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32782200000008

第8章 全球化宏观视野与中国城市的新发现

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发展形势,是中国城市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研究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初衷所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国际体系造成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新兴市场处于上升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这为中国在全球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配置国际资源,推进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的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不是追求一个概念,而是从全球化的宏观视野思考研究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基本理念。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信息流通网络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将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全球形成了一个由资本、金融、信息、技术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能够置身其外,城市国际化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城市而言,从全球化的宏观视野思考、研究、推进城市发展,是一种趋于理性、更加务实的选择。在全球网络体系中,各类资源要素以资本、技术、资源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集聚。城市作为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辐射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对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超越国界,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其功能也趋向于全球化。一般认为,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城市最有效地配置国际资源,最充分地参与国际分工,最大化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城市国际化的程度反映了城市国际经济地位、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范围,决定着城市在全球的国际市场份额、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利益分享。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将拓展城市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赢得率先发展的新机遇、新优势。

城市国际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推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关于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城市的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和成熟,涌现出了如世界系统理论、世界城市体系理论等许多代表性的理论,使得城市研究从局限在“国家城市体系内”的传统研究范式逐步扩展为“世界城市体系内”的国际化研究范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西方学者形成的最基本的学术观点是,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国际化也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主流现象。城市国际化问题是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问题。

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功能是推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它伴随现代经济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世界经济史中,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最初是劳动力,然后是商品,既而是资本,今天则发展成为综合的要素流动,其中科技要素的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实现最佳配置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权威”定义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基于此,西方学者开始注重对城市国际化的功能研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将在全球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金融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配置、流动作用,这种功能的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核心。

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态过程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城市国际化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相较于西方学者侧重于城市国际化的功能研究,中国学者更多地集中在对城市国际化的过程研究,将城市国际化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互相依存与公平竞争,而不是将其认定为一种结果、一种制度或体系,其出发点是为中国未来的国际经济活动预留足够的空间。

城市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日益迅猛,以资本、技术、资源为载体,各类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集聚。作为最大化实现资源要素集聚辐射空间载体的城市,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对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超越国界,并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影响国际分工,因此,城镇化也是一国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实现途径。进入全球化时期,核心城市间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体现。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与经济地域中心,城市是国际和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前沿和枢纽,也是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增强主导性,在国际合作中扩大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载体,其国际化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先进模式和全球化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城市国际化是城市经济社会先进的发展模式和全球化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是21世纪的四种基本趋势。这四种力量主导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要素按照扁平化、网络化的机制进行流动和配置,使世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中,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城市成为资源集聚、辐射、流通和增长的载体,也成为资源配置的网络节点。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在全球网络空间中对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和配置能力。在城市国际化过程中,按照城市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作用的大小和城市国际化的程度及城市等级的高低、能量的大小、联系的紧密程度,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将承担国家性国际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全球性国际城市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形态、城市功能不断迈向高端化的一种历史进程,随着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的逐渐高端化,城市将从低端向中端再向高端形态逐步演进,即从地区性城市——国家性国际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全球性国际城市逐步演进。可以说,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为城市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或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国际化的程度体现了城市的国际品质。城市国际化品质体现为城市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这种品质决定了城市在全球经济价值链的地位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要素聚集、辐射能级的强弱。提升城市的国际品质不仅能有力地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该区域乃至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可以说城市的国际品质决定了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还缺少什么

城市是有功能的,城市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集聚与辐射。城市国际化发展,其根本目标是逐渐实现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源,促进市场、生产、人才、金融、文化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因此,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关键是要通过提升城市功能,使城市的产业发展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融入国际市场,使城市运行机制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或准则接轨,使城市的环境建设更适宜国际交流、竞争与合作,使城市功能与国际化城市的功能要求相匹配,使城市对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辐射、影响或控制达到较高能级,使城市具备国际要素配置中心、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国际决策控制中心、国际信息发布中心、国际高端人才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交通中心、国际消费娱乐中心等功能。当然,一个国际化城市可能在上述某一领域或某几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高,具备中心功能。从城市国际化的基本功能着眼,我们梳理出对城市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的八个关键因素,即推动城市国际化的八个支撑条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关键因素和支撑条件是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的,并以某一方面为侧重点,共同作用形成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功能。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第三产业占绝对份额,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产业形态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实现经济聚集辐射的载体和手段。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吸引国际高层次要素聚集,促进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巨量的金融资本和资产运作,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是城市高端产业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是推进城市国际化,最终获得对世界经济领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根本因素。

集聚国际高端人才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高端人才是吸引城市投资集聚、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吸收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城市价值增长的催化剂。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形成吸引、培育、使用高端人才的机制与环境至关重要,其中,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聚集高端人才的两大基础。

