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第二次全球化,最为核心的手段就是依靠对两个跨大洋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历史上的经济中心无论是在大西洋还是在太平洋,如今均涵盖在了“一体两翼”模式之中。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TPP和TTIP为两翼,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
TPP—TTIP:美国两洋战略宏大布局
美国正在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第二次全球化,从而重新制定由美国主导的、以美国及其盟国利益为基准的新全球贸易规则和贸易格局,扼杀中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对外贸易空间,进而摧毁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能力,独保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已成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中美之间所表现出的种种地缘政治冲突和问题,只是美对华实行遏制战略的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实质是美国正在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第二次全球化。美国深知,保住经济霸主地位,就能保住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美式民主体系与文化的霸主地位。
美国如何构建第二次全球化体系呢?最为核心的手段就是依靠对两个跨大洋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一是所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二是加速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TPP一旦与美国欧盟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同时实现,将对全球国际贸易规则和多哈回合产生重大影响,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经济伙伴协定。也被译作“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原为2005年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文莱在APEC框架内签订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美国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谈判初期TPP就宣称将达成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于2009年11月正式启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美国主导的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超一般自贸区协议,称之为“立足于下一代”的贸易新体制。
TPP成立当初只有四个成员国,且都是太平洋小国,可谓名不见经传。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表明美国将加入TPP并开始发力推动,使得TPP瞬间获得世界瞩目。2010年3月,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加上原有四国,开始TPP新规则的正式谈判。不久后,马来西亚也加入谈判行列。美国借助TPP的已有规则,开始大力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并全方位主导TPP谈判。随后,加拿大和墨西哥也相继宣布将加入TPP谈判。至此,原本仅和四个小国有关系的TPP,如今一跃发展成为以为美国为首的11个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
2008年雷曼危机后,美国经济一蹶不振,高失业率令奥巴马政府头疼不已,并威胁到其2012年的大选。为增加国内雇佣机会,奥巴马政府推出了5年出口倍增计划。而世界上最广大、最有增长前景的亚洲市场,无疑是美国产品最梦寐以求的出口地。一般认为,美国推动TPP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扫清美国对亚洲投资和贸易的各种障碍,最大限度地获取亚洲市场。TPP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美国结合军事在政治外交上全方位回归亚洲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们不为亚洲确立游戏规则,那中国就会。”奥巴马如此表示。《纽约时报》文章认为,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应围绕建立《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和推动页岩气出口这两大机遇展开,这有助于美国刺激经济增长和重建全球影响力。
TPP如果成功签署实施,直接影响应该是中国对美生产、出口企业,因为它们将直接面对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生产商的不平等竞争。而TPP对中国的海外投资的影响则是间接影响。但是如果该企业海外投资希望利用TPP的优惠关税,以便实现对美或其他TPP国家出口,那么该海外投资将全面受制于TPP的规则的约束,如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严格约束。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中国国有企业对TPP国家进行投资,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规则约束,如不公平的融资、不公平的政府采购等,这将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造成规则障碍,并且很难克服。
如果TPP在短期内达成,为了规避短期内可能对中国对美生产、出口造成的冲击,可以预测,中国境内的一部分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如纺织、制鞋等,同时受到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影响,会在未来加速向越南等国转移。
TPP所有规则的谈判都是“瞄准中国”。TPP引发的是一场中美之间,以区域贸易联盟的形式进行的短兵相接。如果中国被排除在这个俱乐部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经贸孤立。
2011年11月中旬在檀香山的APEC领导人峰会上,一个不仅中国人没听过,大多数美国人也没听过的词仿佛横空出世,引发世界媒体热议,这就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个布什政府留下的、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最初几个月就像“孤儿”一样被冷落的TPP,现在反而被一些美国国内学者认为是奥巴马政府在外交和经济领域推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战略框架。
2011年10月1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太平洋世纪”(Pacific Century)概念。“我们亚洲的伙伴很高兴美国能在5年之后重返亚洲。”在美国智囊机构美国企业所(AEI)的一场关于TPP的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商务部亚洲部副会长塔米·奥弗比(Tami Overby)表示。
