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掌握和概念的形成不同。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它是人类长期实践、长期思维活动的产物,它经历着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掌握概念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不经专门教学,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的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科学概念。由于这类概念往往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的限制,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概念内涵中有时包括了非本质的特征,而忽略了本质特征,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与区别也是纠缠不清的。另一条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要领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样掌握的概念称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对掌握科学概念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它取决于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含义是否一致。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含义基本上一致的时候,日常概念对掌握科学概念就起积极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不一致时,前者对后者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在掌握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丰富感性材料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揭露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自觉观察事物,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形成知觉;或通过回忆或再造想象形成的表象。实验证明,由知觉提供的感性材料比较完整、清楚、正确,通过回忆形成的表象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该尽量多用知觉来提供感性材料。
例如,在掌握发展这个概念时,如果了解以下感性材料,则对于发展概念的理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感性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才逐渐演变为今天这种体质的人类。
感性材料二: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距今2亿年前至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海水从北向南逐步退却,同时又受到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推移的巨大力量的挤压而逐步升高,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今天,青藏高原整体上全受全仍然处在隆升过程中。长江最初是由东向本,一泻千里,流入古地中海。随着西高东低的走势逐步形成、青藏高原的出现,才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滚滚东流的巨川———长江。
感性材料三: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旦进入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它就不再适用了,就必须让位于相对论力学。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玻尔、海森堡等一些年轻学者,又发现在微观领域内,牛顿力学必须让位于量子力学。
(二)自觉运用变式
由于感性材料肯定有片面性,因此,必须运用变式,即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说明。只有这样,提供各种各样的感性材料,才能使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在讲“剥削阶级时,不仅讲资产阶级,而且还要讲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在提供感性材料时,不用变式或变式用得有正确、不充分,就会引起两种错误:不合理地缩小概念或不合理地扩大概念。要求不仅要运用肯定例证的变式,也要运用否定例证,以促进概念的学习。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特片越多,越明显,学习越难。
(三)及时给概念下定义
通过下定义,指出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起着一种组织、整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一般的说,关于具体事物的定义,可以和直观实物同时加以掌握。对于抽象概念的定义,不可以和直观实物同时加以掌握。对于抽象概念的定义,不能过早提出,应在学生充分直观或具有充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来。下定义一定要及时,过早下定义,将使学生死记硬背尚未理解的概念,对定义的掌握流于形式;过迟下定义,就不能及时收到组织、整理知识的效果。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掌握概念不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从一般再回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概念的运用过程。
掌握概念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过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更为亲切,不仅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而且还能使知识具体化。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们明确的规律是普遍的,就要明确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恰恰要求我们努力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而绝不能蛮干。要明确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础和前提。
(五)注意与其他近似概念的区别
如文化生活中涉及许多类似的概念,要在学习中自觉加以区分。
(1)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指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凡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如古希腊哲学。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一个动态概念,是指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应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它们都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当代中国而言,“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答: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例如公益性宣传、公共的科研、卫生、教育、体育、防疫和医疗保障等,作为公共的大文化事业来建设。文化产业是指基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消费的、能盈利的项目。如卡拉OK歌舞厅、网吧等。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
答: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4)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一回事吗?
答: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5)文化、文化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
含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人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起的。③人们的文化活动并不是纯粹精神活动。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艺术等。
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不同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质是不同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则具有阻碍作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照搬西方文化,否则就无法立足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①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的比重逐渐增加。②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综合国力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③从文化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文化是一种强力的黏合剂。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④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与政治、经济:三者关系:区别: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联系: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第二,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②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第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的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技能越来越重要。第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6)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
(7)文化与文明
区别: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
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和意义、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①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③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④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与社会实践
⑤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⑥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如何搞好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追求。(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一方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
③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了解:
守旧主义: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
封闭主义:拒绝任何外来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④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