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的人格
32778700000026

第26章 天以越赠吴,夫差却因“心太软”而没要

吴国到底有像伍子胥、孙武这样的不世出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而且还有一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坚强军队,再加上夫差报父仇的急切决心,经过几年的准备,吴国便一举打败了越国。当然,从两国土地、人口等实力上看,越国显然也是占着下风的。

然而就在吴军将越王勾践等余兵五千人团团围困在会稽山上时,本来勾践是准备作最后的殊死一搏的,可是他的手下谋臣范蠡这时候却出来向勾践建议道:“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也就是说勾践你先向吴王服个软,说点奉承话,再送点厚礼,或许吴王夫差一高兴就会对我们网开一面(不行的话再拼个鱼死网破吧)。结果勾践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夫差说情: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文种极尽卑下之能事,说吴灭越没有什么好处,反倒不如让越国存在下去以服侍吴国,并表示越王愿意向吴王称臣。

这时候夫差果然心软了,他被文种的利欲说动了。可是伍子胥却站出来说道:“这是天赐良机要我们消灭越国啊,大王可不能轻易动摇决心啊!”于是夫差就暂时没有答应。“种还,以报句践。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勾践失望了,可是文种却又制止他道:“吴国的太宰嚭很贪心,我们可以拿东西贿赂他,让他替我们说好话,也许吴王会听他的呢。”于是勾践就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太宰嚭居然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还领着文种又一次来到了吴王面前,文种又说:“愿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这可以算当上是一种变相的威逼利诱吧,夫差一考虑觉得文种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是伍子胥又出来向他进谏说:“大王你今天如果不消灭越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而且他的手下谋臣文种和范蠡也都很出色,如果让他们返回越国,将来一定会重新作乱的。”然而这一次夫差却没有听信伍子胥的高瞻远瞩之论:“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以后,吴越之间就订立了和约,越国向吴国称臣。就这样,夫差初次尝到了征服别国的甜头,有了越国的大力奉侍,夫差的野心也开始更加膨胀了,他不仅要实现地区霸权,还要去称霸中原:“(夫差)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於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徵百牢……九年,为驺伐鲁……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於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更有他不惜民力于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吴王夫差像,选自《东周列国志》。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以此进逼中原——而这即是他一生事业的辉煌点,而同时也为自己和整个吴国都掘下了坟墓:“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於齐、晋”(这也就是成功与失败的辩证法)。因此,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其实吴国最终会被越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所在,还是在于它在数次大规模地同中原各强国争霸的过程中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就像有今人所指出的:“夫差的悲剧在于轻敌、在于路线的错误,而绝不是小说戏剧所演绎的‘荒淫残暴’”,从而才令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有机可乘:“(吴王夫差)十八年,越益彊。越王句践率兵复伐败吴师於笠泽……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

当然,越王勾践正是利用了夫差急于称霸的心理,因此更为其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句践用子贡(孔子弟子)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因此说,夫差在明处,而勾践在暗处,一明一暗之间较量,胜负也就容易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