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舆情(2013-2014)
32761400000011

第11章 社会戾气的典型表现、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戾气盛行,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就无从谈起。化解社会的暴戾之气,需要找准原因;从根本上治理,需要从社会到个人的共同努力。

眼下,无论是网络上、电视上、还是报纸上,“发飙”“暴打”“对骂”“斗殴”等词汇的出现频率极高,时间久了,让人不由得产生这样的感觉:一股戾气弥漫着整个社会。

什么是社会戾气?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暴戾之气的意思,即社会上一种残忍的、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心理或风气。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一言不合即动手,看不惯了就动刀,越来越缺少耐心,越来越迷信暴力,仿佛暴力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即便解决不了,通过暴力或软暴力也能释放内心的怨和愤。戾气盛行,社会就会陷入恐惧之中,人人可能成为施暴者,人人也会成为受害者,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就无从谈起。

为什么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很多人不仅对陌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都会充满戾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但长期以来积聚的社会矛盾也开始慢慢凸显。贫富的分化,公权力的腐败,维权渠道的不够畅通……一些长久被淤积的不平之气一旦找到出口,必然会呈现出“狰狞”的面目。因此,对因心怀暴戾之气而做出错误举动的社会成员,如果单从道义的角度去谴责他们,同样是粗暴而简单的。化解社会的暴戾之气,需要找准原因;从根本上治理,需要从社会到个人的共同努力。

转型期社会戾气的几种主要表现

社会戾气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地铁上、公交上为抢座而大打出手的闹剧时有发生;车祸撞人,不是救人而是挥刀相向;孩子间偶尔摩擦,有些家长不是现身教育,而是动用武力或者权势、金钱摆平;轻生者跳楼,围观者不是尽量援救,而是大喊怎么还不跳;在微博上意见不合,不是理智讨论,而是动辄污言秽语大骂对方;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因为某个视频或者帖子让人惊悚的标题,不理性判断真假就盲目转发、评论……对诸如此类事情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社会戾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拳头说话”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近来,抽耳光新闻屡有所闻。先是杭州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因为没有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被其丈夫连抽了5个耳光,小伙子被打得鼻血横流。稍后同样的情景又在长春公交车上复见,所不同的是这次抽人耳光的变成了一位女子。在武汉汉阳摩尔城附近,一位女教师乱穿马路,被市容监督员李丽劝阻,结果还没等监督员提出罚款,对方就当众给了李丽两个耳光。李丽上岗不到一年,已被打了3次,被同事称为“最委屈”监督员。

戾气剖析

抽人耳光为什么成了家常便饭?这正是“以拳头说话”的社会戾气,往往体现在普通人小事上使用暴力。

这种暴力,开始仅蔓延于网络,常见有谩骂、挑衅、抹黑、恶搞等网络暴力。尽管网络是虚拟空间,人却生活在现实社会。如果说人性到了网络上就变成“兽性”,那么在“兽性”中潜移默化,思想也会渐渐跟道德和法律脱节。而在虚拟跟现实的分野混淆之后,从网络回到现实,就会下意识地套用“兽性”来待人接物。说“拳头说话”是网络暴力的现实版,并非冤枉。更可怕的是,因为戾气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吞噬“人性”,并且让当事人以“兽性”为炫耀,从施暴中获得畸形的宣泄。

法治社会不能容忍暴戾之气,否则今天抽在别人脸上的耳光,迟早会抽到我们大家脸上。法律应当严厉惩处那些“用拳头说话”的人。可惜的是,在这些抽耳光事件中,我们未看到施暴者付出违法成本。抽人耳光变成了抽了也白抽,也是一个导向,效应之下,扩散为不抽白不抽、白抽谁不抽,恐怕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鱼死网破”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云南巧家县“5·10”爆炸案。因不满政府征地拆迁,涉案犯罪嫌疑人邓德勇、宋朝玉利用村民赵登用实施爆炸,导致4人死亡(包括赵登用)、16人受伤。

江西抚州爆炸案。致3死5伤。制造者钱明奇在爆炸中当场死亡。至于原因,钱明奇曾在微博中说:“相关领导擅自降低补偿标准,给我造成损失200余万元。”在钱明奇看来,200余万元比他自己的生命、家庭的幸福更为重要,血案是否造成别人枉死也不重要,只为了出一口恶气。