建设现代化设施体系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交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的核心,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实施水平,增强消防、地震等防灾能力,是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关键所在。绿色环保宜居的城市环境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构建城市综合创新体系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动力

作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实现城市转型的主导力量,创新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和发展方式。国际化城市往往是全球创新中心,或者作为全球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处于重要的支配地位。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城市创新体系的内涵是:侧重开发城市无形资产,丰富城市科学储备,减少城市对稀缺资源的依赖,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制度变革为保证,不断生成富有知识生产效率的城市信息化制造应用系统。也就是说,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整合开放共享的创新资源,构建城市综合创新体系是国际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推动城市国际化,加强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家、城市、企业、组织、个人之间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局面愈加显现。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逐步成为国际交往的窗口。也就是说,国际交往功能发达,在国际总部数量、国际机构数量、国际交流活动、国际交往设施、国际人口规模等方面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国际总部集聚度。要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建设国际城市,吸纳跨国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控制力的主要载体就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国际总部通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实现城市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和影响。国际组织的机构地理变动也常常反映出世界各国经济体之间的实力对比。总部组织就是一种控制权力。城市拥有的总部越多,总部经济的贡献率越高,它对全球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国际组织集聚度。国际组织的总部往往落户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国家和相关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程度,并推动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彰显出的是这个城市所代表的民族和国家的特质风貌,其自身能级和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所在国家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文化国际化的表达过程,是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是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是以文化为载体实现城市功能对外辐射影响的过程。因此,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要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我们所具有的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球化的坐标中进行科学的历史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特殊的魅力、自发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影响力。要通过构建多元复合、兼容并包、交流发展的大文化体系,通过民族性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核心价值,引领世界潮流。应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日新月异的城市新文化,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则建立和政策制定方面,丰富、加大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力度,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支撑。

建立先进城市治理模式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要防止社会分化的风险。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新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然对世界城市建设提出挑战,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高房价、征地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物业纠纷背后隐藏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新的社会现象快速涌现,只有建立先进城市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才能确保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即要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新型城市公共治理模式,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

实现城市高度信息化是城市国际化的显著特征

全球化时代,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不同城市作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结点及信息高度集聚与扩散的中心点,带动和加速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和技术流的集聚和扩散强度和速度,使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明显加强,并形成产业分工跨越国界和产业体系区位分离的结构。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国际城市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也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高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信息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对城市国际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利用智慧技术,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成为当今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建立在高度信息化基础上的智慧城市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预示着城市文明的新阶段。

中国城市国际化的价值取向

推进城市国际化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路径和战略重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城市国际化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围绕影响城市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关键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树立一个导向、构建一把标尺,对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城市价值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城市价值的最大化是城市追求的最终目标。好的城市是价值最大化的城市。城市国际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和先进的发展模式。城市国际化就是要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对物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吸引、整合、重组、扩充,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将城市资源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整体,按照层次结构逐级提升,推动城市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并将优化配置形成和扩大的竞争优势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最终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

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城市价值最大化是城市国际化发展价值取向,要充分体现城市影响城市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和表象特征,使其具体化、定量化、可比化,并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宏观导向。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科学性、前瞻性,发挥指标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宏观引导作用,提升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科学完整。指标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和进程。指标体系应完整清晰,指标各层次间关联互补、逐层分解、有机结合。指标体系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选择的指标应具有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指标数据易于采集,具有国际通用性,能通过一定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方式获得可靠数据。数据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在纵横比较中找准工作切入点。

区域特色。城市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国际化的路径和战略不是千篇一律。因此,在我们进行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构建充分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以“六化”为核心的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国际化是一种历史进程,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要围绕城市国际化发展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功能要素,构建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从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国际国内学者对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指标体系都积极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在汲取现有的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要突出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低碳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产业体系高端化、文化交流多元化、公共服务优质化等表象特征,要围绕这些表象特征构建一套科学的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性城市。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标杆

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建设世界城市的本质就是选择世界最先进的发展理念、最创新的发展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要进一步认识城市国际化发展,建设世界性城市的基本内涵、基本规律,有必要对世界上知名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找需求、找差距、找问题、找标杆。纽约、伦敦、东京作为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其城市国际化水平在全球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三大城市代表了国际化城市的顶级形态,这些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对核心区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纽约:从港口城市到全球首位城市

纽约是最早迈入世界城市之列的城市之一,也是城市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从一个普通的港口城市,发展为世界首位城市,纽约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纽约国际化城市发展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自身城市经济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并不失其文化特色的道路。

