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32766700000035

第35章 最喜欢扎堆做生意

老实人:现在的生意太不好做了,出售同一种商品的店一家挨着一家,左右都是对手,竞争力大。

温州人:做生意就要扎堆,比单打独斗强多了,一但形成了市场,就有了人气。离开了这样的“堆”,缺少了人气,生意会很难做。

温州人喜欢扎堆做生意,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出了名的。无论在温州本地,还是在外地,温商都喜欢“扎堆”。在中国,北至漠河,南到三亚,东抵青岛,西临拉萨,处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与国内的其他商帮相比,温州人的扎堆意识非常明显。

在温州本地的尚且不谈,那些在外地经商的温商,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的介绍,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创业。他们通常集中在城市的某一片区域,或某一条街道开展经营活动,经营的也大都是同类商品,由此形成了商场或商品的集散地,从而也就有了在各地出现的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当地人把温商们“占领”的地方称为“温州街”或“温州城”。像上海的北京东路,就是温州人“扎堆”经营电器的“一条街”;而斜土路和七浦路,则是温州人扎堆经营鞋类和服装的地方。这已成为温州商人扎堆打拼的明显标志。

可以说,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温州人经营的“温州街”和“温州城”,大有“无温州人不成市”之势。这也恰恰体现了温州人疯狂地喜欢扎堆的性格。

扎堆打天下,抱团经营,是疯狂的温州人做生意的一大特点。可见,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商业行为。这好比在股市上,所有散户的钱加起来肯定超过任何一个庄家,但他们不可能加起来,所以庄家才能兴风作浪,把散户的钱赚走。

拿在东莞的温商来说,他们的抱团效应就非常明显,往往几个“拓荒者”就能带动一大批温商来此集聚。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东莞的温商大多聚集在制造业发达的镇街,如厚街、虎门、大朗等,他们大多从事皮革、服装、电子等传统制造业。

塘厦的电子、大朗的毛织、虎门的服装、厚街的皮革……这就是3.8万温商在东莞的产业分布状况。温州企业的大老板们最喜欢在某一街镇集中经营某一种商品,凭着扎堆经营来聚拢人气。

叶新进是较早在东莞办厂的温州老板,他现在是东莞市三立五金制品公司董事长。这个公司每年为诺基亚的3种蓝牙加工30万套配件,全部出口德国。

1997年,在永嘉县桥头镇的电镀工艺无法满足工厂需求的状况下,叶新进来到东莞在万江金泰万经委工业区租下了一幢厂房生产皮带,开始了自己艰苦创业的历程。不过,在叶新进刚到东莞的时候,温州商人还非常少。可是后来,他这位“拓荒者”在东莞的创业成功,却吸引了一大批温商纷纷来到东莞创办企业。他的成功带动了一批人来东莞抱团经商。如今,每谈到此事,叶新进都会略带回味地说:“当年,大部分人刚到东莞的时候,租厂房都找我。”

无独有偶。1997年,温州人林应听从深圳来到了东莞,他在塘厦创办了一家电子厂。他的到来,也带动了许多老乡从深圳过来创业。林应听说,“主要是成本低,老乡们就一起过来了。”目前塘厦温州老板创办的企业大约有300家,主要集中在元器件等电子零配件领域。

这种因为一个或几个人引发的带头效应,在东莞温商最初的创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个人成功后,往往能带动后面的老乡纷纷加入其中,进而让企业聚集,形成扎堆经营。

在现代商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单凭个人力量干一番事业的成功几率越来越小。相对单打独斗来说,扎堆做生意的优势在于,温州商人能凭借团队的强烈凝聚力,可以把市场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依靠血缘、亲戚或老乡等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经营模式,使得团体内部的成员非常团结,相互信任。

当温州人在某地强力攻下一个市场后,同乡的经商伙伴会源源不断地从家乡搬来,汇聚于此,守住阵地,除非市场衰落,否则他们绝不撤离。他们凭借集体的优势,开始联手出击,牵扯了各地大老板、银行的目光,甚至惊动了政府动用力量进行引导,一举一动无不彰显了自己的实力。

疯狂的“扎堆”使得温州人在商业活动中如虎添翼。难怪有位北方商人颇为感慨地说:“用手指和温州人的拳头打架,怎能不败?”温州人这种集体经商的方式,使得温州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发展起来。如果最初的“扎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仅松散而且仅限于亲友之间,是无意识的,那么如今温州人的“扎堆”突显的是团队精神,是主体意识的体现。

疯狂语录:

一个行业不是一个公司做起来的,要有一大堆公司在这儿做才能热闹。

——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