东莞拆迁户“提头自首”案。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一名花农陈锋在杀害拆迁人员、残忍地剪下人头后,服下剧毒去投案。在他带领民警来到行凶现场时,自己毒发身亡。据说是拆迁者对其“春节后再搬走”的要求不予答应,于是导致了惨案的发生。揣测一下行凶者的心理就是——你不想让我过一个安稳年,我就让你活不成。

戾气剖析

云南巧家县爆炸案,江西抚州爆炸案,东莞拆迁户“提头自首”,这几起恶性案件中,都涉及“拆迁”这个社会痛脚。某些政府官员长期漠视群众利益,在“拆迁”这个关口终于矛盾激化爆发。

其实,这就是“鱼死网破”型社会戾气,利益相关者觉得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该得利益,于是抱着谁也别想好过的心态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悲剧。

巧家县制造爆炸案的两村民肯定是不满拆迁补偿;钱明奇的初衷应该是举报贪污腐败,讨回自己的损失;同样,陈锋的希望也不过是“拆迁能在节后再进行”。但最后,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事件。从现在大量恶性社会新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起源都是一些小事。就以拆迁自杀事件为例,其实90%都是因赔偿款的分歧,为了钱,把命都搞丢了。而在此当中,当政者的责任不容推卸。

“集体被害妄想症”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2012年3月23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刀,疯狂砍向正在埋头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造成一死三伤。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行凶后,又向自己身体捅了三刀,并逃至哈医大一院门诊部的急诊室包扎伤口,当场被接到报警而来的警察抓获。

乍一看又是一场医患纠纷,病人不满医生,于是报复,最终导致一死三伤的惨剧。甚至当情况还不甚明了的时候,众多网友纷纷表示高兴。据腾讯网转发后有一个调查: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心情如何呢?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也就是说,六成民众对“杀医案心生高兴”。这样的“高兴”,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惊悚,更让广大民众心生忧惧。

事后了解到,被犯罪嫌疑人砍死砍伤的医生和实习生都是无辜的。死者才28岁,是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并且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大好人生才刚要开始,却被意外地终止了生命。

2011年9月17日,17岁的中学生陶某因求爱不成强行闯入16岁少女周岩家,并用汽油将其烧成重伤。2012年5月10日,合肥少女周岩被毁容案一审宣判,被告陶某故意伤害罪成立,法院考虑到其未成年,判处有期徒刑12年零1个月。

对于安徽合肥少女拒绝求爱遭毁容一案,因为男方父母是公务员,父亲是科级干部,男方被贴上“官二代”的标签。甚至在其父开的微博下面,多是“这样的父子就该千刀万剐”“死一万遍都不为过”等谩骂之语,却鲜少有人提到回归司法层面,用法律解决,不“以暴制暴”。

戾气剖析

这是多可怕的事:还没了解事情真相,只要听见是患者杀了医生,就拍手相庆,说“杀得好,出了我们一口恶气”。医生与患者发生纠纷,一定是医者无良;父母是公务员,“官二代”就都得死。这就是“集体被害妄想症”型社会戾气。

统计显示,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和医生。伤医事件频发,不少医生感叹缺乏尊严、缺乏最起码保护。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王晓军忧心忡忡,“如果救死扶伤的医生被视为敌人,这个社会是病态的”。

“恃权钱横行霸道”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我爸是李刚”事件。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肇事者男子名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药家鑫案。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南航空姐被打事件。2012年8月29日晚,南方航空一名空姐微博爆料称,在合肥飞往广州的南航CZ3874航班遭到一名男子殴打和辱骂,致其手部瘀青,脖子、身上有多处挠痕,衣服也被撕裂。新华社等媒体纷纷介入调查,发布“真相”。9月2日,打人者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被停职检查,接受组织进一步处理,“南航空姐被打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戾气剖析

“我爸爸是××”、“×××是我××”,这是仗势压人;“罚多少钱都无所谓,但我不认错”,一个富婆开车撞了人后这样说,这是以钱欺人。

以权势压人,以钱压人,这就是“恃权钱横行霸道”型社会戾气。

戾气这个东西,和强者还是弱者无关。打工者的暴力群体性事件是戾气的体现,特权者的横行霸道同样是戾气的体现。戾气是一种氛围,是具有传染性的社会风气,是不同群体缺乏沟通进而走向鱼死网破的征兆。现实中,见惯了国家法律的执行遭遇多少富二代、官二代的叫嚣阻挠,这是财富、权力的接班。至于网上流传的“恨爹不成刚”,则是把民众的无能为力情绪发挥到极致。戾气不是一个好东西,要想消除它就要增进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的相互理解,其中最为首要和关键的是要将公权力约束好,让社会财富分配尽可能公平。