作为野心勃勃的“太平洋世纪”的贸易载体,在2011年的APEC会议上,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提出要加入谈判,特别是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加入,让美国倍感振奋:一则相对于美国平均5%的关税水平,日本平均关税高达21%,且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多个市场受到高度保护,更重要的是,用美国商会官员奥弗比的话说,“这是日本重新确立和美国联手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这场之前几乎不为大众所知的TPP谈判却引发了美国企业界自20世纪70年代GATT(WTO前身)东京回合谈判之后最多的关注。2011年8月在美国的一场关于TPP的会议上,美国有四十多个商业团体与会,知名企业包括IBM、通用电气、沃尔玛、联邦快递等。对美国企业来说,TPP是一件大事。美国公司95%的消费者在国外,而经济不断融合的亚洲更是重点市场。所以,TPP就成为美国企业进一步打开亚洲市场的法宝。
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TPP9个成员国的GDP总量达到16.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27.2%;如果算上刚刚申请加入的日本,TPP的GDP总量将达2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5.5%,TPP将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美国企业所常驻学者、前美国贸易代表署顾问克劳德·巴菲尔德称,TPP为“新一代、更高级别,超越WTO谈判”,对中国而言,有着一道非常高的入门门槛。协议要求的降低环保产品关税,中国现阶段难以达到;降低GDP能耗同样是中国的难题;“国有企业在买卖商品和服务时,必须以商业方式进行运作”,则直接打在中国改革的软肋上。
TPP所有规则的谈判都还是“瞄准中国”,即为未来中国可能的加入做准备。“中国要想加入TPP确实需要先修改贸易政策、管制措施等,让其他9个成员国接纳中国。”巴菲尔德坦言这并不容易,“但这就像WTO一样,只有通过艰辛的谈判,才能加入。”
短期内,TPP引发的是一场中美之间,以区域贸易联盟的形式进行的短兵相接。如果中国被排除在这个俱乐部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经贸孤立。安邦咨询公司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中分析,TPP一旦成事,对中国未来经贸甚至政经形势的影响不可轻视。目前中国在亚洲参与了多个多边贸易机制,如东盟10+1、东盟10+3等,多个国家因此担心中国在亚洲的经贸合作机制中将起主导作用。随着TPP的不断壮大,对上述多边贸易机制甚至APEC机制都具有极大的代替性,TPP可将后者架空、掏空,亚太也将会更加分化。
TPP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还有安保的问题。日本主动寻求加入“TPP”,是为了配合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战略布局强化美日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崛起。
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日本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谈判,并在自民党第80届党大会上透露,将召开首次相关阁僚会议,挑选负责与TPP成员国进行磋商的“首席谈判官”,以及成立一个数十人规模的事务局。
2011年11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就在夏威夷举办的APEC上正式宣布日本将加入TPP谈判。18日,日本最大的电视台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始播放该台久负盛名的一档名为“NHK special”的特别策划节目,主题是“彻底讨论TPP——日本何去何从”。在日本提出要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仅仅1个月前,奥巴马高调宣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从中不难看出,日本选择加入TPP的时间是相当微妙的。
对于日本为何迫不及待地要加入TPP,《东方早报》曾组织一场专题讨论。日本早稻田大学金融大学院综合研究所顾问、一桥大学名誉教授野口悠纪雄认为,TPP对美国来说,相对于经济上的利益,可能更多的考虑是安保方面。所以,TPP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还有安保的问题。TPP就是美国把日本拉进一个经济圈,从而抑制中国对亚洲的渗透。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
赞成TPP的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不光可以加入TPP,而且可以在加入TPP的同时推进东盟10+3.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教授浦田秀次郎希望日本对TPP和东盟10+3双管齐下,在两者中都发挥先头主导作用。对此,野口悠纪雄表示,日本想双管齐下,这有点太乐观。美国是不会允许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排挤中国的政策,是美国的亚洲战略、对华战略。
对于如果最终TPP成立,而中国的FTA没什么进展,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野口悠纪雄表示,首先日本加入TPP没任何经济效果,所以TPP成立后和现状会没什么两样,对日本出口不会有什么影响,对中国出口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政治、外交上的,背后还有安全保障上的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野口悠纪雄认为,与其说中美会在亚洲争夺中产生冲突,不如说是竞争。比如现在美国的保洁公司很强大,但是中国将来可能会有企业发展成比保洁更强大,制造出比保洁更好更便宜的产品,这一天终会到来。那时,中美在经济上的竞争将真正开始。
两年前参与日本广播协会(NHK)“彻底讨论TPP——日本何去何从”的榊原英姿认为,现在,在东亚东盟10+3是中心,且在经济上已经非常的一体化了,虽然在制度上还有些距离,但在企业和市场的主导下,由一整套供应链形成的跨越国界的经济系统正在东亚迅速形成。且该区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包括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对美国和澳大利亚来说,他们非常想从中得到实惠。他们希望通过TPP这样一个形式,加入到这个经济系统中来。榊原英姿认为,TPP就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想从亚洲增长中得到实惠的一个机制。中国当前对TPP并没有多少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韩国和美国也缔结了FTA,因此不加入的可能性也很大,只有日本。
针对有观点认为日本加入TPP后,东盟10+3的合作会陷入停滞,榊原英姿表示,这就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意图。TPP从某种意义上是给东盟10+3从外面踩个刹车。如果美国不推动TPP,而东盟10+3以现在的进度发展的话,美国就会逐渐失去其在亚洲的地盘。美国已经有一种危机感。因为东盟10+3已经使得这个区域在一体化了,而且今后亚洲将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强劲的地区,所以美国想进来。一般认为,日本最终加入的可能性很高,但谈判会花很长时间,日本的加入会让谈判更加困难。榊原英姿认为,日本在谈判中几乎会完败给美国。
《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的相关分析认为,日本加入对于美国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没有日本,美国在TPP中基本上等于唱独角戏,类似于一只大象和几只蚂蚁在玩游戏。日本的加入,至少使得游戏中出现了一只老虎,老虎还可以为大象提供一个稍微丰厚的市场。二,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成为其他犹豫不决并观望国家的榜样。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看来,日本对于自贸战略的调整是其整个国家战略转型的一部分。日本认为,如能推动东盟10+6来应对东盟10+3,不但可以扩大自贸谈判的对象国,还有利于拓展自贸谈判的范围和内容,从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角度来制约中国。日本主动寻求加入“TPP”,是为了配合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战略布局强化美日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崛起。
