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原来这样说
32631000000026

第26章 明法令以严惩奸邪之人

“原典”

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奸吏胜;符籍不审,则奸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国之四经败,人君泄见危。

——《管子·已法》

“古句新解”

国家的基本法令不严明,朝廷中的各种小人就会得逞;官爵制度不严明,奸邪的官吏就会得逞;户籍制度不严明,奸民就会得逞;刑罚制度不严明,盗贼就会得逞。这样一来,国家的“四经”就会败坏,君主就会陷入危险之中了。

管子在此列举了奸邪小人对国家的种种危害,指出奸邪小人的伤害性是不可小瞧的,因而,一定要严惩奸邪小人以法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奸邪小人对于国家来说是只大害虫,如果忽略了他们的危害性,国家就一定会因奸邪小人作乱而混乱不堪。小人的种类繁多,他们存在于各种阶层中,大到朝廷、小到百姓,都难免有小人作乱。

每朝每代都会有奸恶之人,他们之所以为所欲为、作威作福,关键是有人在他们背后撑腰。对待这样的人,如果一味地听之任之、不加约束的话,朝廷迟早会被他们搅乱。既然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对这帮恶人就应严惩不贷,不给他们任何机会。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贴身宦官,此人贪污受贿、骄横跋扈,在朝中可谓无恶不作,可是因为他有慈禧太后撑腰,没有人敢正面和他作对。

有一次,安德海奉慈禧太后之密诏南下办差。这一路上,安德海在船头挂上彰显高贵的船幡,口称有圣旨密遣,所到之处,他欺男霸女、为所欲为。而沿途的官吏个个害怕他的淫威,都是小心翼翼地侍奉,不敢有任何怠慢。唯有山东巡抚丁宝桢例外,他性情忠厚,刚正不阿,对安德海之流早已恨之入骨。他早就想好了一个主意来对付安德海。

丁宝桢先把安德海已到山东的消息密奏给了同治皇帝。然后,他令骑兵前往泰安把安德海拘捕了。安德海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摸不着头脑,他大声喊道:“我是奉老佛爷的旨令前来公干,你们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竟然敢抓我,真是吃了豹子胆了!”安德海被押到济南,丁宝桢亲自审讯他,安德海一见丁宝桢就破口大骂道:“丁宝桢,你别得意得太早,等我向老佛爷禀告此事,我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丁宝桢坐在大堂上一脸威严地说:“安德海,宦官私自出城,按大清的律例当斩,你可知罪?”

安德海听到这话后气焰便没那么嚣张了,他哆哆嗦嗦地说:“我有太后的密旨。”

丁宝桢严厉地喝道:“你胡说,我们这些册封的大臣们都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你此次出城必有见不得人的阴谋!”此时,皇上的圣旨正好也到了,丁宝桢便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了。

丁宝桢不畏权势、敢做敢为,为朝廷除去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害虫。这件事告诉我们,对待恶人一定不能心慈手软,严惩奸邪之人以正法制方可使众人心服,别人才会遵纪守法。

古往今来,帝王都强调官员要奉公守法,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官吏,昏庸之君可能会听之任之,而那些贤明的君主则会对此深恶痛绝,严惩不贷。康熙帝就是一个贤君,他把察吏安民的重点放在反对横征暴敛上,对于那些贪污受贿之辈康熙帝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

为了体察百姓疾苦和查办贪官,康熙曾两次西巡,最远到了宁夏。在探访中,康熙发现山陕等地百姓缴纳的钱粮中,当地官员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收了许多,仅山西一地,多收银两竟有百万之多。

康熙气愤地质问道:“如此科派,民何以堪?”

遂将山西巡抚温保撤职查办,随后,又以年龄衰老,不能胜任为由,将陕西巡抚党爱和按察使纳垒解任。同年,山西蒲州府发生民变,百姓逃入山中,康熙亲自调查,将山西百姓极为痛恨的两名官员革职,并押解赴京,交刑部治罪。

康熙对大学士们说:“州县之私派,皆申督、抚、布、按科派所致。若止在州、县官,则所害者不过一州一县。巡抚与布政使通同妄行,则合省俱受其害矣。此等人,朕断不姑容。”

有一年,山东闹饥荒,百姓缺少食物,巡抚李伟竟不上奏朝廷。康熙以“不知体恤百姓”为由革了他的职。四川布政使卞水式在征收钱粮时,超征白银四万余两,事后与巡抚瓜分,但因其病故没有再另行处罚,而巡抚则被拟以绞刑。山西太原府知府赵风诏,巧立名目,勒索银两,私吞银两达十七万二千两之多,被康熙处以斩立决。

康熙严惩贪官污吏的举动让全国上下为之肃然,无人不受其威慑,一股清明之气也随之形成,朝廷内外无不以廉洁为荣。

康熙帝待民仁义、治吏严格,他善恶分明,对贪官污吏处以重罚,这种英明的治国政策获得了人民的认可。而那些奸恶小人,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社会的开明正直风气自然也就形成了。

小人是社会的毒瘤,对他们稍一纵容,他们便会抓住机会为非作歹、搅乱时局。因此,对待小人应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不给他们任何作乱的机会。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惩治小人就很坚决。

有一次,进士张子恭、王朴奉命到昆山视察水灾。在此期间,二人受当地官员宴请并收受钱币一千三百贯,将他们两万两千六百亩的良田谎报为受灾农田。朱元璋查知后,命他们自缢身亡。当时,为官者贪污白银六十两以上者,均处以枭首示众之罪、剥皮楦草之刑。

朱元璋整肃吏治的斗争延续了二三十年之久,打击范围广,甚至一些皇亲国戚犯法,也是在劫难逃。为了达成吏治清明的局面,朱元璋六亲不认。开国功臣华云龙、朱亮相便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而死于整肃吏治的斗争中。

朱元璋的侄子朱正文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因不满朱元璋对他赏赐过少而心存怨恨。他在镇守江西时,骄奢荒淫、强抢民女,淫乐数十日后,将女坠入井中淹死,毁尸灭迹。朱元璋知道后欲杀朱正文,但因朱正文是马皇后从小看着长大的,待之如同己出,马皇后出面求情,才免他一死。后来,朱正文奉命守墓时逃跑,朱元璋终于将他处死。

朱元璋的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长期严惩奸邪的斗争,做官的人终于认识到了朱元璋立场的坚定,不禁人人自危,不敢恣意妄为了。朱元璋这种打击贪官污吏,整饬吏治,坚决反贪的举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恶吏,要严惩以戒众人。只有坚定惩治奸邪之人的立场,国家法制才能得以真正实施,人民才能心服口服、遵纪守法,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