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语录”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韩非子》
“译文” 君主最大的祸患就是信任臣下。信任臣下,就会反为其所制约。臣下对于君主,并非是骨肉至亲,只不过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效力罢了。
“说古论今” 与下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领导试图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用人状态。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在用人的时候既让下属感受到你的信任,又能保持必要的试探呢?毕竟,在信任上保持中庸之道才是良策。 对此,韩非子说过,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是纯粹的利害关系,在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合作才能继续维持,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臣下之所以能够恭敬地侍奉君主,是因为君主具有威势。君主若宠信大臣,大臣就会干政,从而与君主争夺威势与权力。 因此,领导人使用人才的时候,在信任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是必要的。不信任下属,就无法让对方放手去干,也不能赢得下属的真心拥戴;不保持怀疑,太信任下属,就容易被下属利用,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在三国故事里,有这样一件事:孙权重用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
后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因为他的弟弟诸葛亮辅佐刘备。 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之事,恳请大王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 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所以,我很信任他,这与他弟弟辅佐刘备根本是两回事。” 孙权没有因为谗言而怀疑诸葛瑾,而是对其更加信任,对他的工作从不乱干涉。既然放权给下属,就要充分地信任对方,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听到谗言就对其下属不予信任,朝令夕改,只会败坏了自己的事业,导致一事无成。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领导者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领导人对下属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大胆负责。一般讲,信任下属有这样几个特点: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理解下属的内在欲求;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信任下属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在信任的基础上还要保持一丝怀疑,并且这种怀疑不应被对方察觉,而是领导者要保持警惕,学会对下属做好监控、监督、检查,让他们把事情做到位,一切都在领导人掌控之中。保持好信与不信的尺度,是用人管人的一个基本原则。
“用人之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奉为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不过,这一信条在今天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因为它缺乏辩证态度,是与实际、与当代相脱节的用人观。 看看各国、各大企业成功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有的企业经营者大肆使用令自己放心的人,有的更是使用家族亲信,而对他们的工作不予过问,自以为这是对其“不疑”,结果企业被搞得一团糟,乃至面临倒闭时,领导人才懊悔不已。这是“用人不疑”的恶果。 还有的领导人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这里看着不行,那里看着也不行,好像没有一个值得他信任和聘用的人才,于是便错误地施行“不用”的原则,结果延误了企业发展。这种“疑人不用”,是用人不成熟的表现。 由此可见,在用人问题上,如果用而不疑,那么企业迟早出现管理混乱;如果疑而不用,那么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失去发展动力。因此,管理者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
(1)“用人要疑”保重用人安全 对一个不是很了解,甚至还不很成熟的人,在使用他们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的态度,管理者应该提出疑问,认真考虑能不能用、怎样把用人的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是“用人要疑”。 当然,这个“疑”主要是指用人前的考察工作,以及用人后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后者,无论是哪种人才都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接受监督和考核。
(2)“疑人要用”保证用人全面 顾名思义,“疑人要用”是指对怀疑、有疑虑的人,在适当的情况下也要大胆使用,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干,在实践中检验、识别人才。
事实上,对人才的使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前可能有各个方面的疑虑,这都是很正常的;管理者可以给人才提供一个舞台,让他去展示自我,那么就能对他们形成准确的判断,而对方不会有丝毫的怨言和不满。这样做,避免了用人上的偏见,保证了全面使用人才的效果。 总之,信任别人这种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误,错误在于相信不该相信的人,欺骗别人这种做法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隐藏在欺骗背后的目的。尤其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时候,信任与欺骗同样的可怕,不可原谅,原谅意味着重蹈覆辙,彻底失败。韩非子讲的是帝王之道,也是管理之道,但说到底还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