TTIP也是应对中国实力提升而采取的防御性策略。美国主导下一代贸易规则制定的意味十分明显。如果TTIP建成,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外加TPP和TTIP的两侧联动,“一体两翼”的两洋战略将强力驱动美国全球政治布局。
继TPP之后,美国又推动TTIP,试图以此带动欧、日透过跨国地域经贸整合,重新掌握全球地缘政治优势。
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盟领导人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打算在2014年底前完成谈判。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正式授权展开“欧盟—美国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
美欧对TTIP有巨大的需求,虽然跨大西洋关税平均水平只有3%—5%,但取消关税作用仍然巨大,不仅简化通关程序,而且可以开放公共采购市场,刺激经济,从而使深陷经济衰退、复苏乏力的美欧从中获益。据欧盟独立研究报告,TTIP生效后,欧盟对美国出口总体上将增长28%,欧盟每年将从中受益1190亿欧元,按平均计算欧盟每个四口之家每年将增加545欧元的可支配收入,同时也将为世界带来1000亿GDP增长。而这些收益大部分是建立在TTIP所带来的监管负担的下降、手续的简化、服务贸易和公共采购的自由化基础上的。
欧美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世界贸易额的1/3,平均每天贸易额达27亿美元,相互投资达3.7万亿美元。这个协定如果达成,将成为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美欧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将改变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挑战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间的准贸易联盟。
TTIP前景不容小视,谈判进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来看,双方至少要在以下方面达成一致:第一是立即或在一定时期内,将产品关税从目前的平均3%—5%降至零;第二是在服务和采购上扩大市场准入;第三是处理双方市场内部的监管和国内标准;第四是将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音像制品等行业问题上观念的差别消弭或达成一致。
过去十多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到全球1/10,未来20年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通过TPP、TTIP,美国正在拉拢欧、日另起炉灶,创建起超越WTO规范的全面性经贸自由化网络,这些网络一旦建成,将抵消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成果。
TPP和TTIP将打造一个以高度自由化为堡垒的市场准入屏障,使中国等相对滞后国家因无法高尺度互惠开放本国市场而无法加入,在新规则的制定中无发言权,从而阻隔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展。
TPP和TTIP谈判几乎把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一网打尽”。在TTIP里边的美欧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TPP现已有12个成员国,已把东盟、日本与美国连在一起,我国排名前10位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被拉进去了。如果TPP和TTIP最终达成协议,那么除中国和金砖国家之外的主要经济体都进入到这两大贸易区之内,中国届时处境将十分被动。
TTIP谈判的开启是欧美倡导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全面巨变的号角,谈判一旦成功,全球贸易将出现全新格局,对欧美的好处难以历数,而中国因此受到孤立和压制。
无论是TPP还是TTIP,中国都被孤立在外。与美方希望与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达成的TPP类似,TTIP也是应对中国实力提升而采取的防御性策略。美国主导下一代贸易规则制定的意味十分明显。在不少专家看来,如果TTIP建成,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外加TPP和TTIP的两侧联动,“一体两翼”的两洋战略将强力驱动美国全球政治布局。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永认为,TTIP高调启动也可看作是在向中国发出信号:美国要绕开中国,不仅跨越太平洋,还要跨越大西洋,建起技术标准和监管规范,更有效地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
实际上,美欧跨洋拥抱的想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之,但因分歧严重以及双方对世贸组织的高度关注而被搁置。如今,无论历经金融危机倾轧的美国,还是被债务危机折磨的欧盟,能够起作用的“子弹”,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已经用光,TTIP终于被提上日程。
自WTO成立以来,TTIP可谓是最有野心的贸易举动。与以往取消关税的自贸协议谈判不同,美欧双方如今最为渴望的是削弱最厚实的非关税壁垒,统一监管标准。“统一双方的食品安全标准、药品监管认证、专利申请与认证、法规和认证等,可以让欧美市场更好地融为一体。”欧洲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说。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认为,美国高调推进TTIP,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欲推动经济转型,并重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即美国分别通过控制美洲大陆两侧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制海权,进而主导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秩序,最终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美国推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不仅表现在推动建立TPP和TTIP形式的地区自由贸易体,还通过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出口倍增计划以及“重返亚太”战略等组合,通过对区域化贸易体系的构建和对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的掌控,从而形成一个全面且系统性的遏制体系,增加中国反遏制战略的难度,逼中国就范。
美国这些战略组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安全必将造成根本性的影响。首先,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欧的出口扩张将会受到极大的挤压,美国及其盟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事件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次,逆全球化和区域贸易体系的政治化趋势在美国的推动下会出现明显增长。再次,在美国的刺激下,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问题和领海领土纠纷事件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局部可能会激化。
