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青铜兵器占据军事舞台;西汉初期,还使用一些青铜兵器。随着冶铁技术和锻钢工艺的进步,钢铁兵器兴起。到西汉末期,铁兵器已逐渐将盛行约2000年的青铜兵器挤出战争舞台,冷兵器进入鼎盛时期。
冶铁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铁的国家之一。相传商朝中期,华北地区有一位兵器制造师,无意中发现了几块十分坚硬的陨铁。他在铸造铜钺时将陨铁熔化,制成了一把铁铜钺。偶尔得到的陨铁难以满足大量制作兵器的需要,而自然界中所有的铁都是以化合物存在的,必须经过冶炼。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率先掌握了人工炼铁技术。燕人铸刀剑,采用渗碳法将熟铁反复锻打成钢,并使用了淬火技术。他们还首创局部淬火,使刃部刚硬锋利,脊部富有韧性。到了汉代,冶铁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生铁冶铸、铸铁脱碳钢、百炼钢等新技术。
汉代的各类铁兵器
汉代的格斗兵器主要有长柄的戟、铍、矛和短柄的刀、剑。远射兵器主要是弩和弓,防护装备是铠甲和盾牌。
铁盾(复原)。据《史记》记载,樊哙护卫刘邦赴鸿门宴时就手持铁盾。
刀的崛起
在中国短兵器发展进程中,刀的崛起与剑的衰亡有密切的联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骑兵的大量使用。骑兵作战主要靠挥刀劈砍,以前刺功能为主的剑不受骑兵欢迎。于是,分量较重、刃薄脊厚、专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兵器——刀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剑成为军队短兵器的主体。
按西汉时期的舆服制度,皇帝百官无不佩剑,钢刀兴起后,则改为佩刀了。后来,在佩刀和专用于劈砍的短柄刀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安有长柄的大刀。
古代的盔和甲
盔甲为古代兵士的防护器具,盔护头,甲护身。甲也叫铠,披于肩臂上的叫掩膊,护胸的叫胸甲或胸铠,贴在两腋的叫护腋,垂于两腿之外的叫腿裙。最初的盔甲用藤、皮革等制成。秦汉时期铁制盔甲逐渐取代藤、皮甲。东汉时,铠甲的坚度增强,类型增多,防护身体的部位日趋增大。
唐代以后,铠甲种类增加了许多,但其形制和质料没有多大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用绸、布、棉花和铁叶、铜钉等合制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