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举措。近10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一张“平安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浙江模式。
提起平安建设,不能不提“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也是建设平安浙江的第十个年头。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定期接访下访,走进矛盾,直面矛盾,疏导群众情绪,解决合理诉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浙江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靠发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公共安全,扩大基层民主法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促进保障了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从“枫桥经验”到浙江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从理念、机制、考核上全面落实“大平安”建设
从“枫桥经验”出发,为有力推动“大平安”建设,近1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
先进理念承载群众对平安建设新期待
两张报表,2013年9岁了。每个月初,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都会摆在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的办公桌上。这项已经延续了9年的制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平安”的理念。
2004年1月,浙江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首次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深刻指出“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省委做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
自2004年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以来,浙江省各级党委都建立起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状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从那时起,两张报表相伴相应,同等重要地摆在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的面前;也是从那时起,“大平安”的理念真正融入各级党政领导头脑中,指导执政为民实践。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市场经济先发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早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人民群众在求富的同时,求安的呼声和愿望更加强烈。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对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批示,从那时起,“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历经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浙江省委又做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坚持和发展了“枫桥经验”,为今后浙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原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着力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了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平安浙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平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做贡献”。
早在2004年5月平安浙江建设之初,浙江省委即成立了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5名相关省委常委担任成员。市、县两级也都相应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
10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建设平安浙江决策一经确定,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始终如一把抓平安稳定工作作为第一责任,摆上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用实干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
科学机制回应群众对平安建设新需求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浙江省省长李强担任过温州市委书记,担任过省委政法委书记、分管政法工作的省委副书记。他指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浙江省要坚持三个不变,即坚持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变,坚持平安浙江建设的做法不变,坚持科学合理的城乡协调发展不变。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从事政法工作多年,担任过市委书记,也担任过省公安厅厅长、省委政法委书记。他介绍,2004年省委做出建设平安浙江决策之初,就确定了“五个更加”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平安浙江所要建设的是浙江“大平安”。
王辉忠介绍,近几年来,浙江省着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人民群众对平安有什么新的需要,平安建设就拓展什么内容,努力开创平安浙江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房屋改造拆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往往牵涉到群众切实利益,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建立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些地方还举行听证会,扩大公众参与,自觉接受监督。仅2012年,全省就对3683件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缓实施145件,停止实施16件,有效地避免和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专栏 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等三大新模式的统称。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
2008年11月24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浙江省委在浙江绍兴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大会。周永康强调,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当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心一意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认真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坚持抓源头、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周永康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浙江省和全国各地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几十年来,“枫桥经验”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发挥政治优势,相信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和谐平安。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要一以贯之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创新。
把平安浙江建设落到实处,领导干部是关键。从2010年开始,温州市率先探索建立领导约谈机制。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贤良时任温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他介绍说,“约谈分为警示约谈、日常约谈、任职约谈,比如,当某个领域安全问题集中多发,或者出现重大安全事件苗头时,市委会对这个地方、单位的领导进行约谈。我们的约谈不仅指出问题,同时也及时提醒和指导如何解决问题。”
继温州之后,嘉兴、湖州、台州、衢州、舟山、杭州等地也相继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平安建设约谈机制,目前,这项制度已在全省普遍推开。
务实措施激发群众对平安建设新热情