NAFTA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来体现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促进各方经济发展。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还尚无先例。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
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率先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这使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在北美经济大格局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落后,墨西哥开始加入谈判。1991年2月5日,美、加、墨三国总统同时宣布,三国政府代表从同年6月开始就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展开谈判。经过 1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三国应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
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力图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化,进而带动整个北美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当时,许多国际经贸界人士视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措施最大胆的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对于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这一协定包含了各方面的机遇和风险,对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般而言,战后出现的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其成员国一般是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分析,成员国之间多是水平分工方式,以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例如,欧盟在东扩以前由清一色的发达国家组成,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均相对接近的机制,是大多数国家共同推动的,没有一个国家能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组织,也是其赖以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两个属于七国集团成员的发达国家和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来体现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促进各方经济发展。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还尚无先例。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其成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有很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西哥的优势地位,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还可以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三国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纽带。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呈现出交织发展的态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了 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关协议国对实现区域内自由贸易采取了以合作协议来逐步推进的方式。各协议国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消除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贸易、便利和贸易有关的投资,以及实行原产地原则等,还包括劳工(NAALC)、环境(NAAEC)等附属协定。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协议条款规定在10年内逐步消除所有贸易和投资限制,对几个敏感行业的过渡期为15年。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协议框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规则和制度框架来管理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同时提供了吸纳新成员和采用新的争端解决程序的机制,这是先前其他国际经济协定中都不具备的。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纳入一个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最明显的是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其中美、加生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水平的产业内分工,如两国在飞机和汽车制造、钢铁、食品加工、化学品和布料加工业等形成了更密切的产业内联系。而美、墨生产一体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汽车和服装这几个行业,带有明显的垂直的产业内分工的特点,主要是美国将零部件运到墨加工后再返回美国。这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使各国的产业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北美各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发展区域经济贸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共同市场等政策来建立成员国间的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达到各成员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很难实现真正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往往也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摆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打破了这一传统理论认识。与欧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其他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呈现出交织发展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也已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政治上和军事上争夺的“中间地带”,转而成为发达国家争夺贸易、投资场所和经济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这种多角色的转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可能,也说明自由贸易区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合适形式。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
