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热点(2013-2014)
327807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经济中速增长核心数据看点

“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这样描述到。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种种迹象表明,在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的催生下,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不经意间顺理成章地翩然而至。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让政府部门越来越依赖数据的分析进行决策。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趋势,国际上出现对中国经济看空唱空的声音,在担心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更出现了中国经济将要“硬着陆”等激烈言论。随着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各界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

随着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也是GDP连续5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目前,各界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时期。

从2013年上半年GDP增速7.6%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也是GDP连续5个季度运行在7.4%—7.9%的区间,此后的2014年一季度,再次降至7.4%。目前,各界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阶段转换时期。中速增长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有何影响,以及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未来中国经济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另外,按照李克强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的增速与过去近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高速度。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

另外,在达沃斯论坛的开幕讲话中,李克强不仅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是平稳的”的判断,更提出了提质增效“第二季”的要求。也就是说,与“第一季”的高速增长奇迹相比,中国经济“第二季”的目标已不再是速度,而是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李克强总理近期的密集表态都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道路,这比任何市场猜测都要准确,同时更加坚定了各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7%是底线

中国经济在以9.8%的年均增幅增长33年后,2012年增长7.8%,2013年同比仅增长7.7%。2013年3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经济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增长之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将进入到一个中速增长阶段”。

刘世锦认为,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实际上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增长率维持在7%到8%,增长拐点大概出现在2015年,预计2015年左右开始明显下降,到2019年或将会低于7%,最终可能会稳定在6%到7%的中速水平上。在他看来,尽管中国GDP增长率开始下降,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增速还是相当高的。而且绝对量每年还在上升,不会影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仍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在萧山与企业家交流时也确认,我国经济正处在从接近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而这增长转换的实质既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也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那么支撑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在哪儿呢?余斌表示,未来消费将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比较脆弱。出口实际增长明显放缓,消费增长也有所下降,尽管投资增长有所加快,但是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基建投资也难以维持高增长。因此,对于2013年下半年的经济趋势,余斌给出的答案是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明显,不排除因矛盾激化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

随着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也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2013年7月1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当前政府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底线应该为7%。贺铿是继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之后,第二位就经济“底线”公开做出预测的知名学者,两人的预测同为7%。贺铿在第49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我认为这个底线是7%。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2013年确定了(经济增长目标是)7.5%,是说的7.5%左右,并不是一定要达到7.5%,可以左和右之间(浮动)”。贺铿认为,从2012年以来,防止风险比稳增长更重要、更突出,中国经济只要不发生金融危机,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他建议把经济增长目标降到7%,“不要在GDP上反复做文章,不要总想着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应该在民生方面、在供给方面、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多做文章,让经济慢慢地跑起来、健康发展”。此前,李稻葵曾在里昂证券于2013年5月举行的“中国投资论坛”上做出预测,认为政府对当前经济减速的容忍底线为7%。李稻葵表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推动一系列微改革将是2013年决策层的两大政策议题。“考虑到新增就业,经济增长放缓至7%是一个底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稳增长的底线应该是就业,考虑到现在中国的一般就业情况并不严重,最核心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或者说是年轻白领层面的就业。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就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7%的增长恐怕才是底线。而且这个数字还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的。

事实上,7%的增速是不是中国经济最低的增长底线,要看怎么说,有什么条件。首先,实现GDP翻番这个目标,需要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从中国经济和就业情况看,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知道7%的增速是中国经济最低的增长底线,只有达到7%的增速,才能创造出一千万的新增就业岗位。最后,要实现收入翻番,中国经济增长不可低于7%这个底线。无疑,7%的增速是中国经济最低的增长底线,这是求稳求好的需要,也是客观公正、较为科学的实证结论,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7年或将突破中速增长,下探6%

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7月29日报道,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政府资深顾问林毅夫批评了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景的悲观情绪,同时预测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至8%。

文章称,林毅夫近日表示,他相信今后7年期间,7.3%的增幅是政府的基本底线,也是中国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家庭收入翻倍这一官方目标所需的增长率。并预计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至8%。如果根据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GDP平均每季度下降1.435个百分点的降速计算,到2017年一季度GDP增速将触及前文所提及的6%—7%的中速增长水平的底线,即6%以下。但无论如何,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7%将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一个基本下线,也是底线,中国国情不允许出现大波动,一旦触及底线,政府出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实际产能从6下降到5,如果下降到4.5,7%这个经济增长底线也将打破。由此来看,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求稳,就必须提高产能,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起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朝底线走,还是朝8%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李稻葵认为,从中国自然增长率看,8%是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7%增速已经低于该增速,未来经济增速不能再低,低于7%会发生很多问题。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能达到8%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其实8%还是可以做到的,林毅夫也认为,未来中国至少20年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长水平。根据实证,在通货紧缩时,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朝底线走;在通货膨胀时,一定还是朝8%走。

专栏

中央财政收入将转入中速增长民生支出更应雪中送炭

2013年前7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增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2.6%。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民生支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做了解答。

财政投向何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2013年,中央财政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中央财政预算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57万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比上年决算数增长9.6%。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都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制怎么改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积极做好出台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试点方案的各项准备工作,预计2013年年底或2014年年初将这两个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认真研究尚未纳入试点范围的其他服务业的改革方案,争取2015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

地方债如何管

楼继伟指出,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地方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建设性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二是对地方举借债务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事业建设债务应以政府为主体,以后用公共财政收入来偿还;收益性项目债务加强管理,用取得的收益来还债。三是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债券为主体的、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中速增长期猜想:近看10年远看30年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期。但这个增长期将保持多长时间,国内学界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判断。是10年,20年?还是30年乃至50年?就像谁也没有预料到中国经济会出现一个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的奇迹一样,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能否也创造一个世界奇迹?