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是纽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保证。纽约不仅是美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保险、金融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最集中的地方,而且是世界城市的典范,具有极为明显的国际化、区域化、专业化特征。纽约共有219家国际银行,全球90%以上的美元交易都通过纽约的银行交易系统进行,全球“五大”会计公司有三家总部设在纽约,纽约股票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交易市场。因此,纽约对世界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力。纽约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在国际和区域范围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后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纽约构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制造业日益衰退,制造业人数大量减少,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部门的就业人口和比重持续上升,以金融、商务服务、文化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第三产业占绝对份额,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90%。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下,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典型的后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纽约逐步形成。其中,吸引国际高层次要素聚集、促进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升级是纽约构建后工业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民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包容性造就纽约“文化之都”地位,形成国际化城市的核心魅力。纽约是一个国际移民城市,据悉,移民占纽约市人口超过1/3的比重,而且,几乎一半都是劳动力。移民作为纽约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造就了纽约城市的商业精神,推动了纽约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纽约市的新闻媒介业、出版业、文化产业以及娱乐业的发展都得益于移民中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之间跨越文化的交流使纽约市成为潮流与时尚的发源地,并最终形成了纽约的多元文化风貌,奠定了纽约多元文化的基础。纽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纽约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繁荣了纽约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纽约的活力使全国各大新闻媒体愿意将此地作为总部,它们的宣传加强了纽约世界文化之都的形象。当然,国际间移民大量增加,国际移民从落后国家(地区)向纽约流动的趋势也加大了当地的社会分化,社会治理出现新的屏障。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建的城市治理模式为纽约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了保障。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非政府组织发育良好,有一大批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选择设立在纽约。它们为城市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发挥人道主义作用,监督政府的政策执行,鼓励在社区层面上的政治参与,帮助监督和执行国际协议等。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纽约的社会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环境日趋和谐,为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了保障。

纽约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对世界高端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在2002年至2011年,纽约市政府共投资544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其中,在中小学的建设、维护与现代化方面投资133亿美元,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20亿美元,城市用水、污水处理和卫生系统方面投资122亿美元,公园、住房和经济发展项目方面投资74亿美元。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使得教育规模庞大、资源丰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设施项目投资增加,文化设施项目众多,图书馆众多,公园系统规模大,接纳率和参与度很高;健康和社保投入的增加,使得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各种传染性疾病得到抑制和减少,注册医疗保险项目人员不断增加;住房安置措施有力,努力开发公房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并使用联邦租房补贴资助中低收入者租借私房;犯罪率不断下降,社会治安状况不断好转,在全美10个大都会中犯罪率最低。随着政府投资的力度加大,公共服务的完善,纽约社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高端人才到纽约创业。

伦敦:从帝国之都到国际金融之都

19世纪中期,英国在全球建立起“日不落”体系,伦敦作为英帝国的政治中心、贸易中心、生产中心和金融控制中心,其国际影响力如日中天。20世纪中期以后,伦敦凭借其在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以金融服务业作为主要推动力量,保持着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实现了从帝国之都到国际金融之都的蜕变。

世界金融中心建设是伦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核心。伦敦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早在1998年第三产业总增加值就占到三产总量的66.49%,特别是三产中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很高。伦敦城是英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以伦敦城为大本营的金融垄断资本,控制着英国的经济命脉,对世界许多地方的经济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伦敦的国内生产总值占英国的1/5,其中超过4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0%以上的就业机会是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为依托的。

服务主导型经济奠定伦敦国际化城市的地位。伴随伦敦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20世纪中期伦敦进入服务主导型经济阶段,这一经济结构奠定了伦敦国际化城市地位。中小企业是伦敦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2001年,中小企业对伦敦经济的贡献水平分别是就业的43%,营业额的48.9%。与此同时,伦敦政府在制定企业发展政策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分别制定出台《伦敦科学、知识与创新战略规划》“投资研发减免税政策”等多项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创意城市建设是伦敦提高国际化城市实力的关键。大伦敦市政府把创意产业作为自己的核心产业来经营,并提出“创意伦敦”的概念。近十多年,以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开始在大伦敦地区异军突起。凭借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出值,占伦敦年度经济总增加值16%的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

高端人才聚集是伦敦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智力保障。伦敦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雄厚的科研实力。英国在高等教育上每投入1英镑,就会获得1.56英镑增值回报,而伦敦的高等教育更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5%以上。高等教育促进了伦敦及整个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伦敦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成为伦敦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区域协作是伦敦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大伦敦空间结构为伦敦区域协作提供了可能。早在2000年5月4日,大伦敦举行首次市长直选和市议会选举,经议会批准,新的大伦敦政府成立,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和1个“金融城”。在大伦敦政府的支持下,伦敦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4)实现伦敦不同区域的组合,推动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形成,并通过调整增长方式反映伦敦文化多样性,使伦敦成为国际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榜样。特别是伦敦码头区改造计划的实施,推动了区域复兴,该中心区的成功改造进一步巩固了伦敦作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