“心理扭曲失控”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辽宁少年连杀9人案。2012年8月1日,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特大杀人案,共造成9死4伤。凶手是一名17岁的少年李恒明,导火索是他与16岁的女友闹矛盾。9名死者中,除其中两位是女友亲属外,其余7人均为毫无关联的陌生人。李恒明的邻居透露,李恒明给前女友打电话时常得不到接听,便在家中放声狂吼。而这一次,他直接踢开自家的门,出街行凶。

戾气剖析

辽宁杀人案,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的“病态”。任何一个少年杀人案件背后都有结构性的矛盾。为无辜杀害的死难者感到悲痛的同时,我们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孩子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这种戾气其实就是怨气,是社会病态的表现,病态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等。深究其因,青少年杀人案的频发与我国教育体制的素质教育缺失存在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偏向于重视知识教育,却对道德品质、生命价值等素质教育有所欠缺。在这个价值观失落、物欲刺激、应试教育压力过大的社会里,青少年的犯罪问题,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深刻反思。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不顺或者挫折,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甚至酿成血案。此类型社会戾气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极个别人缺少人性、人本主义教育、心灵扭曲的问题。

“藏丑与恐惧信息公开”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近年来,记者挨打事件频频发生,甚至行凶者本身就是执法机关人员或官员。2011年11月24日,《河南商报》记者在南阳市信访局采访“三公”经费公开等问题时,被信访局工作人员拳打脚踢。“你这个假记者,敢动一下,今天就让你死在这!”这位工作人员扇了耳光之后,又在记者王向前腿上跺了几脚,一直打到王向前站不起来。被打记者最终用手机报了警,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人更加难以相信,在警方调取当时的监控录像时,遭到信访局的阻挠和拒绝。显然,在“信访牛”的东家面前,警方的执法权也大打折扣。

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被疯狂传播。视频显示,有记者在漯河采访违章别墅群时,遭漯河市召陵区房管局副局长牛豪持枪顶头威胁,并遭殴打。随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引发网友热议。事件曝出后,漯河官方对当事人进行停职和刑事拘留处理。

戾气剖析

接二连三的谩骂殴打记者,反映了相关当事人的藏丑心态和对信息公开的恐惧心理,其实是一种“藏丑与恐惧信息公开”型社会戾气。

记者采访,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是为了行使监督权,但是很多时候记者采访时被拒,甚至被殴。温家宝同志曾指出,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以前有报道过,某些部门和单位“豢养”保安,当需要因为保安身份的这种“灵活性”时,就“放”他们来执行“家法”;出了问题后,他们又能超然推脱事外。而现在社会戾气弥漫,居然到了执法者或当权者直接扑上来就打的地步!

“事态搞大才能维权”型社会戾气

典型案例

2012年4月11日,因不满航班延误,20余名旅客擅自走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阻拦了刚刚着陆进港滑行中的飞机。4月13日,因广州白云机场受天气影响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同样有乘客不顾工作人员劝阻冲上停机坪。8月6日,由于飞机延误,在昆明机场有30多名乘客冲开工作人员的阻拦,跑到停机坪,坐在飞机滑行的跑道上不愿离开。有人说:“既然我们走不了,也不让其他飞机走。”民航业人士表示,旅客未经许可进入机场跑道禁区,很容易被飞机发动机吸入,进而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戾气剖析

“拦飞机”维权,实质是一种搞大事态以达到维权目的的心态。

面对“拦飞机”维权,我们在保持维权通道畅通,加强理性维权引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消除社会戾气,避免情绪化地为违法行为寻找合理性和正当性。通过以理服人、依法办事,通过疏导情绪、理顺症结、畅通表达、完善机制等方式,涵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但“拦飞机”维权的背后也有维权成本太高、维权难的社会大背景与社会大心态。