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表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零和的关系。由于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组建的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区域经济集团,这有助于突破美、欧等发达国家超越意识形态障碍,改变过去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区也证明自由贸易区是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非常明智和适当的选择。
由于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尚难以实行其他高级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形式对于成员国有较强的经济趋同要求;而自由贸易区则仅以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为主要目标,成员国间发展水平差距大些也无大妨碍。实践证明,只要在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的步骤和时间表上能够坚持互利互惠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并适当照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利益,可以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而共建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充分证明在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证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也可以走到一起来组成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可能,也说明自由贸易区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合适形式。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
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不断增强,区域内数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统一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目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毫无疑问,自由贸易区本身对非成员国具有歧视性,非成员国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这明显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基础原则——最惠国待遇。但由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第24条对其作了特别规定,从而使自由贸易区成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并明确允许各成员国或各成员在其领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践证明,自由贸易区对于多边贸易体系并未构成重大威胁;相反,由于它的目标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可以率先在区域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多边贸易体系具有互补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因此,自由贸易区和多边贸易体系可以共存,事实上世贸组织的很多成员同时也是各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在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非常迅猛,在全球范围内其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总体来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来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目前除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外,世界上几乎各主要贸易国均已参加自由贸易区,有的还是多个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就中国来说,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正式参加任何自由贸易区,这对于中国的经贸发展来说并非是积极因素。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一方面使中国只能坐视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尽先机,无法享受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其成员对区外贸易伙伴仍保留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因而它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果和排他性效应日益明显,致使中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性影响。同时,自由贸易区是世界贸易组织明文允许存在的例外,不予以积极利用就没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谋取应得的利益。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中国都应重视和利用自由贸易区来推动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并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领导地位。
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对抗博弈:中国如何出牌
对于TPP的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无合理成分,但不应一边倒,更不应刻意贬低。TPP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可能性极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近来国内关于TPP的政策分析和媒体宣传中,似乎负面意见占据主流。除了TPP是对华包围圈,至少是美国实现“亚太战略再平衡”在经贸领域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明显的“围堵中国”的意味外,大都认为TPP搞不成,前景不容乐观,因而也不足为惧。
