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把发展目标单纯指向GDP的增长或者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发展不协调问题,而且带来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社会问题,影响到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协调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协调,实际上强调人的代际平等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平等而完整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个性等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作为主体的人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不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地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身的主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完全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已经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已经或者正在经历从单纯经济的视角转到社会整体的视角,再到人的视角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视角的转换。这种转换始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扩展到全球,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从简约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转变。现在,主导世界发展潮流的是新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发表的数份关于人的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应当占据中心地位;发展的目的是增加人的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增加收入;人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扩大人的能力问题,也包括确保充分实现这些能力的可能性;等等。因此,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必然要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开放意识等,对形成人的全面的关系、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保证人的价值的实现发挥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社会利益群体的多样性、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分化,总体上也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多样性也带有许多消极因素,严重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腐蚀干部群众的灵魂,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此外,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往往导致盲目追求GDP增长,造成某些官员为“政绩”而搞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欺上瞒下的浮夸虚报等等,结果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就成为有效地解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领域的问题和缓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的一个总开关。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当始终遵循的最高价值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人人有责,而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应当坚持的原则。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所有的方针、政策、措施都要始终坚持人本取向,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对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利益群体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平等、团结互助、互惠互利、扶危济困等原则,使不同社会群体公平地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政治角度看,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六个新社会阶层,这些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社会有富裕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从地域分布看,我国公民有城市居民与农民之分、东中西部人群之分、“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从行业看,还有不同系统、领域、工种群体之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赋予全体人民以广泛的平等权利,不管男女老少,无论宗教、信仰、种族、职业,不论个人能力、水平、职务的高低,不论财富多少,不论身体强壮还是瘦弱,每个人都享有国家宪法保障的平等而公允的基本权益和人身自由。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人们之间还存在着社会位置的差异和不平等,还存在着有碍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障碍,还存在着享用公共资源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不公平,还存在着“乡下人”、“农民工”受到歧视,各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救济和关爱,甚至一部分人的富裕幸福建立在牺牲另一部分人利益基础上的现象。应当逐步地消除这些不平等、不公平、不文明的现象,使社会成员之间达到和睦团结,使社会安全运行,安定有序,更加和谐。
对于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融洽相处。这是现代新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建设新型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与周围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人的需求和个性差异,理解他人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他人的具体处境,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宽厚守信,努力为人排忧解难。总之,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全社会人人有责,社会的强势群体、高位置群体更是责任重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处理好、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首先,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源泉,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多数群众的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和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这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成得好不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得好不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得好不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帮助群众解决现实利益问题中,引导群众去关心并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党在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同时,正确反映和充分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分工的变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要积极适应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要求,积极适应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把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团结好,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要凝聚和依靠人民的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谋发展。要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依靠群众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善于在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发展的规律,善于在发展进程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凝聚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引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既要重视巩固国体、完善政体,从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又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模式,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机会,进一步从机制和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进一步上升为民主的具体制度,拓宽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渠道,更广泛地组织和吸引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实践,行使民主权利。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各社会团体、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沟通,加强和规范国家与社会的沟通,加强和规范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完善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要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提高全体人民的民主素质。只有这样,党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