社会戾气产生的原因

不管是源于竞争的焦虑,还是源于难平的怒气,戾气弥散都有现实根源。或来自于一些领域的改革滞后,使“比太阳还有光辉”的公平正义在一些地方成了稀缺品,导致严重的社会失衡,也使人们心中的戾气易燃易爆;而一些体制性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未得到根本性制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使暴力与准暴力行为走向泛化。比如有的地方暴力强拆屡禁不绝,比如一些城管暴力执法屡见不鲜,其网络形象走向固化和妖魔化:棍棒执法、拳脚相殴,甚至立毙人命……同样的套路也走进街巷,走进乡村,走进公共场所。包括一些官员的失当行为,也给社会起了负面的示范作用。

权力不作为或胡作为

行政与司法腐败,权力不作为或胡作为是引发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下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利益分化造成的各种矛盾冲突本属正常现象,人们的种种利益诉求和表达既是争取或保护自身的权益,也同时表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而面对利益诉求和公正要求,权力部门和执法部门如若不能合法、正当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必然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弱势者来说,行政与司法失当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果理性的、非暴力的、法律的道路能够走得通,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以极端方式解决。但现实中,许多案例再三向人们展示了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绝境。

因绝望而诉诸暴力还缘于怨气无处发泄,怒气无从释放。清华大学教授郭于华曾提醒,在利益冲突加剧、社会不公明显的情况下采取的高压“维稳”,常常导致愤怒和绝望迅速升级。高压维稳还会形成一种“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越是要强调社会稳定、强化维稳工作,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众的利益表达;民众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越是倾斜,尤其是底层群体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利益格局越是倾斜,利益矛盾和冲突也就越尖锐,不满情绪也就越强烈。一些群体或个人就只能采用体制外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不满,于是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当整个社会被维成一个高压锅的时候,暴力的突发几乎难以避免。

公信力丧失

在一个充满戾气的病态社会中,人们首先发现的是社会信任不复存在,特别是公信力丧失,而且越是来自官方的、专家的、权威的消息和说法公众越是不相信。这种不信任在近期网民质疑“周克华已死”事件中尤为突出。清华大学教授郭于华认为,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合理而有效的制度保证契约信用关系和规范的市场,人们只好诉诸暴力,以暴力维持秩序,或者依靠暴力组织得到保护,而这必然带来社会生活的“西西里化”或“那不勒斯化”(即在公认的社会规则严重稀缺和起码社会信任的极度缺乏环境中,受利益的驱使,“强权组织与地方政府互相渗透、互为依靠,而衍生出的一种高度畸形、以赤裸裸的暴力作为维持社会运转主要机制的秩序生态”)。公信力丧失还与信息垄断造成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有直接关系。群体性的暴力事件经常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所为,但人们为什么“不明真相”?在许多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难看到,一方面是官方的失语和权威信息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与之成鲜明对照的网络上各种传言“巨浪滔天”。前几年发生的“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几乎都与信息的发布、传递、接受的方式不当有关。公众经常宁愿去相信各种“来路不明”的消息,却不相信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公信力的丧失是信息垄断甚至虚假信息的必然结果。就此而言,信息透明、公开真相实是消除戾气的良善之举,而且也是明智之举。

挫折感、不安全感、无力感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戾气来源于三种社会心理:挫折感、不安全感和无力感。挫折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一种负面社会心理,于是,对暴富阶层的敌意与对整个社会的仇视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而社会不安全感的上升,则使人的行为更富有攻击性;至于无力感,则可解读为,如果一个社会让穷人看不到希望的话,那它就必须面对穷人绝望式的报复。

为什么我是北漂、蚁族,有些人却能为名牌手袋一掷千金?为什么我买房、买车压力重重,而有些人却能在“拼爹”中轻易胜出?一边是快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一边却是贫富差距、社会板结等问题,这让社会成员难免会在对比中产生“过山车式”的体验。

在挫折感、不安全感和无力感等社会心理产生之后,它们最终会以暴力心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暴力心理则构成了社会戾气的心理基础。

贫富差距与不公平感

中国社科院2010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在调查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时,约1/4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穷。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人们倾向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比如,城镇里有近六成的人认为自己穷是因为“缺关系少门路”;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还有人认为教育、医疗、养老三大问题是造成穷的原因;而只有6.1%的人认为,穷是因为自己“家里人不努力”。