这其中又有两个代表性观点。首先,如果没有日本等大国的加入,美国与诸多小国建立的自贸区难成气候。其次,即便日本已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预计于2013年7月份开始谈判,谈判进程也必将举步维艰。特别是日本已提出农产品等领域的例外和敏感产品清单,无疑将使TPP原有所谓的“没有禁区”的全面零关税政策化为泡影,客观上极大地降低了这一自贸区的雄心水平和一体化标准。此外,TPP与新时期区域合作模式背道而驰。TPP的条文是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多哈回合谈判原则的背离,不符合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对于TPP的批评和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无合理成分,但不应一边倒,更不应刻意贬低其成功可能性。近年来,随着世贸组织多哈谈判陷入困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部分国家开始转而寻求以双边为主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希望通过深化双边或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实际运作的200多个区域内自贸协定,其中一半以上是进入21世纪以后签署和生效的区域内自贸协定。随着北美和欧洲两大自贸区的建立,对于构建亚太自贸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谈判话语权和自贸规则制定权,近年来亚太各国围绕自贸区建设提出了很多设想,部分已经得到落实并生效。在众多的设想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积极倡议的东盟+中日韩自贸区(10+3)和日本极力主张的东盟+中日韩印澳新(10+6)等方案。
“TPP一来,东盟马上分裂,中日也会分裂,东盟10+3同样分裂。”有学者警告。迄今为止,为推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中国一直致力推动东盟10+3(中日韩)之间FTA的缔结。如今,TPP吸纳多名东盟成员国以及日本参加,使得东盟10+3面临分裂风险。
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贺平认为,TPP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可能性极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自2011年11月以来,TPP的谈判文本已从原来的20章扩大到29章。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主要在海关、跨境服务、政府采购、电信、竞争政策、中小企业、竞争力、商务便利化、合作和能力建设等领域。截至2013年3月,TPP谈判国已召开16次会议,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也已陆续同意日本加入TPP谈判。尽管短期内达成12国全面参与的协议尚有困难,但总体上TPP谈判进展顺利,在各国国内的阻力也日益减小。
美国邀请中方加入TPP的意愿是真实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将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中国加入TPP可能对经济的良性发展利大于弊。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桑切斯近期在访问日本时表示,在一定前提下欢迎中国加入TPP。
对于美国的这一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姜跃春表示,美国邀请中方加入TPP的意愿是真实的,因为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将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
姜跃春认为,TPP进展这几年以后,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双边谈判尽管谈判了十几轮,但是进展都不是很大。在亚太地区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经济体参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不会有实际的进展。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广泛,没有中国参与的TPP实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类。
是推不下去的。桑切斯这轮表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现在的这种心态。
姜跃春表示,过去两年,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现在,既然美国已经改变了它的态度,那么,中国就应该积极响应。中国现在处于转型中,还有相当多的困难,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很多地方不符合TPP的标准,存在很多软肋。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整中进行参与,参与可能对我们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现在毕竟是全球化的时代,亚太区域合作的这种势头也是逐渐加快。但是怎么参与,需要思考。
2013年5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谈及中国关于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看法时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在开展自贸区建设时要秉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尤其对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要体现灵活性,使各经济体在一体化路径上有更多的选择。中方一直重视并跟踪TPP谈判的进展情况,也不断听取国内各部门和产业界对TPP的相关看法。我们将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分析加入TPP的利弊和可能性。
日本《朝日新闻》文章认为,这一动向的背景是,中国对本国可能被排除于世界贸易秩序之外感到焦虑。“中国模式”就是作为“世界工厂”而大量出口产品,但这一模式并非坚如磐石。中国国内的人力费用正在急剧上升,在“廉价”这一领域已被东南亚赶超。如果越南加入TPP并获得关税减免,今后中国在竞争中还将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沈铭辉分析认为,对中国而言,目前很难加入TPP。如果我们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规模的长期预测,中国可能在2025—2030年间达到GDP总量第一的规模,可能在这一情景下,中国更有加入TPP的自信。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美国学者Petri的研究,似乎美国在涉及TPP扩大方案的时候,已将中国等国放在最后加入的队伍中,也就是可能安排在2020年之后。那么,从这两个角度,中国即使参加TPP,也将可能是2020—2030年间的事情了。
在此期间,中短期内中国受到来自TPP的经济冲击直接取决于TPP扩大的速度,如果TPP很快实现从TPP11到TPP13的扩大(即日本、韩国加入TPP),那么中国受到的经济损失亦将越发明显。而长期来看,中国在2020年后如果选择加入TPP,将不得不面对被迫接受美国已经制定完成的多种经济规则,其境遇不啻再次“入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者胡利伟认为,面对“一体两翼”模式的构思与实践,中国应始终抓住发展这条主线。不管是TPP还是TTIP,其最终目标指向还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对此,中国应适时打造自身经济升级版,亚洲区域合作升级版,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提升经济话语权。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中国需联动三层有力关系:
一是推动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升在中欧、中美贸易中话语权。对美欧来说,中国在其贸易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美欧即将启动本次“强强联合”计划,但中国的利害关系不容忽视。因此,中国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优势,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继续扩大与美欧贸易合作,从TTIP内部寻求自身经济话语权。此外,对于如何利用德法矛盾,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成员国对德国的不满,推动对欧外交的问题值得思考。同时,对TTIP不能拥有侥幸心理,尽管从技术层面而言不被看好,阻力重重,但是欧盟除此别无他法,美国也乐而为之,因此最终达成打折版的可能性很大。
