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32764200000007

第7章 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集结号”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已经下达,“集合号”已经吹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的领导,让党对全面改革的领导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深化党对领导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坚定党对领导改革的决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加强和改进党在领导改革进程中的自身建设,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制订工作方案和计划,不断加强对改革落实力度的监督检查。

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落实党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就需要首先建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最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最高级别的改革领导机构,其层级更高、协调面更宽、更具权威性,重在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总体设计,就是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谋划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中国改革已由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转向整体的全局性改革,要更加注重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

改革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专栏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4年1月22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名单。

习近平指出,专项小组、中央改革办、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建好工作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一要抓统筹,既抓住重点也抓好面上,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处理好重大关系,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二要抓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已经有了,要抓紧出台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三要抓落实,三中全会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四要抓调研,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调研,注重发挥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

统筹协调,就是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部署改革。改革当前,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都要拿出各自的改革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协调。全面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关键是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要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合力,激发全面改革的整体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要防止各部门、各地区在改革问题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架空改革,让改革由落实变为“落虚”。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改革不是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而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推进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在工作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搞好制度、政策的配套和衔接,防止发生各自孤立、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抵触的现象,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整体推进,就是要从配套的角度推进改革。与过去相比,今天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正因如此,各地党委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方面就要更加注重整体谋划、整体联动、整体推进,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重点和一般、部门和行业的改革的关系,让改革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全部动起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整体推进的改革局面。只有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产生协调共振,形成改革推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督促落实,就是要从务求必成的角度落实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添措施、建机制,都要用保证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盘根错节、积弊已久,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搞改革,最忌急功近利,最忌朝三暮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恒心、有韧劲,对认准的改革目标,对确定的改革任务,就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把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一分布置,九分落实,不落实就会落空,没有第三种结果。

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做到信心坚定、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要时时处处为群众做示范、当表率,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一方面,要有创新制度,以项目化方式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特别是要建立以改革作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考评制度,以改革成果检验党员干部的工作成绩,以把控改革大局的能力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出改革的决策,制定改革的措施,都要符合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提超越阶段的要求,努力使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与实践发展、群众意愿对接好、衔接好。

调查研究,加强改革舆情监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也就没有改革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让改革接“地气”,让改革有“人气”。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制定调研课题展开调研,研究提出相关领域改革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和方法。

在全面改革铺开之际,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对改革思路和重要举措的研究和论证,通过民主协商、项目评估、决策咨询等方式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性。特别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中涉及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民主协商、法制协商和社会协商,使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尤其要建立改革舆情监测机制,加强改革舆情分析,加强改革舆情引导,建立改革智库,更好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要坚决防止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明就里、大而化之。

理顺思路,制定全面改革时间表路线图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完整的线路图和时间表。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时间区间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后期和“十三五”规划实施时期。各地要打好提前量,细化阶段性改革分解目标,形成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要注意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相衔接,为“十三五”规划中的改革设计奠定基础。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时期,应清醒认识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做好用改革的方法应对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障碍准备,必须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改革破解制约地方发展的最现实、最紧迫课题。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解决好发展问题、安全问题和稳定问题等。对于地方来说,要抓住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要求做到知行合一,重在行动,既要谋划在前,更要行动在先;做到有胆有识,积极稳妥,既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用力到位,又能掌握好轻重、缓急、主次,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专栏

江西省将出台“1 N”个文件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14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表示,为了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江西省将出台“1 N”个文件,即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江西省委要求,既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又从省情实际出发,努力使改革方案和举措体现中央要求,契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查找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深化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上升为“决定性”,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经历了35年改革后,新的改革团队对市场机制功能的深刻理解、对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全面认识和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脉象的精准把握,是中国新改革理论的一个重大的飞跃。

重建与市场经济匹配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明确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进一步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决定论的最大价值体现为四个“有利于”,从而给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带来长期“利好”:

第一,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正确观念,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主要来自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管制,虽历经数十年改革,但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仍然存在。解决体制机制中诸多妨碍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积极性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经济领域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同时,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第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当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究其原因,与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妨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很大关系。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相关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第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政府治理与市场功能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放给市场和企业;凡是社会中介组织能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这不仅有利于政府真正转变职能,把重点转到加强市场监管、增强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而且“有利于抑制消除腐败现象”,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公职人员受贿、权钱交易的土壤。

第四,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倒逼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规律和突出特征,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活力源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适应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形势的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政府的职责就是要管好“红绿灯”

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明确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两只手”相得益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已基本上通过市场进行。但由于只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府,因此在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还存在大量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因此,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专栏

江苏: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和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但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否定或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回归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定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点,不是自由竞争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高度干预的计划经济。因此,当前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要就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政府抓经济,不是当“司机”,不是直接开车上路,而是要管好“路灯”和“红绿灯”,当好“警察”。“红绿灯”就是讲规则,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具体来看,一是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作为行政组织,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市场化初期阶段,市场主体缺失、弱小,无法承担其社会角色条件下不得已的替代选择。现阶段政府继续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弊大于利。应当尽快回归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本身职能定位,一是应以公共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为中心。二是政府从全面积极有为、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及资源控制范围转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收缩自己的权力及资源控制范围。从正面清单管理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化。负面清单管理与正面清单管理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管理思维。前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后者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全能管理。三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法治环境。当前,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打造权利、机会、规则“三大平等”

市场配置资源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载体,如果没有系统的制度载体,市场的功能便发挥不出来;如果载体有缺陷,市场的功能也会有缺陷。近年来,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市场准入方面限制过多或限制不当,民营企业往往遭遇“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使相关领域缺少充分竞争,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由于竞争公平性不够,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滥用行政权力对外地企业和产品设置进入壁垒。因此,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是一条重大而意义深远的改革思路。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从根本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同时,负面清单大幅度收缩了政府审批范围,条款相对清晰,有助于实质性推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此外,负面清单不再提出“鼓励类项目”,企业发展将更多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

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严禁和惩处各类违规实行优惠政策的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依法取缔各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政府部门要勇于向垄断行为“开刀”,尤其要睁大眼睛,盯紧那些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防止其滥用支配地位。在诸多市场壁垒中,对市场竞争危害最大的是体制性壁垒或行政壁垒,往往通过许可制度、核发执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要特别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切实解决公平竞争问题。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要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准入的便利化程度,形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在减少行政性审批的同时,要简化准入手续,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的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快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健全制度性、程序性规则,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行为主体都要依法依规办事,提高行政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减少随机干预,加强责任追究。

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也是完善市场规则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发展混合经济等问题上,要坚持企业自主原则,防止政府搞“拉郎配”;要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为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制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第三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