自2005年开始,每年一二月份,浙江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政协副主席等省领导分别带队,分赴全省11个市对平安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抽查。平安市、县考核内容共涉及6大类、100多个指标。每年3月底,浙江都要召开全省平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对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予“平安牌”“平安鼎”,并对创建先进职能部门进行表彰。
在浙江省平安状况月报表上,共有15个“一票否决”项目,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也就是说,如果某地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将被“一票否决”,不能参加当年平安市、县(市、区)的评比。
目前,浙江省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安考核体系。除了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外,全省还相应制定了平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考核办法,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工作体系,开发了平安考核信息管理软件,形成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平安建设考核体系。
“平安浙江”建设状况的考核涉及六大模块的100条考核评审内容,包含15项一票否决事项。六大模块包括了社会稳定、治安状况、经济运行、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安居乐业六大内容。但是,具体到评审条件,却每年都有变化。据介绍,浙江省每年都要修改、调整平安考核评审条件,为的是让指标设置更科学、考核评价更合理、操作方法更简便、解决问题更有效。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考什么;党委政府主抓什么,百姓最关心什么,就重点考什么。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在主动适应平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基层平安建设创建的“风向标。”
另外,200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目前,全省已有576个村获得这一称号,此举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法治化水平、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成效明显。在“民主法治村(社区)”的示范引领下,浙江省9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村务管理等制度;95%的村已达到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全省半数以上的社区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普遍推行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成效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夯实了坚实基础。
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成为平安建设重要内容
近10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保平安就是促发展的理念,把服务保障经济发展作为平安建设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加快发展保平安、在平安中实现更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平安是协调经济关系润滑剂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全省有各类市场主体35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55万户、民营企业78万户。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75%的经济总量、76%的出口总额、60%的税收总额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决定着全省的发展和稳定。
2005年以来,浙江省抓住健全企业治安法人责任制这一关键,以规模企业和问题较多企业为重点,充分调动基层党政组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三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浙江的网络、机制引入民营企业,全面落实民营企业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措施。
例如,平湖市在1800多家民营企业中落实“谁经营、谁负责”的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普遍建立综治室,与企业所在社区、村和乡镇综治机构联动,负责企业的治安保卫、安全生产、权益保障、矛盾化解,真正做到了内部矛盾内部化解。
平安是规范经济秩序保护神
经济犯罪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蚀企业合法权益,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浙江省公安机关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坚持零容忍,对查办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案件坚持零懈怠。
2012年3月至8月底,浙江省各级经侦、治安、刑侦等警种全警出动,银行、审计、税务、质检、工商、卫生等各级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对经济犯罪活动展开全领域、跨区域、全流程围剿,半年间,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万多起,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2.5万多名,发起全国性集群战役126次,“破案会战”战绩居全国前列。
通过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非法集资、银行卡诈骗、制售假发票、合同诈骗、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得到遏制,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民生促规范是公安机关的主业,浙江公安始终力度不减。2013年第一季度,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94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98名,挽回经济损失5.2亿元。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从2011年开始出现的金融风波,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间借贷、金融类纠纷案件呈持续高发态势。2012年,温州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收案标的额113.434亿元,为2007年的4倍多。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中院闻风而动,迅速出台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30条意见,依法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保护合法民间借贷和企业融资行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遏制民间融资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目前,温州中院和全市11个县、市、区法院都已设立金融审判庭,以专业化审判强化司法保障。
平安是营造发展环境助推器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介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那一年(2012年),浙江法院共对飞跃集团等25家资金链断裂的行业龙头企业重大债务案件进行集中管辖,涉及案件2502件。19家企业经资产重组重整起死回生,其他企业重组、调整也取得重大进展,迄今无一家关门倒闭。
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浙江省政府出台实施8811亿元政府主导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省人民检察院立即主动把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的职务犯罪预防列为检察机关重要工作任务,科学制订实施方案,把29个百亿元以上重大建设项目的预防任务逐一落实到三级检察院。
夯实平安建设根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10年来,浙江省在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始终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根本性任务来抓,创造了综治工作中心、“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特色做法,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着力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表示,新时期“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就是发挥政治优势,相信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平安和谐。
诸暨市是“枫桥经验”发源地。该市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互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3年来,全市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9598件,调处成功18896件,调处成功率96.4%。
