美国排名前十大家族。
嘉吉今天仍保持着粮食领域的运输优势,其拥有400艘平底运输船和2000辆大货柜卡车。
路易·达孚在四大粮商中算是唯一一家欧洲公司,为全球第三大谷物出口商、在美国排名第四,在阿根廷排名第五,不过垄断着俄罗斯的谷物出口。
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路易·达孚1852年出生于法国,其19岁时就在苏格兰巴塞尔成立了一个小麦贸易公司,主要是从伏伊伏丁那平原收购小麦,然后运输至匈牙利加工成面粉,再销往东欧各地。同时也从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等地收购谷物,再运往英国,在利物浦加工成面粉销售。莱奥波尔德·路易·达孚的贸易根基是在东欧,他也是走国王路线,与当时的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相交甚好,而且还因此成为罗马尼亚国会议员,还曾担任罗马尼亚驻法国领事。
莱奥波尔德·路易·达孚在粮食方面的优势是在谷物仓储方面和西欧与东欧、俄罗斯之间的粮农贸易。在19世纪末,路易·达孚已经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粮食仓储和贸易网络,在德国和法国市场占据大比例份额。与此同时,路易·达孚也参与大西洋两岸之间的粮食贸易。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法国,路易·达孚一度被迫转移至阿根廷。
路易·达孚与嘉吉不同,尽管也是私营企业,但其49%的股份掌握在法国消费者协会(UFC)集团手中,这使得路易·达孚拥有了半官方身份,这相比其他家族粮商所占的优势就是,可以从法国信贷集团获得大笔资金,同时路易·达孚本身也可进入金融界——路易·达孚银行在1970年代曾是法国第五大银行。
路易·达孚在四大粮商中更注重多领域投资,在新生的生物能源领域正成为ADM的有力竞争对手,它在巴西拥有两个规模巨大的发酵式乙醇生产厂;另外它更注重粮食产品的期货交易,其大宗商品部(Commodity)主要就是进行期货交易,既能控制粮食价格也能平衡风险。
拉吉-帕特尔在其《粮食战争》一书中在谈到四大粮商时,提到了CR4理论,即四大粮商兼并世界各地其他粮食企业的速度,他说:“如今,钱是这么一回事——合并。或者,换个说法,市场力量的集中。在整个食物体系中,市场力量的集中已经形成一个趋势。就像联合水果公司让我们想起的那样,市场力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一个世纪以前,全球从事粮食贸易的公司只有嘉吉、大陆、邦吉和路易·达孚四家公司。但是这种集中化形式和广泛性意味着这些农业综合企业巨头们无所不在,它们改变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对食物企业分支机构的合并速度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计算出一种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在美国市场上的总体规模,然后算出这种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四大企业,并最终计算出食物企业分支机构的合并速度。这就是著名的四大企业合并率,即CR4.美国市场上的CR4趋势描述了食物的历史和未来。”
按照自由资本主义的初衷,市场实现完全自由化后,会促进竞争,商品价格因此降低,整个社会因此都能享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事实是,市场自由化程度越高,垄断程度也越高,商品价格实际上在增高而不是变得越来越便宜,整个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
两场粮食危机以及此前四大粮商的发展,都验证了拉吉-帕特尔的理论。以邦吉为例,2001到2008年以来,邦吉公司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2010年,邦吉公司将战略目标定位在发展制糖业务。为此,2009年12月24日,邦吉与Moema Par(Usina Moema ParticipacoES S。A。)就全资收购Moema Par一事达成并签署协议。Moema Par为巴西最大的制糖企业,在巴西拥有一家制糖公司100%的股权,还拥有另外5家制糖厂的股份。邦吉与其采取了股权交换的方式,即Moema Par股东有权收取730万股Bunge Ltd普通股,包括支付3600万美元流动资本,而邦吉以此收购了Moema Par的制糖厂股权。通过这种方式,Moema Par原有的丰富的制糖原料、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巴西潜在的巨大市场就都归了邦吉。
当然,发达国家粮食企业不仅是这四家,整个农业、农产品以及食品方面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的扩张也都是令人恐惧的。法国达能(Groupe Danone)集团是最著名的大型跨国食品公司之一,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企业,产品在100多个国家销售。达能全球第一大鲜乳制品生产商和瓶装水生产商、第二大饼干生产商,欧洲最大的酱料及调味品生产商,法国最大的婴儿食品生产商。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曾经这样描述过达能集团的扩张谋略:一是果断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抛弃边缘产品,加固核心产业;二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包容性的本土化和多品牌战略;三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准确袭击国际竞争对手,而对本土的品牌企业则敞开大门、密切融合。据统计,在达能集团的全球销售业绩中,其自身的品牌的销量仅占达能控股企业总销量的30%,其余70%的销量均来控股和收购的当地品牌。达能集团自有品牌中,只有四个享誉全世界,其一是世界第一大鲜乳制品“达能”品牌;其二是世界第二大饼干和谷物快餐食品品牌“LU”;另两个品牌是“Evian”和“Volvic”,都是瓶装水。
达能集团控股的主要品牌有很多,瓶装水方面有印度尼西亚瓶装水市场占第一品牌“Aqua”、美国的“Dannon”、法国的“la Fontaine Volvic”、西班牙的“Fontvella”、英国的“DANONE Activ”加钙无汽水、阿根廷著名品牌“Villa del Sur”和“Brio”以及中国瓶装水第一品牌“娃哈哈”;酸奶方面有美国的“Danimals。Drinkable”、西班牙的“Bio”墨西哥的“Danonino”;达能集团瓶装水品牌还有;快餐食品有“王子”品牌、亚洲第一品牌“Tiger”。1998年,达能集团首先与娃哈哈集团进行合资合作。娃哈哈目前拥有42家企业,总资本35亿元人民币,其中达能占有32%的股份。另外,达能还参股了“乐百氏”、“梅林正广和”。
类似这种收购、参股在最近这20年中比比皆是,如全球营养食品工业巨头亨氏公司(H。J。Heinz,HNZ)2010年12月3日在广州宣布,以1.65亿美元收购中国著名酱油和腐乳生产商福达食品。亨氏主要产品包括调味品、正餐快餐食品以及婴幼儿营养食品,去年全球营业额为105亿美元,其中60%的营收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新兴市场占20%,中国为3%。
全球最大牛肉生产商JBS SA公司制定了五年扩张计划,将在亚洲和欧洲建立企业。JBS SA的全球扩张速度令人眩目——自1993年以来,JBS已进行了30多次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