承认自己穷,倒不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值得关注的是评价自己为什么穷。民众认为自身无能为力,认为在社会面前自己不过是蜻蜓、蝼蚁,究其根源是民众对社会公平的不相信。比如社会财富分配,为什么农民每天躬耕于垄亩之间还要看天吃饭,而那些端公家饭碗的旱涝保收还要享受着福利分房?为什么一个创造价值的企业工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而垄断行业员工靠垄断拿巨额回报?社会资源利用,本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公务员招考总会曝出各种潜规则丑闻,“量身定制”招考条件的新闻彼伏此起,这就是关系和门路的力量。而恰是这种不公正,成为社会戾气的一个爆发点。

网络的放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网络的匿名性与便利性更使民众表达自己的真实声音成为可能。但是言论表达相对自由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并见证了普通民众公共精神的成长;另一方面它也成为网民放大和发泄怒气、怨气的最佳出口。在互联网上,许多人成为“网络暴民”,或断章取义,或借题发挥,或谩骂讽刺,或言辞激进,或地域攻击,或跟风起哄,他们的发声汇聚成一股股的话语暴力洪流,最终让网络变得泥沙俱下、乌烟瘴气。

还有一些网络信息发布者,为了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不惜在标题上大做文章,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最明显的例子,《环球时报》曾发表社评,标题是“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腾讯网当天转发该文时,将文章标题改为“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结果招来网络上骂声一片。故此,对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弥漫的“戾气”,我们务必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地对待,忽视或轻视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暴力文化无孔不入

时下,暴力文化无孔不入。网络、影视中诸多关于暴力革命的描写、弘扬暴力美学的场景比比皆是。当权力成了行恶者的勇气,财富成了行恶者的胆气,不仅颠倒了社会的文明规则,更是对社会发展的反动。在一个彰显和谐的制度框架下,在一个有明确法律的社会中,出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无疑是社会的倒退。只有全社会都慎用暴力,都以暴力为耻,形成社会性的对暴力的反思,社会性的戾气才有可能逐渐消弭。

社会戾气的化解对策

消除社会戾气,关键在于疏而非堵,而且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堵无可堵。要疏导,则必须确定并消除戾气的根源,理顺社会症结、厘清社会矛盾。应该说,戾气的产生之诱因,既有经济的,也有文化和社会的,更有个体的偶然因素。因此,化解社会戾气要全方位系统性地来解决。

遏制腐败约束权力

造成绝望和导致暴力的许多方面原因都与腐败作风和权力滥用有关,都源自不受规制的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影响社会心理失衡,最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暴戾。

从政府角度看,化解社会暴戾必须使权力得到控制,使腐败得到遏制。要努力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规则,限制公权对私权的侵犯,限制强势集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掠夺。努力构建法治社会,维护司法公正,大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让法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作为公民,应该通过社会参与和积极、合法的行动保证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而这对权力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放松紧绷的神经,放开紧握的拳头,向社会开放合法性空间,让公民社会正常发育。

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社会要和谐,不在于结果的平等性,而在于机会的公平性。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化解社会戾气的根本之策,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当前,我国市场体制尚不完善,政府部门权力很大,司法独立性的缺乏更加剧了寻租问题。结果,那些拥有政府关系资源或更善于拓展关系资源的人,就成了现有体制最大的受益者。此外,由于电信、石油、金融等大量国有企业掌握了垄断性或准垄断性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发展机会的不公平性。因此,要坚持进行改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寻租空间,打破垄断,真正建立公平、自由、开放、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结构方面,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体系,疏通向上层流动的机制,努力壮大和扶植一个中等阶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富往往垂青那些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皆堪称典范。抛开前些年广为争论的企业家“原罪”不谈,公众对现阶段富豪财富合法性依然存在相当的疑问。

因此,政府或强势阶层要在消解社会戾气中尽最主要责任。政府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关注和扶助弱势群体,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专栏 东莞“扫黄”缘何引起舆论场分裂

央视对东莞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进行了曝光,这也让东莞这个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进入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随后,公安机关出动大批警力,对桑拿、沐足及娱乐场所进行统一突击清查。据广东省公安厅消息,2014年2月9日共检查各类娱乐场所1948间,有问题场所39间,带回162人审查。