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贤良介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发源自舟山市,其做法是把基层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服务网格,以网格为单位,组建管理服务团队,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向最末端延伸。目前,浙江已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在村、社区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全覆盖。
针对群众上访增多的问题,浙江省委认为,消极堵塞不是彻底解决上访问题的办法,正确疏导才能事半功倍。从2003年9月起,浙江省委变被动为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普遍建立起领导干部下访制度,省委书记率先垂范,坚持每年深入基层接待群众来访,请律师随行接访,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广泛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及时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就地化解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
着力构筑立体化防控体系
按照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要求,浙江省全面整合各种社会防控资源,正着力建设专群结合、点线面覆盖、人防物防技防联控、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从2012年5月开始,温州市在全市城乡交通要道建立起2235个联防岗亭,每天夜幕降临后,警察上岗,警灯闪亮,社会治安防控网高速运转。“警灯工程”运行一年来,全市抢劫、抢夺案件下降41%,命案下降40%。群众评价说,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治安好起来,安全感多起来。
以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为目标,近年来,浙江省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一直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刑事发案数逐年下降。在严打整治同时,还大力加强街面巡逻、社区群防、重点部位监控、卡点堵截、区域警务协作、网络空间管控“六张网”建设,织严织密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遏制滋生违法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2011年10月,杭州市公安局学习借鉴香港先进警务经验,组建治安防控机动队。150名特警分3个班次24小时全天候在街面巡逻,与分局巡特警大队、派出所110巡逻车遥相呼应,加强治安管控。一年来,路面见警率、管事率提升了,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下降了。
杭州市新建立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集网格化、动态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为一体,带来了治安面貌大变化。2013年前5个月,杭州市抢劫、抢夺案件和入室盗窃案件大幅度下降,其中1299个封闭式社区三分之一零发案。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杭州市民安全感97.69%、满意度95.16%,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杭州因此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007年,金华市整合各方应急处置资源和力量,成立了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将公安110、消防119、交警122、卫生120、工商12315、城管96310等多个部门的报警接收平台合并为新的110.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之后,一拨110,75家联动单位一呼百应。平时动态防控,急时联动救助,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天1000多个货运集装箱销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金流量达2.87亿元。人口、资金、货物大进大出,治安状况却井然有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5万多个遍布大街小巷电子探头的24小时监控。当地群众说,对好人来说,它增添了安全感,对坏人来说,它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平安建设中,浙江省重视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监控摄像头12万个,社会单位自建的监控摄像头90万个,形成了全省视频信息大联网体系架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视频信息资源全省共享。2013年前5个月,全省公安机关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429人,协处治安案件17887起,协破刑事案件18364起。
宁波市81890社会服务平台是一个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每天无偿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信息服务。11年来,81890解决求助事项500万余件,提供服务信息量4000万余人次,引得全国100多个城市前来学习借鉴这一“宁波经验”。
浙江各地还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室建设,目前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全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建成81890、96345式公共服务平台,共建立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工作终端35000余个,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
法治文化为平安浙江聚集正能量
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发表《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浙江”》的文章,强调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浙江各级政法机关在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努力方向。
潜移默化建设法治文化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优化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法治实践,实现了从灌输式向渗透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从“小普法”向“大普法”的转变。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普法茶楼、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区……在浙江,许多地方建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他们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浙江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等有机融合,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扎实推进富有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浙江省还探索把法治文化与休闲旅游、与地方文化、与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全省涌现了一批如“钱江新城法治汇”“运河普法一日游”“法治文创中心”、法治文化“季风行动”“法治动漫大赛”等法治文化精品项目和品牌,集地域性、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
以政法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浙江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公安文化建设,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文化理念,提出并实施“全警参与、共同受益”的策略,文化组织体系日益健全,文化阵地日益扩展,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在浙江公安系统,警营文化不仅仅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更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在杭州,在温州,在湖州,在嘉兴,在丽水,许多地方按照“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之要求,搭建文化走廊等方式,加大对办公场所的文化改造,展出民警的摄影、书画、诗歌等作品,建起了一批警察文化墙、民警艺术长廊和公安历史荣誉室,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民警们的情操。
2009年、2011年,浙江省先后两次开展评比活动,共表彰25个法院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共有75个法院创立有法治文化刊物。