东京:从大东京都到东亚世界城市

东京是日本首都,也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是目前公认的与伦敦、纽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是全球化经济中第一个非西方的重要节点。作为亚洲的世界城市,东京有着不同于纽约和伦敦的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一个从一国政治首都向国家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

国家战略指引东京城市国际化发展方向。国家战略是推动东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国家政策是东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东京通过政治体制上的联系和中央政府结成一体,成为日本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它主要以国家为基点进行全球运作。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执行公共政策的公司、银行和工业企业之间构筑的金融和产业政策网络成为东京实施全球控制的工具。这种运作方式能充分体现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使东京在执行政治决策中心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市场力量由弱渐强是东京发展的基本趋势。产业体系不断转变和优化是东京提升国际化城市实力的关键。东京产业第一次转移发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奠定了东京都的日本经济中心地位。1955—1970年,东京都的企业、工厂及相关机能开始向周围三县转移,加速了东京都与周边三个县的一体化进程。东京产业第二次转移奠定了东京都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第二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东京各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显著。1955—1965年高速增长期前后,日本的制造业向东京都集聚。此后,由于东京地价的上升,制造业又向东京圈扩散。服务业是东京都的第一大产业,占全日本同行业的比重也接近于l/4.商业是东京都仅次于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占全日本同产业的GDP超过1/4.这一时期以东京都为中心的东京圈,主要集中了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

纽约、伦敦、东京推动城市国际化的基本经验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纽约、伦敦、东京等凭借拥有众多的国际机构总部和举办大量国际会议成为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心。目前,共有208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巴黎,57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伦敦、21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纽约、16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东京。大量国际机构总部聚集和国际会议的举办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化城市通过占据全球产业高端推动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城市通过拥有数量众多的总部企业占据全球产业前沿。2008年,总部位于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四城市的全球500强企业共有111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高达5.5万亿美元,占500强企业年度总收入的21.8%。其中东京是全球拥有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共计51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2万亿美元,占500强企业年度总收入的8.9%;其他国际化城市拥有的500强企业数量也居全球各城市前列,巴黎有27家、纽约有18家、伦敦有15家。纽约、伦敦、东京等凭借强大的人才、企业和市场优势,成为全球专利技术发明集中地和技术标准发源地,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和优先实施技术产业化,主导了全球产品更新和消费潮流,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引领中心。东京在2008年美国媒体评选的全球十大科技城市中排名首位,申请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一,占全日本的比重超过1/4.纽约1998—2008年累计申请专利数为35444个,在美国排名第一。同时,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凭借世界级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商品市场和相当数量的企业总部,成为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主要货币汇率及石油、黄金、铜等重要资源的国际价格形成中心。

服务型经济主导是城市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尤为发达,成为主导的经济部门。服务业发展日趋专业化,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科学、高等教育、卫生等行业发展迅速,经济部门的规模越来越大。纽约以金融、商务服务、文化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第三产业占绝对份额,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90%。在生产性服务的带动下,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服务主导型经济奠定伦敦国际化城市的地位。近十多年,以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开始在大伦敦地区异军突起。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服务业是东京都的第一大产业,占全日本同行业的比重也接近l/4.

推动城市国际化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影响力。纽约、伦敦、东京等凭借强大的文化资源和众多媒体资源成为国际文化的传播中心。纽约是美国的文化之都,除了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如百老汇、林肯艺术表演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外,还有2000家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2000多种报刊和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伦敦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亿人前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伦敦艺术品拍卖额仅次于纽约,位于世界第二。伦敦拥有英国1/3的表演艺术公司、70%的录音棚、90%的音乐商业活动,75%的广播电视业收入,作为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等多家电视及广播媒体和著名报刊都在伦敦设立总部。

和谐、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形成城市国际化的吸引力。不管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社会环境和谐、开放、多元。今天的纽约是全球最活跃的文化中心之一,人人机遇均等。伦敦作为英国甚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经济中心,过去20年,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置身于伦敦街头,多元面孔成为平常景象。东京也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只要符合规则、满足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在东京开展自己的事业。世界城市建设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更要适应和引导更广阔区域内的人群需要。

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全球化的治理结构。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城市需要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即全球化的治理结构。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利益相互依存度,世界各国、各个城市之间必须携手合作。更重要的是,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流行疾病等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城市可以单独应对,人类只有联合起来。因此,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上的跨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种跨界合作,就必须建立一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过程与全球力量的联系方式,形成一个有利于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创造跨界流动的全球化的治理结构。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以后,吸引了很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学设在东京。培养联合国官员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公共服务功能,这有助于形成日本的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