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名媛
32628000000019

第19章 宋词因她放光芒——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以词著称,兼工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可以说她是古代女子词作者的巅峰代表人物。她的词以她的生活经历分为了两个阶段: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以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感伤情怀,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她的诗文感时咏史,留存不多,但情辞慷慨,与当时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独具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李清照,在我国古代女词人中的位置是排在第一位的。一首《声声慢》更是被后人极力推崇。那是一种人在刻骨铭心思念下产生的凄冷之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了无数人的感触与别伤,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这样的词境,这样的哀怨,使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然而,李清照的词是随着她的生活走的,词不仅仅是她的思想感慨,更是她对于生活的感悟。而这首词正暗喻了她悲凉凄苦的一生。

美好爱情逃不过劫难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满怀着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他们的爱情不像我们熟知的那些爱情故事,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才享受到的甜蜜。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在甜蜜之中了。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都爱好文学,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且二人的父亲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可以说,他们的结合是令很多人羡慕的。这在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有如此的佳偶之合是相当难得的。他们的婚姻少了当时一般人的无奈,这段在两厢情愿的爱情下组建的婚姻,经过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如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历史上就会少了李清照的芳名。但是,当时处于北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李清照的生活在乱世中也出现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尽劫难。

婚后,由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情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赵明诚却长年在外做官,夫妻两人经常是聚少离多。这对于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而言更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于是,她将这种相思的苦楚化为一首首诗歌。利用情感淋漓的诗歌作品来倾吐思念心声,用词句来宣泄胸怀的离别之恨。因此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词句。

然而,平静的生活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打破了。公元1107年3月,赵明诚的父亲病逝。这时,宰相蔡京便趁机污蔑赵明诚的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宋徽宗听信了蔡京的谗言,于是立即追回了对于赵明诚父亲的各种封赏。而且由于“父罪”的牵连,赵明诚兄弟三人全部被免了职。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故里,一直在此“居住”了十三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为了支持丈夫的金石研究,李清照竭尽所能地为丈夫搜罗金石书画。自己食不重肉,衣不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在这样的清贫生活下,十年时间,李清照竟然帮助丈夫搜集整理了数十屋子的金石字画。虽然生活贫困,但李清照并不为苦,而且这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安逸的一段生活。

宣和三年(1121年),新旧党之间的争斗到了白热化阶段,司马光和蔡京派别之间开始了无情的斗争。这时候,赵明诚再度离家走上新的仕途奔波生活,十年的安逸生活就此结束了。李清照看着相守十年的丈夫再次长期在外奔波,更生出了无限的闲愁与思念。离别情思纠缠在心头,身心都被相思愁绪包围了。意深情重的词就成了她的感情寄托。

靖康元年,金围攻汴京。公元1127年,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赵明诚转赴湖州上任。次年,赵明诚的母亲死于金陵,明诚携书十五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任建康府。但是几年的流亡生活严重损坏了赵明诚的健康,到南京的第二年他就病倒了。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死,这对于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可以说,赵明诚的死彻底地颠覆了李清照的爱情生活。

乱世中的一朵浮萍

北方大乱,赵家青州的故居也遭祸,十余屋的书册付之一炬。李清照无奈之下只好携带了部分的文物逃难离开了青州,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三年十一月,李清照逃到越州去投奔其弟,可是到那儿以后才知道她的弟弟已经离开了越州到了台州(今浙江临海县)。于是,她紧随弟弟的足迹,于次年正月奔到了台州。但是,当时台州的地方长官也已经逃窜了。随后李清照一直跟随着皇帝的足迹,一路经过章安、明州、温州……李清照为了追上在逃亡中的弟弟,途中连多余的被褥和衣物都扔掉了。后来,金人自动从临安退师,赵构便又回到了浙西。第二年,赵构在越州建都,改为绍兴元年,又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大宋皇帝。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赵构离越赴杭,迁都临安。因此,李清照也随着弟弟迁到了杭州去住。

李清照流离逃亡了一年多,饱受战乱之苦的她迫切地盼望局势和生活的稳定,于是将自己的号取为了“易安居士”。在此期间,她写下了许多著名词篇,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写出了这段生活的凄苦。在《永遇乐》中她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除了才华以外更有着傲骨与坚韧的精神。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但是李清照顶住了各种政治压力,将她和赵明诚收集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虽然其弟对她是备加照顾,但这毕竟不是她最终的归宿。正在李清照对生活感到迷茫之时,另一个对她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当中。

再嫁嫁给个白眼狼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直沉浸在悲痛与思念当中。为了早日摆脱赵明诚死亡的阴影,早日开始自己的生活;为了给自己流离飘泊的心灵一个安定的寄托;为了给她孤独寂寞的生活以慰藉,李清照心里也渴望有一个伴侣。李清照移居杭州后身边刚好出现了一个追随者——张汝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已四十五岁的李清照又嫁给了张汝舟。然而,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这段婚姻非但没有让李清照走出生活的阴影,反而将她推入了泥沼与磨难当中。

张李的婚姻并不像她与赵明诚那样因爱结合。婚后,张汝舟的野心便暴露无遗,他是觊觎李清照所搜集的金石文物,想要人物俱占。但是,李清照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张汝舟并不能掌控她。最后,张汝舟恼羞成怒,完全撕下了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张汝舟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根本没有自主权,更何况是离婚这样的“失节”之事。但是李清照并没有因此放弃,无奈之中她走上了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李清照得知张汝舟曾在科举中作过弊,只要揭发这件事就可以让张汝舟获罪,自己才可以脱离出这段错误的婚姻。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很有傲气的女子,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她宁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能忍受丈夫的卑鄙与无情,不做精神的奴隶。一旦被精神所奴役,即使会付出生命,她都会做出无悔的抗争。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这个跟李清照做了一百天夫妻的男人,被著名女词人以“妄增举数入官”罪告发。后获罪被皇帝判了流放之罪,李清照终于彻底走出了这段悲苦的婚姻。

这个卑鄙男人的侮辱和虐待让李清照狠下心来,但她因此获罪身陷囹圄。多亏了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以出狱。这件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在李清照的心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历史第一女词人

李清照以一代女词人的身份让后人记住了她。但是,人们只记住她因才华而流芳百世的荣耀,却没有看到一代才女背后的血泪。李清照的后半生可以说一直是在流离失所的境地中度过的。无可厚非,是战争毁灭了她的生存家园,但是她自身的性格却是决定她的命运的关键。

李清照的命运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比常人更艰难的道路。她以一个弱女子的肩膀承载了最高尚的民族气节。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常常观止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地凭借一两首诗而做出定论。其实在李清照的心灵深处,有着比愁绪更为强大的力量,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感情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心将她推入了深深的苦海。如果说李清照的才华让人们了解了她的闺怨闲愁,但是家破国亡的情结却让人们看到了爱国词人的滥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悲壮。一介弱质女流竟有着让男人都为之汗颜的爱国情怀,可想而知她那深深的忧郁中有着怎样的民族之痛啊!

李清照的悲剧命运还在于她是生长在封建时代的一位知识女性。作为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却有着处于社会至高点的思想,这种无法平衡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造就了她的命运。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但她却偏偏担起了历史的重担,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的词正是其情怀的抒发,精神与人格的追求。与其说她以词著称,不如说她是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傲立于人群中。从骨子里,她追求民族的气节与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她站在历史与思想的高阁中看着芸芸众生,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只能孤独寂寞地抗争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