就目前仅有的条件,判断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中速增长的时间周期大致可以有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从“两个翻番”角度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2012年是7.8%,这样,今后8年年均增长7%就可实现,增速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根据测算,10年翻一番年均需增长7.2%,因此,中国经济保持10年的中速增长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从重要战略机遇期角度分析。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再次强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从这个维度分析,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再保持中速增长10—20年乃至更长时间。

三是从“两个一百年”角度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照这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需要保持至少30年的中速增长。而此前,林毅夫已经表示,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20年保持每年8%的增长。而李稻葵也认为,在未来30年的头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9%;第二个10年为8%;第三个10年为7%。到2050年之后,中国的平均增长才会进入5%的低速增长区间。

四是从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角度分析。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10000美元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既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机遇期,又处于矛盾集中爆发期。如果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就会陷入长期经济停滞,甚至掉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经验来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进行产业升级,从低成本经济向高附加值经济转变。目前,中央已经提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还提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新思路。因此,可以预期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经济必然是一个稳中有为的时期。另外,清华大学胡鞍钢的分析认为,2011—2030年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8%的高增长,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市场。综合分析这些趋势,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也应该至少保持30年乃至更长。

专栏

我国首次公布调查失业率:5%仍合理可控

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物价涨幅被称为主要的经济指标。但多年来人社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就业情况。而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具体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经过长时间的试点调查,2013年9月9日,中国首次向外公开了调查失业率的有关数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透露,“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5%的调查失业率和2.4%的通胀率,均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实际上,5%的调查失业率,高于此前人社部公布的一、二季度均为4.1%的登记失业率。而目前就业压力其实比较大,一些中小企业都在减少招工,一位人社部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和当前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中小企业。上述人社部专家认为,中小企业能吸纳很多就业,但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融资困难、成本上升压力等都交织在一起。这些困难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倒闭,近年来中小企业已经出现了加速倒闭的现象。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小企业的倒闭比较普遍,正常年景下是3%—5%的倒闭比率,现在达到了8%—10%。”虽然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上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政策,但关键还是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结构转型。陈乃醒认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决定其转型的效果,而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小企业增加就业的功能在减弱。”

当然,任何的预测都是存在误差的。世界银行此前预测报告与中国真正状况之间的误差,误差率达78%。即便过去10年也是存在误差的。所以,我们对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的分析,也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的情势变化做出及时的分析调整,但一个总的判断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在中国告别了高速甚至是超速增长阶段后,就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最佳发展速度,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中速增长需要新老动力相结合

由于中国在一定阶段仍然以延续的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期间而消费也提振较慢的话,那么投资将至少保证年均20%以上的增速才能保证GDP保持7%以上的水平。

一方面,受外部经济环境萎靡的影响,外贸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出口10528亿美元,增长10.4%,回落8.0个,而百分点服务和货物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一季度14.2%降至二季度的0.9%),使得内需消费备受瞩目。但目前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还在35%以下,仅略高于全球平均值的一半,为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则升至45%以上,为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的。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在其《中国能够管控好经济放缓》一文中表示,“若要策动一场再平衡、使消费的占比在未来10年提高至50%(那仍将意味着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占比最低的大型经济体),年度消费增幅就必须比GDP增幅高出近4个百分点。反过来说,6%或7%的GDP年均增幅意味着,中国必须在10年期间达到近10%至11%的年均消费增幅,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再平衡”。而数据显示,近年投资和消费结构未见较大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镇化将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最终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速增长。

最后,中速增长阶段的维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对GDP贡献率。目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长期以来不及第二产业甚至不及工业,数据显示2002—2011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43%,不及工业对GDP的贡献率(45%)。另外,从对经济拉动的情况来看2002—2011年10年间第三产业平均拉动经济增长4.56%,而第二产业则较之高出0.96个百分点达到5.52%。

省区中速增长区间或为6%—10%,9.5%或为平均线

对比2002年至2012年各省区GDP数据,全国31省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3%。参照全国经济增速下滑轨迹,未来10年间,省区经济的过度增长区间应在9%—11%,之后进入平均9.5%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分东、中、西部区域来看,近10年GDP增速减缓拐点出现在2007年,以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依据,2007—2012年东部地区平均每年较全国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则分别高出2.6和3.1个百分点。据此推算,东中西部地区的中速增长过渡期将分别在8.5%—9.5%、9.5%—10.5%、10%—11%区间进行调整性运行,之后便进入中速增长时期,即年均增长分别保持在7.5%—8.5%、8.5%—9.5%、9%—10%区间运行。

专栏

中国经济换挡中速增长全面超越发达国家机会来临

在经过多年近10%的超高速增长以后,从2010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13个季度的下滑。2013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为7.5%,与2013年年初所定年度增长目标持平。专家认为,总的看来,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预期已经形成。但这种减速,不是某些国外舆论所强调的“中国经济不行了”的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人民网记者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以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求解中国中长期发展之道。

祝宝良:由于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面临较大的提高瓶颈,中国GDP的潜在增长能力将由现在的10%下降至7%—9%,且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下降。未来3到5年内,我国失业率可以保持在4%以内,就业人数基本可以实现1000万/年。中国外贸地位的提升、新兴战略性行业的兴起以及区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成为中国经济可保持8%左右增速的重要原因。

王远鸿:2011—2020年,我国GDP潜在增长区间在7%—8%,我国经济将实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这是令全体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的历史性进步。然而,根据国际经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发展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侯永志:毋庸讳言,中国现在也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这些矛盾和问题来自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对外关系等领域,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有这样三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二是社会多元化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三是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资料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201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