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32764200000011

第11章 2014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改革清单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了上任以来同时也是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之后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了近八十次,落笔之重超乎预料。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60个大项336个小项的改革清单,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有了进一步的部署。

一年之计在于春,起跑决定后程——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李克强总理用了“背水一战”“壮士断腕”等表述表明新一届政府对改革有着清晰的判断和清醒的态度。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份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开列出一份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清单”,指明了2014年改革工作的方向。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解读〕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社会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改革举措,也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目前,简政放权开始从“量变”到“质变”转化,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数量放权”到“质量放权”,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再到“权力清单”,简政放权将逐步划定政府“权力边界”,明确“权力家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加法”。

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2014年3月5日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时透露,十八大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发改委会同30多个部门,提出了201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共包括七个方面22项改革,同时又提出了五个方面需要持续深化的改革。通过2013年一年的努力,已经形成的、出台的改革方案和一些指导性文件就有40多件,有20件指导性文件或者改革方案已经形成上报,还有10件基本上形成。2014年要在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这些重点领域争取有新的突破。

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报告摘要〕

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解读〕

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从2011年启动至今的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四千万“事业人”的改革也将继续推进。

“只有权责分明,才能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管怎么改,最终要让老百姓得实惠”……全国两会期间,从代表委员的你一言、我一语中,不难感受到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两会上有多么“热”。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进行多轮。政府“革自我的命”“割自己的肉”,实质上涉及对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免要动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奶酪”,梗阻不难预见。小机关、大服务,一直是我们机构改革所追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也是缓慢的。甚至出现了反复“减肥”复发“肥胖”的现象。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幽默回应瘦身成功的某人大代表“就像上海政府瘦身一样,效果显著”。这份幽默背后,是对上海政府机构改革的肯定,更传递出中央领导人对政府机构的关注与期盼。

令人欣慰的是,地方政府机构也已经有了时间表。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山东省将在2014年3月底出台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政府类部门将减少到40个,有些部门职能弱化,有些部门职能加强,其中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将加强,人员队伍扩充。此前,山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14年山东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其中,“进一步简政放权”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并随之提出“全面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省编办主任刘星泰表示,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要在2014年一季度前完成,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在2014年年内基本结束。广东省则把完成时间提前到了2014年7月。2014年2月25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广东省有关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省长朱小丹在会上指出,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把转变职能作为核心,并置于机构改革之前。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朱小丹强调,本轮省级机构改革要在2014年第一季度前完成,地级以上市要在2014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县(市、区)要在2014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各市县政府还要抓紧提出到2017年的职能转变总体安排和工作规划。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报告摘要〕

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解读〕

201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元年。现在全社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比较关注,深化国有企业这篇文章必须做好,如果做不好,会影响到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意见正在进一步研究、修改,上海、广东、重庆等地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出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改革主要方向,承载了未来国有资产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之诉求。当前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并非简单地在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点缀部分私人资本,而是借助混合所有制,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缓解国企难以克服的所有权虚置等问题。而要达到这样的诉求,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推进要素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国企基于行政垄断聚敛的市场独占地位,构建基于程序正义的市场自由竞争良序;同时,从理念上摒弃控股思维,允许私人资本在关键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适度获得控股主导权,以形成上下游企业的对等博弈格局。此外,未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适度考虑国有资本以优先股形式存在,因为在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格局下,能拿出来做混合所有制探索的国企,一般都是竞争性国有资产,且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内含有的寓意是决策层追求的是国有资产的孳息绩效;否则,混合所有制企业若依然坚持国有资本控股,那么再好的梧桐树都很难引进好的凤凰来,完善公司治理。

2014年3月1日,厉以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并不是国有资本越多越好,混合制经济重在资本的控制力,而不是资本存量。”民营经济如果参与进来,它是灵活的,敢于冒险创新。国有所有制的好处是资本雄厚,人才济济,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不够,混合所有制能把所有所有制的优点发挥出来。2014年3月9日,政协经济界别第34组小组讨论会上,厉以宁注意到,关于“混合所有制”民企、国企都有各自的担忧。他建议,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做。第一,代表委员们开完会回到原单位,去谈两会体会的时候,要说明改革的方向、路线定了,但对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二,改革的方案要具体;第三,要谨慎试点,不要轻易推广。他特别强调,中国改革,破除利益集团是个大问题,扫清思想障碍,同样是个大问题。

