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32766700000063

第63章 俄罗斯:在莫斯科的温州“倒爷”

老实人:我也想在国外市场大展拳脚,但是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运作,恐怕自己拿捏不好。

温州人:想要在国外扎住脚就要头脑灵活,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想各种办法。

头脑灵活是商人要具备的特性,一个墨守陈规,思路不开阔的商人很难铸成大业。那些自由的驰骋在商海中的人,都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手段,灵活的头脑,将生意之路打通的智者。温州商人就是这样的智者,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愁没有路子可走,相反,在有路的时候他们能够走得很好,在没有路的时候他们能够开辟出新路来。

“倒爷”是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小贩,也叫二道贩子。这种看似不光彩的手段却被温州商人所利用,并且在俄罗斯市场上横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5年,温州商人应老板以9万美金的价格卖掉了当初3000美金买来的“集装箱”,不再混迹于集装箱市场,改做食品生意。

卖箱子的举动,让应老板十分得意,因为大大赚了一笔,而且,与俄方新出台的政策对比,还颇有先见之明的感觉。

应老板的妻子在北京代理宁波水磨年糕,而应老板就找运输公司把代理的年糕和其他食品,比如鱿鱼丝、鱿鱼仔、鱼干等俄罗斯缺少的海货运输到当地的菜市场,那边有老乡会全部接收他的货物。这样,利润比较有保证,但是每次运输的数量都不算多。

后来,应老板解散了自己的工厂,一心一意做水磨年糕的代理生意。一切都很顺利,唯独运输渠道很不容易寻找。

以前为应老板运输服装的公司都不肯代理食品业务,因为食品有保质期,容易变质,而且在通过海关的时候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几经周折,应老板在俄罗斯方面找到了代理食品运输的渠道。

这些所谓“渠道”也并非真正的法人公司,只是一家几个人或者朋友几个人一起做生意。他们做火车运输渠道的比较多,每人包上一个包厢或者节车厢,把货物放在火车上。而这些人一般会与国际列车方面有些关系,否则这样的运输不会顺利。

在应老板看来,这种运输生意也是非常挣钱的。以运输年糕为例,他每次向俄罗斯方面运输五六十箱到一百箱不等,箱子体积大约为34×34×11,每个箱子的运费大约在200元人民币。

因为赚得了利润,应老板又把国内带有包装的黄鱼破解成散装,在北京,这样的黄鱼卖50元人民币一箱,而在俄罗斯出售,一公斤要800卢布(约合200元人民币),大约也就6条。这样通过在俄罗斯市场高价卖出,应老板赚了不少。

像应老板这样在俄罗斯做生意的温州“倒爷”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聚集在位于莫斯科东部地区的华商聚集人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

这个市场就像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批发大棚,建筑上方是塑胶材质的棚顶,里面的摊位由一个个类似集装箱货柜的铁皮柜组成,冬冷夏热。冬天穿着最厚的皮鞋,最厚的裘皮也挡不住刺骨的寒冷,夏天穿着最薄的衣服也都被汗浸透,闷得透不过一丝气来。

就是这个市场,聚集了几万华商,吸引了来自全俄各地的批发商。每天早晨天亮前,这里就是一派繁忙。摊主和客户之间,无一例外都是现金交易。

正是这个市场,见证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十多年的黄金时代。但华商也因此遭遇了无数风险和挫折。

此市场上的中国商品主要以服装和鞋类为主,这两种产品的关税极高,因此大部分以灰色清关方式入关。所谓灰色清关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一种半合法的简便贸易形式。商人借此可以以相对较小的成本报关通关以规避复杂手续和部分关税,从而将商品输入俄罗斯。

靠着这一贸易方式,市场商品一直以物美价廉著称。环境恶劣的集装箱市场成为中国商品在俄批发的大本营。唯一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商品价格全俄最低。

精明的温州商人正是抓住了这一优势,才对这个市场有了依赖性。即使中国驻俄使馆曾多次呼吁华商走出市场,转变经营方式,但是可惜,大部分华商已依赖这个市场,不愿冒险开拓其他市场。

很多人会佩服温州商人在外国的求生能力,想不通为什么中国商人中温州商人能够这么活跃,被人称赞。这帮温州商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捕捉到,他们会采用多种手段,已达到盈利的目的。或许,对这些温州商人来讲,最为珍贵的是他们的头脑,这是他们做生意永不贬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