在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省许多地方注重平安文化建设。如义乌市把平安创建活动与平安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广和谐安宁的平安价值观和平安理念。嘉兴市在2003年就编印《嘉兴综治》,刊登平安综治建设相关文章,展现平安建设和平安文化成就等。
借助新媒体传播法治文化
2011年3月,浙江省在全国省级司法行政系统最早开通官方微博“浙江普法”,目前浙江省各级普法机构已开通官方微博155个,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普法“微博集团军”。他们还创办了“浙江普法”手机报,通过免费赠阅方式,将最新法治新闻信息,传递到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法制宣传工作者等群体,实现普法平台向移动通信领域的延伸。
在金华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微博江湖中,有这么一群微博达人,坐拥粉丝上百万,而他们的身份是警察。2013年4月,公安部通报表扬了成绩突出的地方公安机关政务微博和民警个人工作微博,金华公安微博群获奖数和档次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义乌经侦”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基层科所队公安政务微博之一,浙江省公安机关获此殊荣有两个。武义县公安局民警王于京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之一,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民警。
2012年5月30日,浙江省公安厅对门户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全速启动“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全力打造网上办事服务新功能,全面拓展警民互动新举措,使浙江公安门户网站成为集为民服务、公安宣传、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警民互动、警务资讯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新平台,多项功能走在全国同类型政务网站前列。开通一年来,以日均19万的访问量累进,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9298万次。
网站、微博、手机报、微电影,这些新兴媒体使法治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远,也使法治文化在浙江大地传递放大,为平安浙江建设聚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正能量。
政法机关全面参与环境联动执法
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这是曾经摆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早在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制定了建设绿色浙江目标。2003年,制定《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至今一直在认真实施。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随着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浙江省各方面建设发展进程,这道曾经的难题,如今已有了清晰的答案。
生态建设成为平安浙江重要内容
浙江省省长李强指出,“浙江省山清水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位居全国第二。浙江的许多城市都是旅游景区,许多农村都是美丽乡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这就是政绩,这就是发展。”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说,围绕“美丽浙江”建设目标,浙江省在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中,把生态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平安作为平安浙江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来追求。
较早立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近年来,浙江省涌现的一批又一批“最美生态乡镇”“美丽乡村”,不仅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的轨迹和亮点,也使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坚实的步伐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最近出版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显示,浙江生态文明指数目前名列全国第三。
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制度和举措保障,更有地方立法提供法律保护。杭州西湖和西溪湿地、绍兴鉴湖、温州三垟湿地,浙江都制定颁布了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为其守护。到2013年4月,浙江省级现行有效法规共178件,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法规达50件左右,超过了全部法规总数1/4.此外,以省会城市杭州为例,现行有效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0余件,包括3件保护西湖生态的法规和1件保护西溪湿地生态的法规。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处长何晓明介绍,浙江省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保护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全省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主要分为四类:环境保护类,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资源保护类,如水资源管理条例、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等;特定区域性法规,如鉴湖水域保护条例、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法规,如河道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
政法机关参与环境治理
生态平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浙江省政法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认真履职尽责,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对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
2011年11月7日,平湖市人民法院受理全国首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原告身份,请求法院判令嘉兴市绿谊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等5被告,赔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1万元。检察机关认为,这5家企业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构成共同侵权,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经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这一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案以和解告终,被告企业赔偿了54万余元。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一直得到全省政法机关的大力支持配合。政法机关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介绍,近年来,全省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加大行政、民事、刑事追责力度。其中与省高院联合开展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工作,与省检察院联合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建立起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目前,全省11个市已全部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联络室,已有84个县(市、区)设立了环保工作联络室,建立健全了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
2012年6月21日,浙江省环保、公安机关首次启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月,共联合执法检查418次,检查企业2753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98起,刑事拘留5人、治安拘留74人。徐震介绍,近5年来,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72万件,罚款18.99亿元。
2011年开始,全省还实行环境违法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2013年,浙江共查处案件9402件、处罚金额4.23亿元,挂牌督办环境污染问题15件。其中,移送公安案件数674件、行政拘留470人、刑事拘留367人。而从全年环保成绩来看,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2.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