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

〔报告摘要〕

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规范走出去秩序,促进产品出口、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将“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作为重要方向,明确提出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凸显中央政府加速新一轮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的话题在两会期间受到广泛关注。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罗正富领衔,联合白成亮等6名住滇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云南即将成为中国开放的一片热土,也将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前沿。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云南在大通道建设中首当其冲,角色将越来越重要,未来几年,云南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将有重要突破。

伴随着“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为,政府将提供更多的便利,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举措,是开放领域的简政之举,是政府服务性职能的回归。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政府将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使中国企业在历练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唯有政府变革到位、引导有力,跨国企业优势突出、经营有方,中国对外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在全球化时代占据稳定的优势地位。2014年3月11日,安徽省商务厅就《安徽省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指导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力挺安徽省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发布会上,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潘万金表示,“走出去”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安徽省将重点支持农业、汽车、建筑材料、装备制造、家电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富裕行业和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促进安徽省优势产业和易受贸易摩擦影响的产品生产有序向境外转移。令人关注的是,为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政府在政策和服务上制定了具体措施。财政和税收方面,该意见规定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支持“走出去”专项资金。省级财政要统筹各类支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同时,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将按规定享受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减税、免税等不同政策。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对外实际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15%,‘走出去’企业数量较2012年翻一番,达到600家,培育3个以上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解读〕

降低流通成本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流通成本偏高问题,事关民生,备受关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现在,农产品也包括生产资料的物流问题,是我们的软肋,不是说没有人搞物流,而是流通成本太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表示,应构建公路物流网络化运营体系,加快提升中国物流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此外,一些优惠政策尚未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是导致物流成本难降的原因之一。物流,尤其是快递行业的恶性竞争,也影响了物流成本的降低。代表委员们建议,亟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另一抓手是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长期以来,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是制约中国统一市场形成的痼疾,很多企业苦不堪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湖北代表团参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要围绕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不合理的行业垄断。这使得很多企业看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事实上,作为商务主管部门,近年来,商务部已联合多部门在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方面狠下功夫,成效显著。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2014年的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为消除地区封锁,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集中清理了一批与地区封锁相关的规定。同时,针对一些零售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收取进场费、拖延支付货款的行为,商务部也进行了有效的清理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3月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预计2014年有望达到27861亿元。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约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将加速释放十几亿人的消费潜力。报告还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提高网络覆盖面和提升网速为电商铺开了一张虚拟的信息高速网;加快物流配送和快递业发展则相当于铺开了一张实实在在的货物高速网。”两张网同时铺开,打通城际与城乡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会大幅推动中国电商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报告摘要〕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解读〕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其中将农村改革列为重头戏。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因为土地关系可以说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土地的权益是农民最大的一块利益,而且土地问题涉及到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表述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表述基调一致。把握方向、守住底线、统筹谋划、积极稳妥、分类推进,是新一轮土地改革的重要原则。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眼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大有越来越快,流转规模也越来越大之势,对于这一新形势下的现象,已经有上至部委高层,下至基层政府人士在密切关注,并对已经发生的一些不正常苗头提出了警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看到了这一点,并在2014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土地流转中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有序流转。无独有偶,两会前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对于当前日益加快的农村土地流转及其各类土地流转的创新方式也感到有些担心。他表示,虽然在一些地区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全国各地的基层政府更要心系几条中央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红线:一是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是不能够冲击耕地红线;三是不能够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四是不能损害农民合法权益。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更多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

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实行国家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重视科普工作和科学精神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解读〕

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从农民“包产到户”拉开的。同样,不解决科技成果所有权的问题,不承认或者不体现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价值,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科研成果也无法形成智慧资本,科技体制改革很难闯过深水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将难以深入实施。因此,破除制度障碍,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当务之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与修订也要尽快提上日程。

2014年全国两会上,政协一号提案聚焦“科技”,建议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激发全社会的“科技热情”。2014年3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科技、科协界别联组会议时表示,2012年党中央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这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了科技对于支撑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万钢指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并思考解决方案。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关系。二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让所有项目资金在阳光下“晒一晒”,提高使用效率。四是认真研究科技进步对生产关系和经济领域改革的推动,破除体制性障碍。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基金委正配合财政部抓紧修订完善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预计在2014年上半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将要出台,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设置间接费,取消劳务费上限。