二是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携手新兴经济体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美欧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达成的话,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如果单枪匹马应对美欧挑战的话,战略上极为不利。应充分借助亚洲的有利因素,积极推动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东盟合作机制,提升地区凝聚力,推动中日韩FTA进程,借区域优势,合力打造亚洲区域合作的加强版。美欧自由贸易协定将对广大新兴经济体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不仅应在战略上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在技术层面也应积极开展实质性经济合作。
三是团结发展中国家,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权威。无论是TPP还是TTIP都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会出现被迫卷入“中心—边缘”的发展模式中。中国应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国际多边投资协议,充分借助联合国和国际多边组织平台,对“一体两翼”战略构成国际舆论压力。
如果美国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地区贸易体之外,中国可以对等还击地将美国利益逐渐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同时,既然全球化趋势可能到了尽头,中国就要及早主动利用自身市场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及其盟国所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体系,从而为自己提供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对抗博弈的筹码。
面对美国宏大战略设计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该怎么办?
首先,客观看待TPP所包含的一定的积极意义。TPP所涉及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和环保标准等议题,既是未来多边和地区贸易谈判的必然趋势,也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取向保持一致,对于中国“以开放促改革”“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不无借鉴意义。中国即便在短期内不加入TPP,日后在RCEP及其他自贸区谈判中也无法回避相关议题,这要求做好对TPP等新型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发展趋势的研究,尽早实施国内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的制度性积累。
其次,中国作为具有最大市场需求增长潜力的国家,是美国最为看重的发动机。因此,如果美国试图将中国排斥在地区贸易体之外,中国可以对等还击地将美国利益逐渐排斥在中国市场之外。同时,既然全球化趋势可能到了尽头,中国就要及早主动利用自身市场吸引力,来构建中国及其盟国所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体系,从而为自己提供全球新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对抗博弈的筹码。
再次,目前中国能够采取的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法,只能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如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创造独立于欧、美之外的需求市场。
在2012年11月20日于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系列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谈判,并确立了《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和目标》。各国决定于2013年正式开始RCEP谈判,并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谈判。
RCEP力图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国已经签署的五个自由贸易协定合而为一。如果这一“现代的、全面的、高质量的和互惠的”经济伙伴关系得以建成,将覆盖34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一半)、拥有20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及10万亿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不但将一举超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将使当前发展迅猛的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相形见绌。
RCEP横空出世,不少评论将RCEP视作部分亚太国家抱团取暖,与TPP分庭抗礼的工具,至少是降低TPP蕴含风险和冲击的一个“缓冲”。对于即将开始正式谈判的RCEP而言,如何明确自身的定位,如何权衡与TPP的关系,既关系到谈判的内容和深度,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谈判的方向和进程。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编制的《亚洲一体化指数》,亚洲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已由2001年的100上升到2010年的233.27.关税已不再成为区域内贸易的主要障碍,但非关税措施仍严重阻碍着亚洲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同时,金融一体化、劳动力流动、服务贸易等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仍严重滞后。
根据《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与目标》,RCEP的条款将“促进参与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并提高参与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的透明度,以及使参与国家更为便利地融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寻求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谈判中“确保获得全面而均衡的结果”。
当然最后,也不要把RCEP与TPP简单对立起来。TPP在议题范围、准入门槛、自由化要求等方面明显高于RCEP。在客观冷静分析TPP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可否考虑在RCEP谈判中适当加入某些TPP所主张的合理内容,争取实现RCEP与TPP之间的战略互动。倘若如此,RCEP谈判有可能跳出先货物贸易协定、后服务贸易协定、最后是投资协定的固有模式。面对TPP带来的“制度竞争”,这种借鉴和尝试对于相关国家把握新时期国际经贸合作规则制定和议程设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无裨益。