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科学发展观研究
32770700000021

第21章 二、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全面进步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相互连接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马克思进一步阐述:“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还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表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于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整体。正是实践和交往活动,使人们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唯物史观在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观点的同时,特别指出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晚年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批判了当时把马克思主义曲解为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倾向,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强调“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恩格斯还认为,不同民族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基础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发展规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恩格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说”。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社会发展的有机性、整体性和社会发展的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特点,既坚持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和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反作用,很好地坚持了历史辩证法。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矛盾凸现期,在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否则,往往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