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报告摘要〕

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解读〕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这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办法”,陈仲强委员认为有两层涵义,“第一层,中国解决医疗健康的问题不能照搬欧洲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第二层含义,在医改目标和政府主导提出的要求上,要满足几个要素:一是医改要全民公平,人人享有;二是能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能基本解决健康和保障问题;三是百姓比较满意;最后是国家财政能实现可持续投入。”

中国共有2万多所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5万多家。在这些公立医院中,政府投入为医院收入的7%~15%,剩下的运营费用都要靠医院去挣。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情况较为普遍,不但演变成医改棘手的难题,而且给社会留下“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后遗症。新一轮医改以来,公立医院改革选择基层突破的路径,围绕县级公立医院大做文章。然而,集纳着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公立大医院,在改革中几乎“作壁上观”,引发了医改只改“下游”、不改“上游”的质疑。人们看到,公立大医院通过建立分院等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患者,“虹吸”效应日趋明显。公立大医院并没有太多改革的动力。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开出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两剂药方。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供应的主力军,在强调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调下,不少人认为公立医院一定要以政府办医为主,只有政府结结实实地把医院办起来,才能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才算尽到政府责任。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无疑表明政府将更为强调市场的作用。在新的理论框架下,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和医师多点执业可能获得更为开阔的空间。人们期待,民营医院能够在制度、人才等方面被彻底“松绑”,进而给当前公立医院的垄断格局带来新鲜变化。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报告摘要〕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等工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近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法律援助。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今天大会开始前,我们对3月1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表示了强烈谴责,对不幸遇难群众表示了沉痛哀悼,对遇难家属和受伤群众表示了深切慰问。我们要坚决打击一切亵渎国家法律尊严,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共同建设平安中国。

〔解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深刻变化。代表委员认为,这标志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变革,即治理主体从依靠政府为主走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手段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走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理内容从以“管”为主走向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治理目标从治标为主走向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名认为,社会治理创新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2014年2月,国家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从法规层面构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标志。近年来,中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在各地调研中发现,一些群众符合救助的条件却没有申请,而另外一些群众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救助,实际上却不符合政策条件。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议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二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现在全国有50万家社会组织、130万家事业单位、700多万家人民团体。社会体制改革包含三大改革,要把“组织”还给社会,把“服务”还给社会,把“治理”还给社会。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目的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激活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让它们充满生机。要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社会服务主体,人民团体真正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三是构建现代社会组织支持体系。这套支持体系首先指的是国家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扶植推动、优惠补贴等各种支持性政策和制度的总和,包括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制度、优先参与购买服务等扶植推动制度、优惠税收制度等。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报告摘要〕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解读〕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症之药”。长期以来,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占比过低,而且没有形成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造成了一些负面后果,比如贫富分化和内需不振等等。从最近网络热传的“安全感工资标准”来看,不少人的实际收入跟期望收入差距甚大,因此“没有安全感”。无独有偶,在人民网推出的《2014全国两会热点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关注度排名第四,其中,有90%以上的网友表示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些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可能有待验证,但起码折射出在收入方面,不少人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

在此语境下,很多人倾向于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片面解读为涨工资。这项改革当然要容纳并回应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期望,但如果片面强调这一点,恐怕就有可能“跑偏”。两会期间,权威部门对此进行了更具体详细的说明。收入分配改革涉及面广,而且非常综合。既包括促进就业,使劳动报酬和经济增长逐渐同步,也包括给贫困人口筑牢底线。在再分配领域,则要通过税制改革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所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向度的,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绝非简单的涨工资可以概括。比如最近舆论热议的“公务员涨薪”问题,简单地说“要涨”或者“不能涨”,都有失偏颇。

事实上,自2004年收入分配改革就已开始调研,只是这些年一直没有出台改革方案,直到2013年2月,国务院才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有关方案的配套细则却还没有出台。鉴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多向度的举措,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可能形成不同的结果,在制订改革方案之前,要有充分调研和听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无论是何种方案,都应把公平性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劳动者。2014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向媒体透露,广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上报省政府,预计很快会出炉。3月9日,他又进一步表示,广东将对国有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进行规范,省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