按照一般的关于扫黄打非事件的新闻报道模式,对此地此事的关注理应告一段落了,但不承想,一场名正言顺的扫黄行动却引起了舆论场的反弹,甚至是分裂。有人质疑央视的报道,认为他们更应该去关注另外的“大事”,不要纠缠于此等“小事”,甚至上纲上线地把央视一顿臭批;有人质疑“扫黄”行动的正当性,甚至打出“同情牌”,认为“小姐”身处社会底层,不应对她们“赶尽杀绝”,因为她们也在“自食其力”;也有人质疑“扫黄”为何屡禁不止?然后把枪口对准了公安机关,认为“保护伞”的存在才是色情业“越扫越黄”的根本原因。

一时间,微博、微信、社区论坛上狼烟四起,乱作一团。甚至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滑稽、无底线地打出了“东莞挺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这样的口号。很多粉丝也不假思索地跟进支持。也有人怀着猎奇、看热闹的心理围观、起哄,唯恐天下不乱。还有一些知名人士,甚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不能严查色情业,否则会引起当地经济“大衰退”,因为小姐们会转走巨额现金。有这样想法和分析的人,不能不说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就事论事。说一千道一万,“扫黄”行动本身毋庸置疑,是顺应民心、民意的正义之举。为“小姐”叫好的人,有些话似乎看上去有些道理,例如,小姐和一些贪官比起来,属于自食其力,没有危害社会……这样的观点真的不值一驳。首先,有意把扫黄和反腐搅到一起,偷换概念,转移大众关注焦点和视线;其次,如果违法的“自食其力者”都应受到鼓励,那么那些“自食其力”的小偷、抢劫犯是不是也应该为他们叫好呢?

当然,有人对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的质疑很有道理,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并明确表示,要挖出色情行业幕后的“保护伞”。笔者以为,公众对“保护伞”的深恶痛绝是引起此事件舆论分裂的重要原因。其实,不止是东莞,全国各地只要色情业发达的地区,毫无疑问,幕后都有一把巨大的“伞”在保护着这些卖淫嫖娼者。打掉这些公安机关中的“害群之马”,还公众、社会一个清新的环境,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定会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支持。“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并展开了行动,我们不妨耐心等待,看最终结果是否会让公众满意,到时再发表评论不晚。

建立社会纠正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出身、教育、个性、努力、机遇等因素的差异,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自由竞争之所以有效的重要机制。但是,在维护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的同时,也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纠正机制,避免财富过度两极化,影响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尚未开征作为收入分配重要纠正手段的遗产税和赠与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将全部或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子女。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美国最高50%的遗产税税率大大鼓励了富豪的慈善捐赠,不仅是财产层面的转移和分配,更形成了整个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氛围,缓和了社会的阶层矛盾,使社会戾气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

着力化解民生压力

当前,房价、医疗、养老、教育使广大民众皆感“压力山大”。房价飙升,房价收入比不断攀升;居高不下的医疗、教育、养老费用更是成为沉重包袱。一旦部分人群因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只能不断压缩消费欲望,就容易导致绝望情绪和性格扭曲。而与越来越多蚁族相伴而生的是富豪的高调炫富、宝马撞人,尤其是诸如“郭美美”们的现身说法,更容易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我国很多富豪渴望拥有巴菲特的财富,却没有他生活俭朴、慷慨捐赠的人生境界。在快速的GDP增长衬托下,不少年轻人感觉被社会边缘化,陷入相对贫困。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建立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和渠道

“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应该说,消极的社会情绪往往生成于不良的社会问题。纾解怨气,最对症的药方还是对接现实,正视和解决社会问题。不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固然是“解怨之本”,但解决深层问题需要时间过程,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是疏导情绪的现实之策。

邓小平同志曾形象地将疏导社会情绪称为“出气”,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有气就能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我们要更理性地看待和纾解怨气。“怨”中固然有不满、有偏执,但也有关注、有期望,只有将之视为民情民意的重要信号,大力解决好百姓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各利益群体确立明确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的合法渠道,不断拓宽边缘群体主张权利的路径,才能化怨气为共识、变情绪为力量。

疏导公众情绪凝聚核心价值

如何驱散网络戾气?首先要自觉拒绝“标题党”;其次要防范“网络水军”;最后还要释放“正能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社会戾气的监督和“唾骂”;社会戾气出现后,治理就成为迫切的需求。要加强网络管理,充分利用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文明、理性、开放、畅通的网络环境。

此外,社会成员之间也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和善友爱,宽容以待的智慧。

最后,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祛除社会戾气,重塑社会共同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