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一定要看天的,因而,美国要想谋求建立粮食美元,就必须要首先研究气候,美国的这一战略构想就是建立在对全球气候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研究结论上。
对于粮食危机,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气候变化导致人类自食其果。美国和欧洲宣扬全球气候变暖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全球气温很可能将持续升高5-6摄氏度,而这样就会导致更加剧列的全球性气候异常,全球所有国家都将无可避免地开始进入气候异常时代。那么,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热带地区所面对气候异常就更加严重,而热带地区又是全世界的粮食主产区——已经有明证: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新奥尔良,而刚刚过去的2008年“纳尔吉斯”飓风袭击的则是缅甸,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新奥尔良是一座城市,而缅甸受灾区则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纳尔吉斯”所摧毁的不仅仅是今年的收成,而且海水倒灌会使得这一地区数年内粮食产量受影响。
类似的气候原因所引起的粮食产量下降还有澳大利亚,2007年,澳大利亚等产粮大国出现干旱,粮食产量因此下降;此外还有非洲腹地,那里长期的干旱气候使得非洲许多地区食不果腹。
《2012》用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告诉你一个事实:世界末日并不遥远,很可能突然而至。《六度的变化》则从完全科学的角度说明:当上升6℃之后,地球就成了地狱。
地震、海啸、飓风、火山喷发、海浪淹没城市、大陆沉入海底、城市四分五裂,自然界能够发生的灾难都汇聚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影《2012》中绝对震撼的镜头;如果你不愿意读《圣经》,那么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就会给你重现《圣经》中“诺亚方舟”的一幕。
艾默里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生死关头祈祷是没有用的,你会使出你自己最大的自救本能去爬到山头上,而不是在教堂里面祈祷,因为教堂的屋顶会塌下来砸倒你。”
电影《四根羽毛》中有句话说得很不错:“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已经90岁的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09年出版了《消失的盖亚:最终警告》。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评论说:“就好像听到了BBC宣布世界末日到来一样。”
今天的科幻电影就像19世纪的科幻小说,具有科学预测性质,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曾经预测出了很多东西:电报、电视、直升机、潜艇、火箭、探月飞船等。所以,法国科学院院士利奥·泰盛就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关于玛雅,对其世界末日的预言还真思索了一段时间,那时距离2012年还相当遥远。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那时候还真有点半信半疑,而且也的确发现很多国家的文化里都有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且时间上很相近,比如,玛雅人说是2012年,因为玛雅人的历法到这一年12月21日就终止了;法国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说是在1999年7月;中国唐代预言书《推背图》也预言世界末日出现在2012年;甚至连大科学家牛顿也曾预言:他在1704年的一封信上说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之后的1260年就是世界末日,也就是2060年;英国《每日快报》认为,2036年会有一颗名叫“阿波菲斯”390米宽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诸如此类的预言很多,且各有道理,都有其推理方式,除了诺查丹马斯的预言已经失效外,其余的还都有待验证。
IPCC也发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如果人类继续放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100年,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4℃—5℃,结果是海平面上升半米,洪水和海水会吞没大片沿海地区,世界许多沿海大城市将成为海底城;与此同时,陆地表面大约有1/3将成为沙漠,一多半以上的地区将持续干旱;在气温上升3.5℃的时候,大约有50%—70%的物种将灭绝,而人类社会为了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已经打成了一锅粥,甚至可能使用了核弹——这场景似乎比《2012》更可怕,在《2012》中好歹还有几艘诺亚方舟,还有南非洲大陆存在,人类还能找到一块栖息地,但在IPCC的预言里,人类根本就没有一块净土了。
《2012》、《后天》这类影片完美地再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它用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末日并不遥远,很可能突然而至——别以为好莱坞电影仅仅为了追求票房,同时也是一种刻意的、精心策划的宣传。唯一不同的是,好莱坞从来不用说教式的宣传方式,而是让你争先恐后地掏钱买票,让你在视觉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候不自觉地接受好莱坞暗示: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再不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世界末日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首先播放了一个4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一大片龟裂的土地上,四周一片死寂,毫无生机,只有一个秋千孤零零地摆动。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毛毛狗玩具,突然之间,一阵地动山摇,干燥的土地猛然裂开一道口子,小孩惊骇不已,转身跑去,但乌云瞬间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倾盆暴雨迎面而来,在女孩的身后,滔天巨浪狂奔着扑向她,当洪水席卷而过的时候,小女孩抓住了一根树枝,但这根树枝早已干枯,很快折断,小女孩就这样被巨浪卷走了。这个短片虽然仅有4分钟,但却很好地使用了好莱坞惊险效果,用一个女孩的被吞噬很好地做了一个气候宣传,其情其景宛如《2012》中的一个片断,绝对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好莱坞一向都是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喉舌,且非常受欢迎。当然,进行气候宣传不能仅靠好莱坞,毕竟商业化的模式只能给大众一种暗示效果,因此西方还制作了很多正规的气候纪录片,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片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向观众讲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还有吕克·贝松监制的《家园》,这是采用航拍的手法,用细腻的笔调展示全球变暖的证据、过程和产生的一些不良结果,从而告诫世人,灾难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愚昧年代》从地球的起源开始,讲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也正在一步步破坏大自然的平衡;还有《野性欧洲》、《达尔文的噩梦》、《蓝色星球》、《蓝色星球上的难民》、《微妙的平衡—真相》、《第十一个小时》等,都是从十分理性的角度,加上科学的数据,把气候、环境等变化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感到触目惊心,从而不得不信。
在这些纪录片中,也许美国国家地理播放的《改变世界的六度》最能使我们明白灾难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因为它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如果地球平均温度再上升6℃,那么就会产生全球性的灾难后果,这是英国科学家马克·林纳斯给出的结论。马克·林纳斯是英国环保节目评论员,也是一名记者,他在3年的时间里走遍了世界各地,从西伯利亚到太平洋岛国,从中国内蒙古的沙漠到澳大利亚内陆沙地,从非洲草原到南美河畔,他用他的笔和摄影机详细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环境变化,后来他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本书《聚焦:来自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的讯息》;再后来,他藏身牛津大学的拉德克里夫科学图书馆,据说读了上千份科学报告,然后把这些资料和一些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结合起来,再次出版了一本书《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书中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地球平均温度上升的结果:林纳斯以地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为一章,告诉人们每上升1℃地球上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海洋洋流循环产生变化、两极冰盖开始消融、极端天气经常出现、洪涝和干旱挥之不去、飓风经常光顾、人类疾病频发等,而这些就是未来100年内会出现的,且越来越重,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6℃后,绝大多数物种都将灭绝。
西方政治要求全球公认气候正在变暖,于是好莱坞就制造了《2012》、《后天》等电影,用令人震撼的场面告诉人们,如果任由气候变暖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虽然人们并不相信这一天会突然而至,但却已经在内心中悄然接受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如果说这些电影是娱乐节目的话,那么《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这本书则从完全科学的角度告诉你地球每上升1℃的后果是什么,当上升6℃之后,地球就成了地狱。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1℃时,美国的粮食基地内布拉斯加州将重新变回6000年前的样子,那时候那里是一片大沙漠,气温比现在就正好高出1℃,因此那里出产的鲜美牛肉将不复存在。不过,与内布拉斯加州正好相反,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地区可能也会回到6000年前,那时那里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埃及壁画中狩猎的情景重现眼前。如此说来,上升1℃看来不全是灾难,至少对非洲来说是件好事。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时,林纳斯说欧洲就会重现2003年热浪袭人的场面,或者说等于出现了印度气候。那时格陵兰岛上的冰盖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上升了7米。这样的推测不是凭空想象,在125000年前地球平均温度就比现在高1℃—2℃,结果就是这场面。这时候全球粮食产量会严重下降,大约1/3的物种会灭绝。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3℃时,地球就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温度会失控,这时南美亚马逊雨林频频遭遇大火,最后会被烧光,变成一片沙漠。计算机模拟结果还显示,这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沙漠,而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因为抢水而开始了战争,世界上更多的地方也被海水淹没,整个世界到处都是一片混乱。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时,北极就变成了海洋,储存在南北两极冰盖中的二氧化碳也被释放到大气中,这又加重了温室效应,这时伦敦的气温达到45℃。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5℃时,人类文明解体,世界进入到了诺亚方舟时代。
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6℃时,95%的物种灭绝,应该是回到了地球生命刚刚开始形成的时代,大气中充满了甲烷和硫化氢,一道闪电就能引起一阵大火。
另外,日本著名学者山本良一于2008年也写了一本名为《2℃改变世界》的书,书中给出了IPCC提供的气候变化数据:从1861年至今,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6℃;在此后的100年里,地球平均气温还会上升1.4℃—5.8℃。山本良一在书中首先提问:很多人都知道气候在变暖,但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很多人确实并不知道。山本良一重复了一些马克·林纳斯的结论,只不过更强调在气候变化中2℃是一个临界点,即超过这个值之后,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因为这超出了地球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就是说,地球到时候就会高烧不退。
马克·林纳斯和山本良一预言当全球气温上升2℃时全球就将毁灭也得到了科学的佐证,2009年12月,《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一篇论文,说他们重新研究了地球上一个间冰期的情况,发现在125000年前地球海平面比现在高出6.6—8m,那时的温度就是比现在高出1℃—2℃。
其实,在林纳斯之前,早在1969年,英国科学家J。E。拉弗洛克就提出了一个“盖亚理论”,这个理论倒是可以很好地与“六度理论”联系起来。“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拉弗洛克形容说,地球就像是一个细胞体,大气层相当于细胞壁,空气就相当于细胞液,地球相当于细胞核,人类和生态系统相当于细胞液中的各种物质。稍微想想看,拉弗洛克的比喻还真是那么回事,整个地球系统就是一个细胞系统。“盖亚理论”和“六度理论”不谋而合之处就是给出了这样一条信息:整个地球是一个生命系统,这个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很有限,一旦超出了就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